著名书法家陈栋琨做客天津美术网
嘉宾:陈栋琨,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简介:陈栋琨,又名陈彦霖,字石斋,伯柔、雨润。1950年于天津。自幼秉承其父著名词人、昆曲专家陈机峰先生的教诲,学文习书,以唐楷为基础,广涉汉魏碑版墓志数十种,并涉及篆简行草等,犹喜书尺余大字。书法风格追求酣辣、灵动、雄浑、峻厚。曾问艺于津门书坛李鹤年、龚望、余明善诸名家,形成了他稳健凝重的楷书风格。1983年获天津市首届青年书法大赛一等奖;1984年获天津市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1987年获天津市职工书法大赛一等奖;1985年加入天津市书法家协会;1987年列入《中国书法家人名辞典》;作品曾在天津日报、今晚报等刊物发表;天津青年报有专版刊登;曾参加中日书法联展及全国职工书法展等。近十几年来多从事于书法教学工作。
[天津美术网]: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您认为书法这门艺术对于个人有什么意义?
[陈栋琨]:说到书法的社会功能,其实在古代,书法的功能应该主要是以实用为主,所有读书人,都要会写毛笔字,书法有了审美功能之后,它就上升到了艺术层面,有了人格化的特征,所谓“写字写志”,书写者用心来写书法,看到他写的字,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态和性格,书法的面貌就是书写者心灵的投射。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王羲之在书写时,肯定是怀着非常欢快的心情,“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从欢快当中发出感慨,这些都是特定环境下写出来的书法作品,而不是刻意去谋划出来的,这就像我们普通人在走路,特别是下楼的时候,一不小心,不知不觉下了两个台阶,等你意识到刚才发生的事,就会吓一跳,但是这种无意识的感觉不是故意做出来的,如果说再来一次,除非有特殊的情况,否则肯定会摔一大跤。写书法也是,一气呵成的感觉最自然,但是如果写完了,认为有很多地方不太满意,要重新写,这样写来写去,始终不如第一次写得自然,因为在第一次写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杂念,所有千锤百炼的技法都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是作者心性修养和书法技能交融而成的自然结晶。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再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他获悉侄子在“安史之乱”中惨遭安禄山毒手之后,悲愤难忍,痛苦万分,情不自禁挥毫写下的文章,正是这愤怒之下写出来的文章成为了传世佳作。所以,书法是用来表达人的情感的,也是对作者心态的一种表露,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学习书法,除了学习技法之外,写作者还应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品鉴音乐甚至古玩玉器都可以作为提升修养、放松心情的手段。我本人比较喜好古玩,有时候写字写累了,就看看收藏的那些古玩,这一方面是一种文化情趣,另外一方面,通过陶瓷、扇面、紫砂壶等不同艺术作品的质料形式,可以得到不同的审美感受,不仅可以调节创作的紧张气氛,还可以吸取丰富的文化滋养。说到这里,我有一个原则,可以把玩这些器物,但是决不能玩物丧志,不能只玩不干。
[天津美术网]:学书法不仅增强文化修养,写得一手好字,还具有养生养静的功效,您是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来进行书法创作的?
[陈栋琨]:我从开始学习书法到现在,我一直坚持写大字,刚开始学的时候,写一段时间就累了,因为拿笔握笔比较紧张。写到一定程度,就能保持一个松弛的状态,甚至能进入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这种放松不是放任自流,是有控制的,就好像我们看电视里打“醉拳”,醉是为了能让人进入一种比较自然的、松弛的状态而不是一种任意妄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再稍稍地控制下,心态就比较平和,平和的心态对于养生比较有好处。近两年,我写小楷比较多,写小楷比较费眼睛,每写半个小时,就要休息一下,休息10分钟再继续写,这样一天大概能写200多字。字写得越小,越不能心烦气躁,否则就会写错或者写不整齐。在写的过程中,心一定要平静下来,这样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