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酒标
范美俊
2002年我在成都读研期间,偶然得知“五粮液”“郎酒”“尖庄”等著名白酒的文字商标,居然出自书法教师侯开嘉教授之手。下意识地看看这位体型高大但性格温和的老师,多少还是有些吃惊。
向老师求证,他承认了并要求大家不要去散布。原因是写得不好而且被设计师修过好多次,只是基本骨架还在,书法意味已没多少了,并不能完全算是他的作品。后来了解到,其夫人万宇是著名酒类包装设计师,侯老师所书的很多酒标其实是遵夫人之命而写。多年前五粮液酒厂新开发“金尖庄”姊妹酒,要找人写“金”字与老酒标相配,一连找了好多位但总是觉得不对劲。后来打听到“尖庄”的原书者侯先生时这才搞定。随着对老师的了解,我还撰写了《白酒的文化包装三题》一文,发表在2005年第1期的《包装&设计》杂志上。
也许,正是因为先生的低调导致了谬种流传,现在社会上流传着好几个“五粮液”酒标书写者的版本。多年前,某设计师在某高校讲学,顺便提到“五粮液”酒标系某书家所写。没想到,侯先生的儿子侯书恰好就在听众席位上,于是举手要求发言,征得讲座者同意后站起身,他有点不自在地说:“书写者应该是川大的侯开嘉教授,我天天都能见到他。因为——他是我爸爸……”
我也听说有的设计师将他所书的一些酒标张冠李戴,但老师并没有当回事。2008年,我参加“侯开嘉教授从艺45周年师生作品展”后,写了点文字并配图挂在博客上。有网友复一长帖,题目是“‘五粮液’不是侯开嘉所写”,并要求我删除博客内容。网友援引丁芝萍《罗光清、罗明东父子》一文的描述,文中说:“1972年(罗光清)应五粮液酒厂书记李庭芳之邀题写酒名,‘五粮液’三字,行楷,沿用至今,酒瓶时为圆鼓形,谢国彬设计。”这让我很是紧张,难道老师记错了?
与老师联系,得知“五粮液”酒标确系他书写,但时间不是1972年而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具体时间已记不得了。他说,此前的“五粮液”酒标是印刷体文字,酒瓶由马粪纸包装,价格每瓶2元至3元。他还特别提到,在物资紧缺的计划经济时代,产品基本不需要包装,更何况是好酒?当时的说法是“一流的产品,三流的包装”。他曾经在该酒厂的工会任职,夫人在四川美院进修包装设计后开始设计,“五粮液”三字是当时为改换同名印刷字体的商标而写,曾修改过多次。“液”字右边字型有草书味,尾笔的收笔不是顿笔,而是行书或楷书的捺笔。书写的纸张好像是普通白纸,今已不存。而郎酒的“郎”字,竟是书写在旧报纸上被设计师取样并定型的。直到现在,老师也不愿意说这个事,还是认为当时写得不好,酒标书法与商业美术关系密切,与书法本身关系并不大,老是说这个事会让圈内人笑话。而现在,也有人说郎酒系他人所写,很是让人不解。有一次向老师询问,老师显得很不高兴,在电话那头用地道的宜宾话说:“这个事不说了,这个事不说了!”
关注一些著名酒标的书写者是谁,反映了商业时代人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特别是对一些有重大品牌价值而且具有符号价值的东西。一旦参与设计甚至拥有某些商标的著作权,无疑有着极大的商业机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五粮液”巨大的广告牌,我下意识地觉得:你看,又在给侯先生打广告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原型的创作者是一家设计公司,据说设计费只有区区20万元,但有人估计该公司可能因此接到了数百倍金额的大单子。在眼球经济的时代,只要有名气,商业机会实在不是问题。我的一个大学师兄曾经策划过“谭木匠”“劲浪体育”等著名商业品牌,据说低于多少万元的业务根本不会接。
现在,社会上有意无意地流传着“五粮液”系某人所写的各种版本。我并不清楚散布这些版本者的出发点是啥,也不好妄加猜测。只是隐隐地觉得,估计有不少江湖书家都会争着为“中国人民银行”“太平洋保险”等商标题名,而且一定是免费,平时铁打不动的润格就不去管了。而一旦被采用,这可是一个足以常年吹嘘的金字招牌啊!
有一位同学,曾经说悉尼歌剧院是他姐姐设计的。当然,这是不可能的。1957年,当建筑师埃洛·沙里宁到悉尼评选方案时,后来中标的丹麦设计师J·伍重的设计稿才从废纸堆中被翻出来。而在当时,他姐姐还没出生哩!之所以夸下这个海口,仅仅是因为姐姐在澳洲留学,而在小伙伴们面前这样说,可以显得有面子。
补充一句,老师要求我不要去散布而我却将这个事写下来了,真是罪过!还望老师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