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德祥
如今的出版物,哪一本敢说没错误?就连《邓小平文选》《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极具权威性的书都不能幸免。笔者有一本《邓选》,1990年代初期该书首发时单位发的,书中法律的“律”有一处错成了“津”,令人吃惊。《现代汉语词典》从1958年开始编纂,1978年出第一版,至今不知修订、再版了多少次,然而有些常识性错误一直错到现在。比如解释“太后”“太上皇”等词语,就错出花花来了。
《现代汉语词典》只用五个字便解释了“太后”一词,说是“帝王的母亲”。解释“太上皇”一词,则说是“皇帝的父亲的称号,特指把皇位让给儿子而自己退位的皇帝”。这样的解释未免误人视听。可怕的是,《辞海》竟也这样解释。
强势皇帝确实尊“母亲”为太后,可弱势皇帝的母亲不可能当太后,傀儡皇帝的母亲不是被“太后”暗杀了,就是被权臣废为“庶人”,她的儿子当了皇帝,却要尊别的女人为“太后”。“太上皇”也不完全对应“皇帝的父亲”。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被爷爷司马伦(司马懿之子、司马昭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叔)篡了位,司马伦不是尊这个小孙子为“太上皇”么?“太后”“太上皇”都是“政治职务”,哪能与“血统”简单地画等号?看来我们的权威词典真该改一改了。
回过头来我们要说说书法界的无错不成“书(法)”。按照顺序,咱们先说古人,再说今人。
这些年,从海外高价“回流”了一些“宋人墨宝”,这些“墨宝”错得令人起疑。比如传为米芾书《研山铭》,中间遗漏了几个字,补上漏掉的字却又无法形成行列。比如传为黄庭坚书《砥柱铭卷》,上面竟写错了十多个字。再比如近日出现的《功甫帖》,除了“苏轼”二字略有东坡意味,其他字的字形结构、写字笔顺、用笔特点极为拙劣,完全与苏轼无关。还有更“早”的,日本近来又发现了所谓的“王羲之”,可那《妹至帖》《大报帖》上也是错字不少……这到底是为什么?王、苏、米、黄都是书法顶尖大家,他们写出错字连篇、丢字落行的东西,可能么?即使可能,又何不随手撕掉重新写过?顶尖大家肯让自己的“劣作”流到世上,岂不是自寻没趣丢人现眼?一句话,此类“传世墨宝”的真实性全都值得怀疑。
今天的书法家们就更不讲究了,大到大有名气的书法大官(家),小到小有名气的二流写字人,他们当中一些人写错字是常事,不出错反而不正常,整个一“没文化,真可怕”。倒是一些写字作书讲规矩、守法度的人,沉沦民间难以成名。如今,我们再也看不到新一代书功、字功、文化功力全都炉火纯青的“启功先生”出现。写错字是小错,甚至有一些人根本不懂落款,署时间就是“岁在某某年”。既然有“岁”,何必又“年”?注内容出处把“词”说成“文”,把“诗”说成“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更有大人物作书法,不敢在落款中说半句“自己的话”,生怕露怯出丑,被人看破内中虚实。有的斗胆写了两句“自己的话”,就表现为文白夹杂、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了。“无错不成书籍报刊”,是个编与校的问题;“无错不成古人书作”,是个真迹与伪作的问题;“无错不成今人作品”,就该是个全民文化素养的问题了。解决这些问题,都要在认真读书、认真工作、开阔视野上下功夫。除此之外,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