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大礼陶印
彭作飙
《尚书·禹贡》记载在泰山以东至海有嵎夷、莱夷等。那么,今天的烟台、青岛、日照、临沂等都属于这个地理概念。蔡大礼祖籍山东蓬莱,这里应该就是古代所谓的东夷势力范围之内了。在刘勰的故乡莒县博物馆有一批大汶口文化陵阳河晚期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面刻有多种图形文字,其中“日”“月”“山”是比较知名的,其他的还有一些目前还不能够释读的符号。唐兰、于省吾诸先生对此均有解释,高明先生认为这批东西与早期汉字同属于一个系统。这批陶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陶器未烧制之前进行刻画,工具应该是锐器,手段是单刀直入,不加修饰,一任自然。其线条起收处锋芒毕露,交接处处理自然变化,不是规矩的模样,诸城也曾经出土过类似的陶文。
初读蔡大礼陶印,第一印象就会想到这批远古的、出于东夷祖先之手的陶文,滥觞于4500年前的陶文在今天再发光彩。大礼作为齐鲁子弟,或许基因里面还留着一些从那个时代传递过来的信息吧。石开先生一向文风朴实,不故弄玄虚,这次给大礼作品集写的序言,更是“父老话桑麻”般的透彻、平和。先生在文中指出大礼作品的古意携带秦汉时代的基因,并且认为后人创造尤当有度,如果肆意到让“古人竟然神马不识,那就郁闷了”。幽默、调侃的话语,在肯定大礼创作的同时,又含蓄地对当代篆刻创作的一些现象提出了批评。1996年新概念篆刻展在浙江举办,记得石开先生发言就是以“倒骑驴”为比喻,谈到当代篆刻的行走方式了。每个人自觉不自觉地要往前走,前面是未知的,后面是传统、是经验,只有照顾好过去的传统,那么我们这些当代的篆刻家们才有可能前进得更好。
作为当代著名的篆刻家、“小刀会”的重要组成人员之一,蔡大礼在当代印坛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外人看“小刀会”有风格雷同的批评,其实仔细看来,各有各的路子,不一样。大礼的创作很明显是先顾后再瞻前。他对传统有深刻理解,化故为新,入古不泥。大礼擅长文字造型处理,也就是他自嘲的“造字”功夫是一流的。文字的偏旁挪让、假借等变形处理得活泼自然,惨淡经营,却又举重若轻。在首届流行印风展上,他的“真我”一印,“真”字上部微微斜置,动态顿生;在第二届流行印风展上,其“未逢知己已拈花”一印,“逢”字的穿插;“追庐”一印两个字中部横线的排列与上下部首曲线的委婉使得作品生气远出。简单的几个例子足以说明盛名之下的大礼名实相符。
大礼一贯线条偏细,与“小刀会”其他成员拉开了距离。如徐海喜欢刀意峥嵘,风樯阵马般淋漓,而大礼则是含蓄一点,线条往往是一侧光滑、一侧嵯峨。这是他作品金石气的基础,嵯峨容易张扬,大礼的巧妙处理则使得作品奇绝中见温润。
陶印由于其特殊的材质,造成了与石章明显不同的艺术效果,石章可以反复修饰,陶印修饰过多则线条容易凝滞。大礼多用单刀徒手刻过去,线质爽朗,风格或明快、或含蓄、或古雅、或痛快,种种奇妙不可预测,读他的每一方印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这里面的多数作品不再像以前那样以变形为能事,结构合乎古法,是水流云飘般自如。大礼半百之年,其阅历、感触、妙悟等化在这一丸泥土里了。
(蔡大礼,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印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