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篆书《千字文》册页
杨剑篆书《千字文》册页
何冬
在几年前的一次笔会上,我目睹了杨剑挥毫泼墨的场景,他当时所写的行草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剑,这位篆刻和书法兼擅的双栖艺术家自然成为我一直关注的对象。近年来,他的作品在各类书法篆刻大展、大赛中频仍入展、获奖,特别是他以高票通过,被西泠印社吸纳为新社员,为很多同仁所熟悉和瞩目。拜读他的近作篆书《千字文》,令人顿生婉约遒美、整饬端庄之想。
观其用笔,整幅作品皆用中锋。以细线为界格,要在每个分割的小区间书写,必须做到意在笔先、字居心后,非有娴熟的功力而不可为之,此所谓“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者也。篆书的中锋用笔需做到泯其棱角、直下不欹,如此才能做到笔法精熟,心手相忘而自中规矩。杨剑深谙此理,精熟的用笔使其在小小的界格里面尽情地挥洒演绎,这样的书写就是“戴着镣铐跳舞”。而在藏露上,杨剑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人的篆书是藏头护尾,杨剑在起笔时亦用藏锋,收笔时候却是一任自然,饱含浓墨的毛笔在挥运之中自然会出现由浓及淡的变化,这种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效果从他的笔下汩汩流出。藏锋回收是为了保证收笔时候亦是中锋用笔,杨剑省去了回收的动作,同样达到了中锋的效果,而且做到了圆起方收、浓起枯收、实起虚收,神奇于此出焉,此盖其妙处。
再看其结字,或方或圆,亦疏亦密,随形赋势,不拘成法。篆书以其静谧的体势,表露出来厚重、端庄、整饬的美感,令很多书人沉迷其中。古之大书家必通篆籀之法,如此结构方能淳古。篆书肇始于先秦,历周及秦、自汉逮唐,经元至清,篆籀大家代不乏人。篆书或契刻龟甲、或熔铸符玺、或铭于鼎钟、或书于旌、或题于书封、或写于裱轴,皆因其整饬而端庄的结体所带来的审美享受。杨剑的这件《千字文》作品以斯篆为基,胎息于石鼓文,参以钟鼎铭刻的金文笔意,对杨沂孙、吴昌硕亦有所借鉴,示人以遒婉冲丽、圆活清蕴、骨韵兼擅的美感。这件篆书写在册页上,每列六个字,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而杨剑此作空间布白巧妙、墨色变化丰富、结构取势多样,故而在方寸之间表现出了万千气象。
张宗祥《论书绝句》云:“秦人小篆能容墨,汉代碑头不见锋。想是《说文》遵宋刻,读书万卷气从容。”以此观照杨剑篆书亦无不可。杨剑在篆书之外对行草亦着力甚多。篆书独立成为一种文人的艺术样式是从清朝开始的,很多大家精研小学、金石学、碑版考证。清代篆书作品给人的感觉是饱学之士的学究味,通常题款以隶书或者章草或者楷书写就,而少见到行草书写得非常好的。杨剑的篆书作品通常以温文尔雅的“二王”一派行草题写款识,故而他的作品让人欣赏到的是功力和才情毕现的书卷气。篆书是极为工细的,行草却是写意的,杨剑做了有益的探索和熔铸。他的这件篆书册融入了草韵,虽字字独立却无不可以窥见笔意的流畅,安静的线条蕴含着律动的张力,故而端庄而不板滞,厚重而很流畅,沉着而见痛快。《千字文》在书法史上留下了很多大家书写的墨迹,智永、欧阳询、怀素、宋徽宗、赵孟頫等所留下的作品被后世奉为圭臬。因其字数众多,要写成篆书而且形成一种风格,在文字学上就需要查阅典籍,杨剑取精用宏、上下探微书成此作,所耗费的精力不难想象,正所谓“一艺之成、良工心苦”。
为艺者需要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花最大的功夫打出来。杨剑诸艺兼修,深潜传统,博收约取,不管是书艺水平还是为艺精神,都是初学者的楷模。他的近作篆书《千字文》付梓之际,嘱我写点文字,或有隔靴搔痒之嫌,其中玄奥读者诸君自会有所感受和体悟。(杨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