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所藏郑簠《隶书轴》纸本,纵166.8厘米,横50.3厘米
李路平
郑簠(1622~1693)
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原籍福建莆田,明洪武间祖父一辈迁至金陵。为名医郑之彦次子,其深得家传医学,以行医为业,终学不仕,工书,雅好文艺,善收藏碑刻,尤喜汉碑。(《广印人传》等)
清代是书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碑学书法的兴起打破了帖学的长期垄断,使古老的篆隶书法获得了新生。在清代碑学书法兴起的过程中,隶书充当了先锋的角色。而清初隶书的代表人物当首推郑簠。也可以说郑簠就是清代碑学的先导人物,其以碑破帖的激进思想、实践为碑学运动做好了铺垫,以后的邓石如、阮元始从实践到理论大张旗鼓地揭开了清代的碑学运动。
其实,清代的碑学运动从源头上追究当归功于清初金石学的兴起。入清以后,百年之间金石之学亦开始勃兴。清代金石学者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收集资料更为丰富,象诸如“清学开山”思想家顾炎武当时便是金石学的力行者,顾氏亦收藏汉碑甚多,用于研习。他以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清初地不藏宝,大量的古器物、碑刻、墓志、印章出土,学界对考释文字、尤其对石刻材料的整理汇集工作开展得普遍而深入,成就斐然。如果说金石学中的考据主要是证史,但对于古器物、石刻的研究无疑对当时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就是从研究汉碑到书写实践,而产生了革帖尚碑的审美趋势。当然,这与清代意识形态、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而访碑、习碑的实践活动也在逐步深化,不断涌现出创作实践的成功者。当人们已厌腻了“赵董风流”的秀美时,汉碑的朴质之风委实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清初隶书以王铎、王时敏最负时名,但风格上都属明代隶书一脉,并无创新。郑簠“尊古”的隶书新风脱颖而出正适得其时,晚“二王”三十岁的郑簠出才算是真正开创了清代的隶书时代,呈现出汉代以来隶书的又一座高峰,研究郑簠当然要将其置于时代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对书法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综合而立体的把握。
郑簠少时便立志习隶,研究汉碑达三十余年,为访河北,山东汉碑,倾尽家资,《书林纪事》载其“家藏古碑,积有四橱,摹似殆遍”。孔尚任在《郑谷口隶书歌》中道:“汉碑结僻谷口翁,渡江搜访辩真实。碑亭冻雨取枕眠,抉神剔髓叹唧唧”,便是郑簠爱碑如痴的写照
。郑簠精隶书,亦善行草,兼工篆刻。初师宋珏,后改学汉碑,主要有《史晨碑》和《曹全碑》,尤得力于后者。郑簠的隶书在传统基础上,跳出既定的模式,在隶书中融入草书笔法,波磔疏宕纵逸,撇捺收放自如,所书字大小相近,粗细、疏密却富有变化,多姿又规整,既保持了《曹全碑》的特点,又具有飘逸奇宕的新意,世人谓之“草隶”。
其规范的隶书笔法中,加入富于个性的轻重用笔,或用枯笔,蚕头而雁尾乘势上扬,在今天看来竟有些“草简”的结字与用笔方式,结体端秀雅逸,笔法转换流畅。与时间稍早的王时敏相比,郑簠的隶书更接近汉人和富有古意,如套用启功“透过刀锋看笔峰”的话来分析,似有摹刻前汉碑书丹的风釆,更为接近汉人书写的实际状况。
郑簠是清初最重要的参与访碑活动并肆力学习汉碑的书法家,他的隶书获得其时甚多文士的集体追捧,甚多的学者、诗人作“八分歌”颂扬他。交往也多为名士、文盟,如顾炎武、朱彝尊、曹溶、李渔。象同为隶书大家的大学者朱彝尊的“曝书亭”亦到处悬挂郑簠所书的匾额、楹联,倾倒之至,钱泳《履园丛话》称:“谷口始学汉碑,再从朱竹垞(彝尊)辈讨论之,而汉隶之学复兴”。孔尚任在康熙己巳年与郑簠共度中秋,是夜郑簠为他尽情挥洒,所得不下十数纸,孔氏感叹“此一乐独俾仆一人消受之”。而周亮工更因激赏其书甚至引为儿女亲家,资助其结邻,传为美谈。阎若璩则尊其为书坛“圣人”,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大儒等量齐观。据此可见其影响与声势真是无人替代,风流独步。
南京博物院所藏郑簠《隶书轴》纸本,纵166.8厘米,横50.3厘米。虽书十二字“违山十里,蟪蛄之声尚犹在耳”(孔子语),字如碗口大小,然少程式、多创造,反而更充满了创造性,其用笔横画往往重顿,收笔处用笔放纵出锋,翻笔则稍重一蹲,得势越起,生动而饱满。如第一行后四字俱左右结构,其删繁就简,渗入具有汉代隶简书法的率意,为通篇书法增加几许古朴、雅致、轻灵。在一些字法、书写意味的笔法引入篆书,能于平正中寓奇险,并极富装饰效果,其柔中含刚又纵横舒展的超脱豪放之气,打破了宋明以来“楷法入隶”用笔单一的积弊,创造出了一种流美、宛丽、遒劲又浑厚朴质“八分体”隶书新风。
清方朔在《曹全碑》跋道:“国初郑谷口山人专精此体,足以名家,当其移步换形,觉古趣可挹。至于联扁大书,则又笔墨俱化为烟云矣。这“当其移步换形”道出了其整体布局与单个结字的不主故常的高妙,据其传世墨迹分析,其通篇或古朴异趣、或端严肃穆,幅幅精美绝伦中散发出天真、古雅、幽深不可端倪,令人回味。郑簠隶书到晚年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尤其在用笔上少了一些轻灵飘逸而增加了沉实厚重的气息,特别是一些出挑的用笔变化较大,结字也更加紧凑,在汉隶的基础上又出新求变,反映了郑簠“老而淳”的审美追求。
郑簠的“八分”书颇多追随者,如万经、张在辛、朱岷等。而不少活跃于南京、扬州地区独具个性的书画大家,亦受郑簠的影响。如比郑簠小20岁的石涛,及高凤翰、金农、郑燮、杨法、高翔等。也可以说,清代碑学运动是不可忽视郑簠这个关键所在,郑簠师汉求变的审美观念影响波及了其后的“尊古”书风,千年汉隶至清代呈现出又一座高峰。书法史上始有隶篆与行草并立为大宗的历史鼎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