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著名画家孙富泉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 揭秘民国四公子的收藏故事不可错过的民国早期连环画:早期精品价值高著名画家孙富泉:创作带有雕塑感觉的国画海南题材连环画超150多种:收藏渐热著名画家孙富泉:画家的审美也应当随时代宣传画:收藏市场新热点 精品升值空间大著名画家孙富泉:画家首先得确立个人的符号树化玉的价格仍在潜伏期 警惕三大陷阱著名画家孙富泉:画动物最重要的是抓住神态国内矿物晶体收藏市场潜力巨大著名画家孙富泉:生肖动物最钟爱马 画过几百张上海摄影收藏市场:放弃寻找还是东山再起著名画家孙富泉:刘继卣告诉我要坚持下去才能发展廖廖:西方战争史背后的艺术史下一个玉石投资热潮在哪:彩色宝石是潜力股读懂古罗马的造型艺术走进艺术家颜磊:以态度论艺术男子花180万非法捞价值488万红珊瑚面临刑罚徐冰:用实验手法探寻中国艺术的符号性著名画家孙富泉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视频:津门知名画家到天津美术网瓷艺基地创作青花高清图:津门知名画家走进天津美术网瓷艺基地进行青花创作著名女画家田娟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天津著名水彩画家宋家褆写生稿欣赏高清图:“画韵书香”天津人美建社60周年职工书画展开幕著名画家姚广厚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青年画家杨海涛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著名画家赵毅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青年女画家王若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这山 那水”阚传好山水画作品巡展首站在津展出高清图:李澜《工笔骏马创作技法》作品欣赏高清图:唱响生命的赞歌—赵海军作品欣赏高清图:“集印为诗——侯军、陈浩、李贺忠书法篆刻展”在智慧山艺术中心开展著名画家焦俊华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首页 >> 书法 >> 正文

孙晓云: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融入骨血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4-08-14 16:32

孙晓云
孙晓云


孙晓云作品


孙晓云作品


孙晓云作品

白居易诗,行书,2012年,28cm x56cm。
孙晓云作品:白居易诗,行书,2012年,28cm x56cm。

  孙晓云简介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文联委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市书协主席,南京市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书法展、书法“兰亭奖”评审委员。书法作品曾7次获全国书法大奖,专著《书法有法》创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最高纪录。出版有《孙晓云书法·绘画》作品集、《孙晓云书法精品选》,《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孙晓云》等。

  早于洞穴时代,人类即已与艺术结缘,通过艺术来表达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在我们回望中国古代艺术家创造的灿烂艺术的同时,也应看到,现当代艺术家也创造出了许多能震撼我们心灵的作品。在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14年“大家访谈”新开辟的“谈艺录”系列将把我们的视线投向艺术领域,包括传统书画、当代艺术、收藏、艺术史等领域,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回溯艺术名家的成长、成名、创作往事,兼及他们的艺术传统、艺术观的表达以及艺术上面临的困惑等。希望通过这一个系列,部分地展现艺术家们的艺术之路,并由此管窥艺术家群体的生态以及中国艺术的发展现状。

  今年59岁的孙晓云,是江苏美术馆的馆长。这座体量巨大的现代美术馆,坐落在南京市市中心,不远处便是南京“总统府”。

  孙晓云有显赫的家学,古文字学家朱复戡先生是她的外祖父,她从小便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练习书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童子功。此后时代变迁,“文革”、“上山下乡”在她身上也留下深深烙印,但未曾变过的就是对书法的坚持,从未断过。

  “我们这代书法家可以说非常幸运,完整地经历了三个时代,首先是只用毛笔,然后是毛笔和钢笔并用,到现在毛笔跟日常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了。”孙晓云说。但毕竟书法和毛笔现在已经处于“末法时代”,它必然对当代书法家提出新的要求。这种新要求,在孙晓云看来,就是对“法”的坚持,即对“传统书法”的坚持。在“传统书法”背后,孙晓云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

  听孙晓云聊当代书法,并没有什么云山雾罩的大理论,她讲的“书法”非常平易近人,比如说,她爱用她最爱的“织毛衣”来比喻书法,因为很多时候,它们都是一门技术活,是协助人寻找自我的拐棍而已。

  书法的“三个时代”

  “在五千年的书法史上,我们刚好处在这样一个交接点。”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你外祖父是古文字学家朱复戡先生,书法启蒙也是从你母亲开始,这种家学传承对你书法学习影响有多大?

  孙晓云:不能回避,有一些遗传因素,我从小就对书法感兴趣,从三岁开始写字。当时很多字都不认识,就是照着样子临,依葫芦画瓢。也没有谁逼我,天天都非常自觉地写,我现在59岁,写了56年,几乎没有断过。

  从小写字让我解决了基本功的问题。我母亲当时教会了我写字的基本方法,同时教我辨识文字的间架结构。就像一门手艺,干了这么多年,不熟也熟了。不管是两只手写字,还是反方向写字,我都是从小自然会。这也让我对汉字的造型非常敏感,哪个角度偏一点,笔画长一点,短一点,都不一样。所以自己的体会也特别深。

  其实写字也只是我小时候的众多兴趣之一,最开始也没想过会干这行,包括到现在,我也没想过一辈子要当书法家,要一直写,我可能退休以后也会干些别的,自己爱选择什么选择什么。

  不过像我这样经历的人也很少了。我经历过三个时代,第一个是基本用毛笔写字时代,当时写作文都是用毛笔写在小格子里;第二个是钢笔和毛笔并用的时代,六七十年代写大字报,既写毛笔字,也写钢笔字;现在工作生活直接是网络、视频、键盘甚至进入“云”时代,跟毛笔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在五千年的书法史上,我们刚好处在这样一个交接点,在短短半个世纪就有这么多经历,这么多变化,而我恰恰生长在这个时代,还是蛮幸运的。

  南都:“文革”时写的字,应该主要是大字报吧?

  孙晓云:“文革”也算是我学习书法的一个机遇。1966年文革开始时,当时都是用毛笔写大字报,铺天盖地的写。当时我在学校里,天天抄大字报,每天都花大量时间练习。后来稀里糊涂的就掌握了很多东西,诸如书写的速度、悬腕、行楷之间的转换。日书万字都没问题,这都是童子功。

  后来到农村插队,写得就更多了,在什么地方都写,纸上、墙上、地上、篱笆上、屋顶上、堤坝上,到处都写。当时最大的字能有一个房间那么大,我是把石灰倒在大扫帚上,在堤坝上涂出来。现在是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机会了。当时我在农村是文化站的站长。无论是写新闻稿、总结,还是写剧本、写标语,每天都在和写字打交道。

  “文革”结束后,我当时在部队图书馆工作,借着工作机会,看了大量的字帖、书论和艺术理论这方面的书,每天有目的有计划地写字。当时开始有书法展览和活动,我就参加,慢慢的为越来越多的人熟识,逐渐就走上了这条路。后来我从部队转业到南京书画院,也不用上班,我每天就待在家里,看书写字想问题。从1980年初一直到1990年代初,当时我刚生完孩子,这段时间非常安静,两耳不闻窗外事,集中精力把很多小头绪都理出来了。《书法有法》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写的。可以说,没有那段时间,我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我现在的境况跟当时可能不一样了,还有许多行政工作。但我有一点一直在做,就是认真对待每张作品,我都会尽量想着把它们写好。

  南都:整体来说,在中国书法史,其实女性书法家并不多,到了近代以后才开始出现一些。性别给对写字本身会有怎样的影响吗?

  孙晓云:时代的标准不同了,过去社会对女人的分工不一样,女人不是社会型的,而是家庭型的,她被要求在家里相夫教子。即便对文人家庭的女子要求“琴棋书画”,也不会把她拎出来和男子相比,充其量说说“巾帼不让须眉”。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书法确实是非常男性化的,女人想出来并不容易。书法需要你稳健老到、随机应变,明察秋毫、果断自如。而这恰恰不是妇女的特长。尤其是写大草时,这种气质尤为男性。过去不一样,女人一般写写小楷也就过去了。但过去对书法的要求也比现在高多了,书法和生活、和社会是融为一体的,平时的记录、通讯、写作、交流,都是需要书法。平时写得非常多,运用非常广泛,什么都写,水平也比现在高很多。对于我来说,跟同代人比,尤其是和女人比,我还是有自信的;但一跟古人比就非常惶恐。所以对“书法家”这个称号,我也是惶恐多过自信,我也不太想去背负什么家之类的称号。

  从古至今,女书家寥若星辰,屈指可数。对于女性书家而言,我付出的也许比一般男书家要多得多,辛苦得多。写得不好,男书家在原谅你时同时也在轻视你;写得好吧,对你的要求比男书家还要挑剔。想在几千年男人拿手的领域里有所作为,真是难上加难。唯一能让我自嘲的是,在写得好、写不好的时候,都可以说:“我是女书家嘛”。

  我很早就提出“女红”的观点,目的就是女书家自有天地,自有追求,不用和男人争同一个境界。有关这个问题,我倒是有兴趣下回专门聊一聊。

  书法有“法”

  “过去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现在这三个部分被完全割裂。”

  南都:但随着写字的人越来越少,毛笔的地位也越来越低,会不会也有些焦虑,甚至是不知所措呢?

  孙晓云:不知所措倒还好了,关键现在很多人不仅不觉得不知所措,反而觉得理所当然。书法在当代社会究竟起怎样的作用?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想,越想越觉得事情很大,它不仅仅是个人兴趣爱好或者艺术观点的问题,而是一个很大的文化问题。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但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到我们文明的存废。

  尤其在今天,因为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有很大的误解。这种误解,首先就体现在对“书法”的定义上,过去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现在这三个部分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这是很有问题的,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结果现在你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既然书法是纯艺术,那好,谁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什么都可以冠以“创新”而随意为之,艺术本身就是选修课。文字可以选修吗?今天这样的状态难道不足以振聋发聩?

  我们不要忘记的是,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没有汉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缜密的评判标准。我们不妨好好的看一看。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中国文字可能就要消亡,中华文明也会危在旦夕。所以说,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南都:所以你在《书法有法》这本书才会那么强调学习传统的“法”?

  孙晓云:家有家法,国有国法,书有书法。《书法有法》其实谈的是很严肃的笔法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几百年,只不过我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把它写出来了。对于这个“法”,我自己也是从不自觉到自觉,慢慢体会到的。

  前不久编中小学书法教材,我按照要求同时临五个字帖,半小时一换,尚得心应手,这些法则在我很小的时候便在无形中铭刻于心了。后来时代扭转,书法被逐渐淘汰、不断误解,被一种很不严肃的态度对待。我看到这些也非常痛心,虽然我可能改变不了时代,但我想我还是能把我在这个时代中思考的一些问题写出来。这也是我当初写《书法有法》的初衷之一,我希望能把我做的东西跟别人解释清楚,希望能让大家觉得我的这些观点是合情合理的,也是足以令人信服的。

  这么多年写下来,其实我就干了一件我力图做好但还没有做好的事,那就是对中国传统书法传承的坚持。“坚持”二字谈何容易,要能受得了的。对现在的我来说,对书法的责任感早已大过兴趣。这种转变,也是因为《书法有法》这本书。我当时在写这本书时,其实还是有风险的,我也很清楚,可能会招来一批人的扼杀,所以我删掉了很多原本比较尖锐的语言和观点。当时自己也比较悲观,在《书法有法》里,我最后写道“艺术生涯原是梦,梦回已觉十年迟”,就是想说自己写完这本书,说出这些观点又能如何?花了这么多年,最后可能还是一场空。但没想到的是,这本书出来以后反响特别好,2013年已经15版了,到现在还在再版,这就说明有很多人支持我的观点,认同我的想法。也正因为此,让我觉得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越来越重。

  南都:传统书法究竟应该怎么去理解?现在也有“当代书法”的说法,你怎么看?

  孙晓云:当代书法是建立在当代美术的基础之上。作为艺术上的一种尝试,也未尝不可。但对于书法,我们首先还是得认为它是文字,文字是不可能做太大的尝试的,比如说“三横一竖”,上面两横短,下面一横长,这就是“王”字。你或许可以对这个字有些微调,但它基本结构就是这个样子,不允许你再做任何改动的。文字是不允许你一变成二,三改成四的,不允许边划边想象,或许说想象的维度不在这里。

  究竟应该如何去处理“艺术”和“文字”两者间的关系呢?我的看法是,既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字的观念完全覆盖纯艺术的观念,也不能完全用艺术的观念来覆盖我们文字的传承。现在,老有人在说“你不要背着传统的包袱,要创新”。恰恰相反,我想说的是:“你还没有继承到传统,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现在大家把创新完全变成一个包袱了,如果你跟前人写得一样,好像就不叫创新了,就会被人嗤之以鼻。这种观点是很有害的,《诗品》里讲:“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我觉得很有道理。不能说为了跟爹妈不一样,你两个耳朵就得长到头顶上。

  大家知道,任何个性都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之上的,个性是不可能单独成立的。好比我们看足球,你看的是队员球技怎么样,而人人都清楚的比赛规则被隐掉了。如果你不是踢球而是抱着足球跑,那这就不是足球而是橄榄球了。书法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现在是处于一个人人都写书法的时代,那我们就不会耗费时间来谈书法的法则究竟是什么,它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东西。包括“书法有法”,其实也是一句废话,就是因为大家都不懂古法了,我才来说法。

  南都:你会怎么来描述你心目中的标准?你觉得怎样的书法才是好的?

  孙晓云:过去有那么多伟大的书法家,前人摆在那里,那就是我的标准。我相信前人中写得好的,他们也一定有一个方向在那儿,只要他写下去,一定知道更好的是什么。但这个更好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写,不断地试探自己的上限究竟在什么地方。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可知性,所以这件事情才有魅力。

  所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字将来会是怎么样,但我有一个方向,就是想把它写好。这个“好”是有具体标准、具体内容的。学习传统书法好比看一座山,远看山很小,近看人很小。在几千年中国书法史上,一定会觉得自己很渺小。要清楚你追求的这个东西是崇高的,可能永远都无法企及,但它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寄托。一直奔着一个要“好”的去,人就永远向上,不会堕落。

  书法的当代性

  “对书法审美的重新唤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真正确立时,我相信最终会有历史的评判。”

  南都:你怎么看现在教育部倡导的“书法进校园”?这种方式真的能有效促进书法的传承吗?

  孙晓云:“书法进校园”,它反映了两个现实:一个是学校里已经不教书法了,不教写字,所以才叫书法进校园。但问题是,书法不在学校教,那应该在什么地方教?这就像请父母进家庭一样,本身就非常荒诞,你有了父母才称得上是一个家,没有说谁请父母进家庭的。

  其次,就当下社会来说,我觉得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你不能再把它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这实在是太低估它了。我认为在危难关头,尤其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危难关头,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字写好。中华文明存在数千年里,王朝更迭,但从没有那个王朝说要废除汉字的,汉字始终都在延绵不绝的发展。汉字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塑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西汉杨雄也曾说“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你平时心里的波动,你的性格、才气,最后都能通过字体现出来。在古代,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的重要标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放弃过对书法的要求。

  现代社会不一样了,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进步,职业变多,文人的地位下降,对字的要求也大大降低。真正留下来认真写字的,屈指可数。尤其是最近这一代人,基本上连字都很少写了,更不用说练书法。

  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它真真切切地涉及到我们文化的存亡。我们现在要做,就是重新提炼出这种书法的精神。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其实根本不用教,它就是长在我们骨子里,溶在血液中的。我们都是从小看汉字、写汉字长大,只要你从小写,就知道什么是丑,什么是美。这一点审美的自信,我们还是可以有的。

  承传,就是要从教育开始。具体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主要是指小学)。

  南都:你对当今简化字和繁体字的问题如何看待?

  孙晓云: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在学校教育里,有一个繁体字教育的问题。现在的学校都不教繁体字了,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也非常严重。如果说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史,其中4950年用的是繁体字,后50年用的才是简体字。现代人如果连繁体字都不认

  识了,那就是跟过去4950年彻底脱节了。再说,香港、台湾、韩国以及世界上用汉字的地方,都还在使用繁体字。

  要靠强制推行,你让他们在认繁体字的同时就得学会写繁体字。其实在学校教繁体字非常简单,你只需要在小学课本上有繁简变化的地方简单标注一下,告诉孩子繁体字是怎么写的,就足够了。简体字和繁体字之间也并不冲突,就像英文的大小写,平时用小写,大写只是用在标题里,以示郑重。但你从未听说,老师平时只教小写,不教大写。英文大小写同时教和中文简繁体同时教,是同一个意义。只需要在讲课时简单提一下,孩子就记住了,非常简单。但如果等到成年再来做这件事,就相当麻烦了。又何况繁体字数只占三千个常用汉字中的一半,很容易认的。

  书法也是如此,必须得从娃娃抓起,而且得认、念、写同步进行。这样,在小学阶段,繁体字也会了,简体字也会认了,书法也学会了,那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书法的传统到现在已经断了这么多年,现在衔接上去,亡羊补牢,也为时未晚。现在的问题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前几年我给中学语文老师上过一节书法课,所有语文老师都觉得在学校推书法有难度,因为没有专门的书法老师。我当时就说,如果你们连书法都不会写,那你就不配做语文老师,这个门槛还是必须要有的。

  南都:对于现在的年轻书法家,你觉得应该怎么发展?

  孙晓云:我觉得我们不要再以“书法家”来简单框定这个事情。因为它是一个全民性的事情。在整个艺术领域,也惟独书法是全民

  性的。写得好的,就可以是“书法家”。正因为是全民性的,所以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和评判。

  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家,跟过去的使命也不一样。就我个人来说,我现在是用我这么多年的实践、理念以及学书的过程,以一个最有力的实际行动来说服大家,让大家知道怎么样能够写好,什么才是好,怎么样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学习方法来达到效果;同时我还得用自己的书法作品去感染别人,让大家觉得同时代的人也能写得这么好。

  很多人喜欢看当代身边人的东西,对古代的碑帖不那么亲近,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一个可亲的感觉,说服力也大了很多。古人毕竟是古人,看不见摸不着的,会有间隔。

  我觉得现在只要是字写得好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应该起到一个引领作用,给社会作一个榜样,带动每一个中国人把中国字写好。不要以为别人对书法是没有评判的,等到大家对书法的重新认识,对书法审美的重新唤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真正确立时,我相信最终会有历史的评判。中国人写好中国字的书法常态也会最终到来。

  南都:是不是说,书法在当代社会其实能起到的作用还非常大。

  孙晓云:所以我觉得现代人要再重谈书法这个问题,真的不能再撇开整个历史和时代背景来谈了。书法本身是中华文化兴衰的重要标志之一,再重复一遍:文化是民族的根,书法是文化的根。

  对汉字的书写,甚至连钢笔字都要有书法意识,都应该放到书法学习的范畴里来。所谓书法,其实无外乎两点,就是结构和用笔。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任何笔你都可以练结构,在心里也可以练;用笔的话,只是落笔在纸上的轻重缓急,粗细波挑,这就跟书法用笔有关了,你就得考虑我前面提到的这些问题。

  如果我们现在还仅仅只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聊书法,仅仅是局限在一种在所谓的“书法界”,局限在文人趣味,我真的觉得狭隘。现在谈书法还要和市场相关,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最好的结果是书法的质量和市场能成正比。关键还是看自身的的取向,你能发挥一点正能量,那你就应该尽全力,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就我而言,能写出好的作品是我最大的愉快。我能把好这一关,就是对社会最大的作用。我也尽量以一个简单的态度,以一个艺术家的标准来面对这个复杂社会,这也是对我这一生从事的职业负责。

  南都:现在你还担任江苏美术馆的馆长,平时行政事务应该很多,留给书法的时间还多吗?

  孙晓云:我还是经常写,平时行政事务会议多,时间确实会很少,我主要是利用晚上和节假日的时间。之前在《艺术人生》里,朱军曾采访过我,他问我,能不能用两个字来形容一下自己前半生几十年做的事情,我想了想,用了“承传”两个字,对传统书法的承传。他又让我用两个字形容将来要做的事,我用了“润物”二字。杜甫《春夜喜雨》诗中有“润物细无声”一句。对我而言,承传传统书法,是一生的事情,要想被别人接受,必须要付出很多年的心血。未来我希望自己更多是“润物”,希望自己是一滴水,大家一起坚持,最后能汇成一场好雨。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好雨”。我也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我的努力也有限,但是,能做多少做多少。如果你不坚持,我也不坚持,你不努力,我也不努力,最后就汇不成这场“好雨”。

  小时候,我之所以坚持练字,首要的原因其实是爱好,因为父母、老师、朋友看到我写字好非常高兴,这是我最大的动力。到现在,书法更像是一根拐棍,它辅助我走完人生一程又一程。我写的作品,其实都不重要,它也不属于我,我也带不走。我唯一能带走的就是记忆、经验、技能和体会,这才是我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别人不能复制的。但如果这些东西,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人更美好的生活的话,那我还是愿意尽量多留点下来。总觉得我来人世这一遭,不仅仅是我自己获得,还可以让别人同时也获得。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宋代米芾索砚:美人爱镜名士爱砚
• 河北老人耗时10年成功临撰百体千字文
• 写字写志:周思言书法展798盛世天空美术馆举行
• 回望傅山——十二家书法展北京开幕
• 仲尼梦奠帖出自唐人楷书第一之手
• 王文杰将军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 尹石作客扬州文联讲堂 讲述他的“艺术与人生”
• 钟天铎展示书画印 讲述“艺术生命传承”
• 墨韵芳华—曹善华书法作品巡展石家庄站圆满闭幕
• 世界最大幅书法作品亮相南京青奥会美术大展
• 江苏省书协首任“女掌门”孙晓云:让书法更接地气
• 孙晓云:传统书法艺术的现代创作形式初探
• 组图:孙晓云当选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 组图:孙晓云书法作品展在巴黎开幕
  • 镜中世界艺术展梅江国际艺术馆开幕 镜中世界艺术展梅江国际艺术馆开幕
  • 天津美院2014届毕业生作品展 天津美院2014届毕业生作品展
  • “津沽风韵书画展”在保定举行 “津沽风韵书画展”在保定举行
  • 爱新觉罗家族书画展 爱新觉罗家族书画展
  • 天津工艺美院616艺术沙龙展 天津工艺美院616艺术沙龙展
  • 天津理工大2014届毕业设计展 天津理工大2014届毕业设计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