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都江堰夫妻桥上【1982年春,刘正成(第二排右二)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中国书协第一届二次理事会】
记者 蔡树农 特约通讯员 侯勇
毋庸讳言,刘正成作为曾经的中国书协一位显赫要员是有争议、缺陷的,但我们也应该正视他对当代中国书法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对他的功过是非,现在完全可以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对待,包括他自己,更需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已往的烟云风雨。
尊重历史真实是媒体的良知。
——编者按
1982年那位站在都江堰夫妻桥上的刘正成,可能没有想到因为此次作为《四川文学》编辑,与刘元工、包川两位先生赴北京为“四川老作家专号”组稿的机会,结识中国文联秘书长陆石老先生,并因此而在1986年调到中国书法家协会担任副秘书长兼《中国书法》杂志负责人的职务,从而主导“中青展”、《中国书法》杂志、《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成为我们中国书法30年间影响深远的重要人物。
“中青展”不仅开创了书法展览的新模式,同时,为当代书法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982年在江西举办的“全国中青年书法邀请展”,因为刘正成1986年到书协工作而从民办走向了官办。刘正成在谈到中青展时,往事历历在目。中青展全称“全国中青年书法界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从1986年的第二届到2000年第八届,除了第一届和第四届“中青展”以外,刘正成一共主持了6届。
关于“中青展”,除去展览经费用赞助方提供的这一事实以外,我们不得不提的两件事是,一是成就了一大批的书法家,为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另一个,就是被大家误会的“流行书风”(限于篇幅,展开部分已删——编者)。
“中青展”开创性地通过企业赞助的方式筹集经费,全国征集,自由投稿。刘正成说:“中青展是个什么含义呢?比喻起来它就像唐代武则天时代进士科取士,可以从普通的所有民众之间考试,来投稿参加展览。如能成为书法家,这个就是平民的知识分子进入了文化高层领域。因此,中青展一个重大的成就就是为当代书坛的人才结构奠定了基础,中青展评委里边出现了一批人才,所以马世晓、张海、孙伯翔、朱关田、王镛、韩天衡、曹宝麟、徐本一、王澄、李刚田、何应辉、郭子绪、聂成文、黄惇、陈振濂、王冬龄、邱振中等,这一系列人物都是中青展出来的评委,是当代的一代名家。华人德、孙晓云、石开、沃兴华、刘彦湖、曾翔、邵岩、于明诠、徐海、赵雁君、朱培尔这批人就是中青展的获奖作者。”活跃在当今书坛有成就、有影响的书法、篆刻名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青展的评委和中青展的获奖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青展造就了当代书法人才结构的现状。
“中青展开创性地提出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艺术宗旨;主张百花齐放,艺术个性化,没有任何一个名家能够去影响当代中青展。因为每个评委都有他的风格,没有什么‘回归二王’、‘激活唐楷’这样的口号,这是中青展的传统。”刘正成如是说。
中青展把当代艺术展推向了高潮,这个高潮的标志就是第七届中青展的20世纪书法大展,和第八届中青展的千年书法大展,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轰动性。由此延伸的巴黎现代中国书法大展则是中国向西方输出中国民族文化与价值观的值得历史记载的华彩篇章。
刘正成说,最近10来年,已经没有看见中国书协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办国展了,而当年中青展每届必在北京开幕和展出,由现任的中央领导人颁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利用北京这个平台,把中青年书法的优秀成果充分地推向社会。那时中青展获奖作者可以说是“一夜成名,名滿天下”!参加过颁奖的中央领导人有习仲勋、宋任穷、方毅、邓力群、李德生、张爱萍、钱昌照、杨汝岱、陈思远等,他们亲手把奖状隆重地颁发给获奖作者,让中青年书法家深感荣誉和鼓励。第七届中青展是20世纪书法大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让当代中青年书法与百年书法名家进行的比较艺术学观照和研究,第八届中青展是把当代中青年书法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以来个案名家书法进竹比较艺术学观照和研究,两个展览都创下了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最为轰动的纪录。20世纪书法大展开幕后,每天排队买票的长龙一直延伸到美术馆外,展览应观众要术延长两周。只有80年代末的现代人体艺术大展的观众人数可以与此媲美。法国希拉克总统参观展览。同时在巴黎索尔邦大学举办国际书法研讨会,中西学者济济一堂研讨中国民旅传统文化,其盛况轰动法国和西欧。
时隔十几年,刘正成在谈到展览模式的优缺点时,他依然认为,“中青展通过赞助办展览模式,后来被中国书协沿用于所有的展览上面,而把原来全国展模式取消了。这是一个误区,也是一大败笔。”全国展是通过各地推荐参展这样的展览模式,这个展览模式应该作为全国最高展览的形式予以保留。为什么呢?他说,“因为书法家不仅仅是会写字,还涉及文学修养、道德品质,以及各方面综合素质等,不能因为他某幅作品的字写得好,就是书法家,全国展的最高奖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否则,一个齐鲁石化20多岁的车间女工成了第一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获得者,就成中国当代最厉害的书法家,这样就闹笑话了。因为各地对作者了解,所推荐的人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在地方上也有一定影响,人品等各方面都是大家所信服的人,这样,集中在全国展中,那才能真正体现全国展和最高奖的荣誉。”
如果说“中青展”是百花齐放,那么,《中国书法》杂志就是百家争鸣。
刘正成说,“《中国书法》杂志上世纪80年代发行的时候,每期是十几万份。作为主编,我不敢说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展的旗帜,但是我们的愿望是希望把这面学术旗帜举高。中国书法杂志在当代书法的发展中间,在30年书法发展中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刘正成主持18年《中国书法》杂志,没有发表过一件自己的书法作品,也没有做过一期自己的专题,他认为,“这个杂志是推出人才这样一个学术平台窗口,所以说要推出当代最优秀的书法家,编辑工作既要秉公行事,又不能论资排辈。”
在创刊初期,刘正成就提出,“《中国书法》杂志要推出当代优秀书法家。”作为从《四川文学》编辑成为《中国书法》杂志负责人的他认为,“《四川文学》也好,《人民文学》也好,它不可能都登李白、杜甫的诗,当然要发表当代作家的诗文。那么中国书法如果不厚今薄古,就不是这个协会的机关刊物,它不是文物出版社办的文物杂志。我觉得书法杂志确定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推出当代优秀书法家。第一期我们推的时候现代名家好像是谢无量,中青年名家推的是马世晓、孙伯翔、郭子绪,后来于明诠。当时的推荐是按照创作水平和学术理论水平推荐,而不是按你的官位有多大来推荐的,《中国书法》杂志绝对不能按照你在社会团体里边的“官位”编排“大家”,而是看你取得了哪方面的为业界公认的成就。当然也给沈鹏发了专题,也给王学仲发了专题。就因为他们的书法或者他们的理论,某一方面起了一种示范作用。”
如果说中青展是“百花齐放”,《中国书法》杂志就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书法》的另一个办刊理念。书法界的各种观点可以讨论,书法家协会以外的跨学科的可以参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这个刊物,把其他学科的学者和艺术家都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多学科的参与,跨学科的交流,使中国书法杂志的学术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像中国书协的一系列优秀人物启功、沙孟海、沈鹏、王学仲的很重要的论文等都是通过《中国书法》杂志发表的。跨学科的,比如李学勤、李泽厚、韩玉涛、傅申、刘九庵、朱清时、刘庆柱等,包括国际学界的一些人物如饶宗颐、熊秉明、王方宇、谷村憙斋、西林昭一、金膺显等都吸收参与,使《中国书法》杂志的学术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著名的美学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都参加《中国书法》组织的研讨会。《中国书法》杂志还开过国际书法史研讨会,重要的文章都在我们《中国书法》杂志上发表,所以《中国书法》杂志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还有,《中国书法》杂志经常组织批评讨论,很多重要的讨论,我们不主张一味地歌功颂德,还提出一些问题来讨论。如“广西现象”、“学院派书法”等。当然,这个方面批评得不是很有力,但是我们做了这个事,开辟了争鸣园地,对一些知名书法家如郭子绪、陈天然等进行了争鸣。当然,出于稳妥,我们没有批评过老书法家。
《中国书法全集》是我们当代学术界对时代的一个贡献,同时,通过编撰这一巨著,也培养了一批学者型书法家。
上世纪70年代,刘正成第一次受到刺激的是,日本编了《书道全集》,而中国没有这样的书。无论是《三希堂法帖》,还是《淳化阁帖》,它只是把原帖整理到一起,并没有按照我们现在学术的理念,排列它的谱系,对这一作品进行详细的研究。《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受到日本东方学的影响,对作品的考证,对每张作品的考证编年,弄清每件作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写给什么人的、什么内容的东西,要把它进行历史的时空定位。刘正成认为,“《中国书法全集》对每一个所研究的书家来说,研究他一生的创作发展方向和艺术风格;对某一个时代、某种载体作品来说,则是研究并找到其断代史特征。由此建立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谱系。”
因为《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加上刘正成在中国书协任职副秘书长的号召力,一大批当代书法学人参与其中,丛文俊研究先秦,沃兴华、何应辉、王镛研究汉魏,华人德、孙伯翔、赖非研究南北朝,朱关田研究唐代,陈振濂、曹宝麟、方爱龙研究宋代,楚默研究元代,黄惇研究明代……他让这批书法家去做断代艺术史研究工作,他们不仅完成了学术著作,同时对自己在书法史与书法理论研究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协同作用,让他们在这种古代文化的学术滋养中间,完善他们的书法家的知识结构,培养了一代书法研究的学人。刘正成还请专门搞书法创作的书法家王镛、何应辉、孙伯翔、马世晓等参与《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工作。刘正成无不自豪地认为:“可以说,《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工作,为我们中国书法界培养了一批学者型书法家,为他们今天在书法界的学术地位与艺术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91年开始至今,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已经出版发行了70卷。这部具有当代中国书法“四库全书”性质的大工程,被顾廷龙、季羡林、饶宗颐、冯其庸、李学勤、金维诺等称之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族文化巨献。在提到《中国书法全集》的意义时,刘正成认为,“《中国书法全集》是我们当代学术界对时代的一个贡献。我们以前想到历代书法的出版物,便是宋太宗的《淳化阁帖》、乾隆皇帝的《三希堂法帖》。《中国书法全集》实际上是担负了延续历史这么一个任务,整理、总结、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用我们今天的学术理念去赋予这些古代经典以新的生命力。让我们能够通过这个谱系去了解历史,找到今天发展的方向。”
我们认为,不管是中青展开创的展览模式,《中国书法》杂志的百家争鸣,还是《中国书法全集》的时代贡献,中国书法这30年的发展,都绕不开刘正成;这些重大的事件和机遇,同时也造就了刘正成。谈到机遇,用刘正成的话说,“在20世纪末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书法家协会让一个人连续18年主持其主要的业务工作,这完全是一种偶然”。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偶然”,才有了我们今天中国书法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而刘正成在中国书坛20年的经历,亦是不应该被我们这个时代所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