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寒山寺题壁 沈鹏
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尤其是书画市场最为繁荣的时候,沈鹏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书法艺术。如今,沈鹏的行草书享誉天下,一纸难求。赵朴初先生赞赏他的书法“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启功先生说:“仆获交沈鹏先生逾三十载,观其美术评论之作,每有独到之处。”启功高度评价沈鹏“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而沈鹏的职业是编辑。
1951年,沈鹏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那年他正好20岁。由于他是全国政协委员,至今,他仍是在岗职工。201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庆祝成立60年庆典活动,沈鹏先生正好是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60年。
50年代初,沈鹏做总编室的工作,许多文件需要他起草,到了成稿阶段,他用毛笔一丝不苟地书写,他之所以用毛笔写,他认为:“想使工作做得更认真、更完美。不久,读到郭沫若的一次谈话,说练毛笔字可以培养细致与耐心,进而以此种精神待人。这是很正确的,实际上已接触到练字与美育的关系了。”
谈起当年的编辑工作,沈鹏先生告诉我,“文革”前,他在办公室、总编室都工作过,那时经常要写材料、开会、办学习班,许多时间就这样流失了。而有的老同志告诉我,许多人在办学习班时打盹小睡,却能看见沈鹏不停地用手指在腿上画字。这让我想起许多古代艺术家,正是由于痴迷艺术而忘我。
编辑工作是为人作嫁。许多年,沈鹏在出版社编辑和审读了大量的美术类图书。1979年,沈鹏先生创办并主编8开期刊《中国书画》,沈鹏先生很好地把握了期刊的定位,从栏目设置到印刷装订,都有很高的质量要求。《中国书画》在上世纪80年代在美术界影响巨大,许多画家以在这个刊物刊载作品为荣。
1982年、1983年沈鹏先生先后创办并主编美术专业期刊《美术之友》、《美术向导》,前者是美术出版界的刊物,这个刊物联合了几十家美术出版社参与办刊;后者是普及类美术专业刊物,在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人民美术出版社在80年代后期,与几家出版社一起,出版了60卷本大型画册《中国美术全集》,其中,沈鹏先生担纲了部分重要工作。今天,我在翻阅沈鹏先生主编的《宋元书法卷》,仍对当年他工作的激情与严谨满怀敬意。
沈鹏先生在为人作嫁之余,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原喜爱新诗,四十岁后转攻旧体诗词,出版了《三馀吟草》、《三馀续吟》、《三馀再吟》、《三馀诗词选》等个人诗词集。他认为:“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晴之馀。”他有诗:“柱下倘能随老子,拚将岁岁赚三馀。”
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50周年庆典时,沈鹏书写的一副对联,至今令人印象深刻:“读书每责贪床晏,阅世未嫌闻道迟。”沈鹏利用三余时间认真钻研古体诗、格律诗,最终成为诗坛的大家。
沈鹏的诗词内容丰富,景致变化或社会问题,都在他诗词表现的视野之内。文字精练,涵义深刻。不仅能给我们带来诗情画意的享受,也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启迪。
我向沈鹏先生请教过,北方人对平水韵很难掌握,写格律诗就要看音韵书,沈鹏先生表示,自己也常带着音韵书,遇到一些问题时,还要看书。并且说,有时,看韵也对写诗有新的启发。
由于沈鹏是编辑出身,有极强的质量意识。对文字和工作都很挑剔,追求完美。这对沈鹏的书法创作有极大的影响。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应酬字画,在行内是普遍的现象,对此,沈鹏认为“古代杰出的书画家‘酬’‘应’之作也不少,而终于传世,就因为他们在创作时超出了我们日常意义上的‘应酬’二字。即便如此,古代杰出人物也因‘应酬’多而留有败笔,后人评说是无情的。”“就是应酬,我们也不能随便应付。书画家要有这种精神,每完成一幅作品就是创作。要有严肃认真的作风,不能随便写。”编辑工作的严谨对书法的创作态度的影响可见一斑。
沈鹏身为国家级美术出版社的领导,站在世界艺术之巅,遍览书画艺术,对书法艺术的全局有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他对艺术有个性化独到的领会,但同时对各种艺术流派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他的书法既遵循传统,又不囿于传统;敢于创新,又在符合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开拓。
作为美术专业出版社的领导,沈鹏对书法还有与众不同的理解,那就是对书法的布局,对每个字的结构有敏锐的感觉与独特的理解。比如对黑白灰的认识和对线条组成的大小空白,都有其独到的创意。
如今,沈鹏先生早已是桃李遍天下。但我认为,他的学生各自有自己的面目特点,这和他的书法理论有关。他认为,须以“原创性”作为书法创作和批评的主要标准,力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书法样式,进而形成符合个人精神特质的艺术风格。他擅长将学生的长处和特点提炼出来,再深入下去,走自己的路,这个与众不同的教导方式,我以为,也是他从事编辑的获益吧。(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