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由浙江省文联、浙江画院、浙江美术馆主办的“书为道——曾宓书法作品展”于2015年4月30日至5月10日在浙江美术馆举行。展览摒弃了常规形式的开幕仪式,而是由艺术家曾宓先生和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先生以导览的形式,从艺术、生活乃至人生感悟等方面,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实实在在的艺术享受。
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讲话
曾宓,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人书俱老,历经沧桑,却偏偏“讷于言,慧于中”,遂借助于笔墨,偶发感慨,偶寄心怀。作为一位画家,曾宓在艺术创作时“以书入画,以画入书”,无论是作画,还是作书,都是以心写笔,以笔写心,心与画交融,心与书交融,把内心的种种感悟,种种苦乐,一并付诸于笔墨。
曾宓在现场讲解作品
艺术评论家王林曾评价曾宓先生书法:观其书法作品,曾宓先生亦把画法当书法。曾宓先生虽有很好的书法功底,但他从绘画角度切入书法的用意十分明显。在他的不少书法作品的章法结构中,字与字间的字形大小偏正楫让全以画之结构为之。他的书法作品结构之另一特点,即书写之初,即已在章法结构中糅进大大小小的闲章、姓名章的安排,甚至句读之圈点亦在结构之列。
大大小小,长长短短,黑黑红红,一面册页大小的书法之中,竟有十余印章加入者。至于他把较大尺寸之汉砖边框作印直接纳入书法之中,更是匠心独运。曾宓先生这种书与印章的绘画式结构关系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其上大大小小长长短短之各色印章,从题目始自落款止,竟达数十方之多。其用或以启下,或以承上,或以接气,或以补白,或以点睛,或以明志,疏密得宜,潇洒自如。曾宓先生之书画可从现代构成之角度互看,堪为一新创。
浙江美术馆展览部李向阳为媒体做现场导览
本次展览共展出曾宓书法新作100件。这些作品是书法,又非书法,正如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在展览前言中所说:曾宓无疑是受到老庄思想滋养的,对“大巧若拙”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笔墨上有大技巧,然而,他更愿意率性而为,不讲技巧,或将技巧的痕迹隐晦到最小程度,把技巧“藏起来”,而于稚拙、古朴中呈现一种天真烂漫、质朴自然之美。也就是说,“古”与“拙”确实是曾宓书法的特色之一。
展览现场
再说“简”与“放”。“简”也是力图把技巧“藏起来”,甚至力图把自身“藏起来”。沈石田说过两句话:“求我于丹青之外”“当求于形骸之外”,他希望观者能够读懂他营造的“画外之境”。曾宓书法也在营造一种“书外之境”。他在做“减法”,不断减去一些东西,为的恰恰是便于欣赏者做“加法”,读懂他的“书外之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同时又采用了“放”的办法,放任灵性,放手笔墨,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笔到意到,甚至笔不到而意已到,做出各种各样的探索,这也是曾宓书法内容涉及面广泛、手法多样的一个原因。所以说,“简”和“放”也可视为曾宓书法的特色之一。
展览现场
“意”与“趣”同样是曾宓所追求的,他是极具智慧灵性的,有真知灼见,但他知道这些难以被社会所容,会招致麻烦,所以他宁可把自己的思想“藏起来”,藏到哪里去?藏到书画的笔墨里面去,藏到生活的“玩”里面去。曾宓爱“玩”是出名的,玩古董,学唱歌,打乒乓球,享受生活乐趣,也将这种“趣味”转化为艺术作品的情趣。因而说,“意”和“趣”当然是曾宓书法的一大特色。
展览现场
但最能概括曾宓先生书法特质的应该是“真”,曾宓先生的书法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是一位艺术家本真、率真人生的外化。大道至简,书贵清真,曾宓先生的书法既有笔墨情趣,更有一种笔墨之外的人生境界和况味。
曾宓与女儿曾莹
曾宓,号三石楼主,193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市。1957年入学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得潘天寿、顾坤伯等名师亲授。1962年毕业于中国画系山水科。1984年调入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师。现为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宓书法展作品欣赏
《福寿》,38x42cm
《马丁·路德金语录》,39x48cm
《明贤语录》,53x48cm
网络诗歌《中文的魅力》,39x48cm
《竹报平安》,144.5x104cm
《核心价值观》,118x69cm
《道德经》节录,267x124cm
《习近平用典语录》,40x33cm
苏东坡诗《饮湖上初晴后雨》,86x4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