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05年6月30日是著名学者、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逝世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位辞世10年的传统文化大家,北京画院美术馆在这一天推出“逸笔遗珍——启功艺术回顾展”。展览展出了启功生前的自书诗、临帖作品及绘画,共计80余件。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展览呈现了启功大量珍贵临帖,绝大部分是首次公开亮相。在启功的临帖中,王羲之、怀素、黄庭坚、米芾等诸体皆具,但又不失个人风格。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表示,启功晚年的临帖,已是用他自己的笔法,“他博采众长最终自成一格”。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13日。
展览现场
早期画作难得一见大量临帖首次展出
尽管展览筹备的时间有些紧张,但呈现的效果超过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的预期,“大家熟知启功是个大书法家、文物鉴定家,其实他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画家,诗也写得很好,这一次诗书画三者的集中呈现,可谓全面展示了启功先生这三方面的成就”。
不少人见过启功留下的书法,但书法大家如何临帖,恐怕是难得一见的。在展出的80余件作品中,均来自于启功先生家人、艺术机构和国内外藏家。其中大部分临帖是首次面世,例如《临廉颇蔺相如列传》《临黄州寒食诗帖》《临苕溪诗》《临竹山堂连句》《临黄庭内景经》等作品。
除了有落款和盖印章的临帖外,还有部分“田字格”习作,“非常珍贵,看得出老先生在书法上下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功夫”,王明明向记者表示,通过这些临帖,不仅可以管窥到启功的学书之路,“也为众多当代学习书法的人提供很好的参考,即一代书家应具备的艺术修为与基本功力”。
此外,他早期的重要绘画作品难得一见,此次展览中,《临宋人山水》《山水四屏》《山水花卉册》等早期作品均有展出,“《山水四屏》是启功先生21岁时所绘,为荣宝斋的藏品,很少露面,上一次公开展览还是2007年的事情”,王明明看过启功的绘画后,顿生感慨:“启功先生那么年轻的时候就如此精湛。”他戏言,“感觉自己这么多年白干了”。
展览空间极为考究竹帘突显文雅气质
展览的设计方案几易其稿,最终选择以竹帘为媒介,来划分展场的空间。“平时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竹帘很密,而这次现场的竹帘的缝隙控制在两毫米,专门从南方定制而来”,吴洪亮觉得,“竹子是文气、素雅的材料,比较符合启功先生的文雅气质”。从现场可以看到,通过竹帘缝隙中光影的变化,营造出了与启功先生“遗珍”相呼应的场景。
为了使来者亲身体验临帖的感受,展览还专门设置了临帖区,并摆放了启功写的“大字簿”复制件,供来者临习。观众留下的“墨宝”中,有些习字让吴洪亮颇感意外,“有些观众写得很好,能感觉到有不少出自行家”。在吴洪亮看来,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展览的互动性,“也是这次展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观众有感而发:“看启功先生所临的字,个人的风格特明显”。其实,在启功看来,临帖不是照搬古人,而是为了吸取方法。吴洪亮认为,启功晚年的临帖,已是用他自己的笔法,“他博采众长最终自成一格”。
从艺之路
立志想要做名画家书法只是业余爱好
外界给启功贴上的标签太多,在众多头衔中,启功说自己首先是个教师,然后才勉强算是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为什么大家难得见到启功先生的画?因为早年的作品大多失散了,而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又太忙了,画画需要时间。”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办公室主任、启功生前的助理侯刚说。
启功小时候立志要做一名画家,因此从小他用功最勤的是绘画,曾先后拜贾羲民、吴镜汀学画,并得到溥心畬、张大千、溥雪斋、齐白石的指点与熏陶,可以说得到了当时最出名画家的真传。新中国成立以后,启功曾协助叶公绰先生筹办中国画院。遗憾的是,“当时画院还没成立起来,启功先生和叶先生遭遇‘文化大革命’,致使他心灰意冷。”侯刚说。“文革”结束后,启功还是没有忍住,重拾画笔,不过画得少了。
晚辈追忆
王明明
对有失公允之事常常一笑了之
启功的童年可谓多灾多难,他1岁丧父,启蒙老师是姑姑和祖父。尽管启功一生历经磨难,但他始终笑对人生。
在上世纪70年代,王明明每天会跟着父亲一起去启功家学习写字。在王明明的印象里,启功是一位特别谦和、豁达而又机敏的人,“他常以自嘲的方式,以一种很乐观的玩笑方式把他对社会中某事物和现象的看法表达出来,对待一些有失公允的批判常常一笑了之”。
侯 刚
对求字有求必应处处为他人考虑
侯刚陪伴启功走过了人生最后的20年,侯刚回忆:“任何人想问他要一张字,几乎有求必应,都能要得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门求字的人太多了,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为了躲避客人,启功经常住在学校的招待所里。有一次启功先生生病了,他在门上贴了‘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的字条,可是只贴了一天,就被人揭走收藏。
对于诸多人模仿启功作品售卖,侯刚回忆,“启功先生坚持不打假,他觉得应该给别人一碗饭吃”。启功生前喜欢到荣宝斋、潘家园等地附近溜达,看到很多仿制他的字画挂在那里,“他从不说什么。”侯刚说,“启功秉承了古代文人的这一作风,处处为他人考虑。”(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