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著名书法家顾志新。
顾志新,字稚心,祖籍吴郡,1945年生于天津。国家一级美术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天津书协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巴林石雕刻艺术委员会顾问、董寿平书画艺术研究顾问、九三学社天津书画院副院长、天津印社常务副社长,曾任三届中国书协理事、第十一届天津和平区政协常委。
连续四届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优秀作品奖;作品被收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委作品集》等上百部大型作品集,编著的《放大圣教序集联》被评为国家优秀图书,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篆刻全集》等辞书。
“月亮与星光,小鹿与幽林,纷纭万象中,皆见永恒美。”你可曾想象过,来自美茵河畔清澈明媚的《守望者之歌》和成长于华夏大地“质而能壮”的篆书同在一方洁白宣纸上水乳交融,会是怎样一番动人景象?
顾志新,一位说起话来气宇轩昂的老人。几十年的笔墨修行,让他更明白应该如何正确地在汉字文学世界里运筹帷幄。比如一次灵巧新颖的尝试,就能让那些轰轰烈烈的时空隔阂、千差万别的文化差异瞬时和谐共处。
专访著名书法家顾志新——汉字里的“情”与“勤”
有勇有谋地唤醒汉字
40多年前,顾志新还是天津歌舞剧院的一名舞美设计员,偶然的一次机会,他随同团队到广州演出,发现了越秀山上的碑刻。在那个照相机还属奢侈品之列的年代,顾志新毫不犹豫地拿起铅笔薄纸去拓印。就在此时,一位老人上前询问他:“年轻人,你可知道这是什么书体?”顾志新答道:“秦咢生写的‘爨宝子’。”老人闻之很是欣喜,没想到年轻人中竟有如此热衷于传统书法艺术的。交谈之中,顾志新得知,老人名为廖钺,是当时广州归侨委员会秘书长,此后他与廖钺成了忘年交。更是因为廖钺先生的热心推荐,顾志新和自己仰慕已久秦咢生先生成了书信往来的好友。
12年间,顾志新和这位“笔友”从未谋面。但在那些纯真年代里,建立在浪漫学术氛围中的友谊牢不可破。1985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顾志新终于见到了“老友”秦咢生先生。先生即兴赋诗相赠更让顾志新感受到了书法感人心脾的魅力。
书法对顾志新而言,是能活生生传达情感的。即便时光不断地赋予他沉甸甸的荣誉,他也从未让自己成为一个居高临下的“老学究”。“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这是顾志新一件篆刻作品的印面内容。在他看来,若作品只谈共性而不追求个性,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于是,在近几年的作品里,顾志新毫不吝啬地使出全力去追求“别出新意”,他甚至用大篆尝试文姣平《眼儿媚•绍兴印象》中的诗句:不知阿Q祥林嫂遁迹何方,而今只有咸亨酒店小碟茴香。“就算是英文字母,只要书写得当,放在传统中国书体里一样能赏心悦目。书法绝非仅仅一个‘技法’可以解决,所谓生命力,就是要有足以支撑各种尝试的深厚功底和常写常新的勇气。”
在治学的路上,顾志新发现了能让自己彻底打开眼界的秘诀。“在创作上,别人不做的、别人少做的也许就是成就自己最好的契机。当然也要懂得找准方向。比如,当我到欧洲办展的时候,遵循一些人的建议带了一些绘有葫芦的作品去参展,但当地人不认识葫芦,这些作品就失去了市场。所谓学习,并不是把眼光仅仅聚焦在纸笔之间,人生每一份经历都在教会你该如何走对自己的艺术之路。”
无论是中西合璧、少数民族文字创作还是题款形式的改变,近年来,顾志新总是坚持用自己朝气蓬勃的尝试,把那些快要沉睡在纸堆里的古老汉字一次次唤醒,他在形式、内容里不断创造着“陌生感”,不断提醒着人们,书法的世界很辽阔、胸怀很宽广。也在不断提醒自己,即便已经走到了果实累累的时刻,仍有无限可能值得挖掘。
勤字为先,长飞不辍
“笨鸟先飞且长飞,不辍而已。”这是顾志新评价自己的一句话。“我自认为不是多聪明的人,我只是没有甘于‘混生活’,只是坚信,只要‘不辍’,哪怕慢慢爬也总能抵达终点。”提起过去的心路经历,顾志新的言语一字一句掷地有声,因为他所坚信的真真正正得到了印证。
“我的人生经历确实坎坷,作为长子,自小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1960年考入天津歌舞剧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1984年调入天津市书法家协会。我是感谢命运的,在李瑞环出任天津市市长时期,我们这些没有文凭但自学不辍的学子们得到了良好的机会。他提出的‘自学成才’认证中,我荣获了三等奖,相当于如今的大专文凭。这样的认可让我越发有了学习的动力。此后,我又到河西电大的汉语言专业读了两年夜大。”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懵懂年轻的顾志新对“道”的体悟或许并不深刻,但他却也受到自家书香门第的熏陶,默默成为“勤”字为先,兢兢业业的“上士”。
如今已拥有了正高级职称的顾志新提起自己最初在工作岗位上评定职称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定职称的时候,我和一些中央美院毕业的人一起参加评选,那时候已经有很多出版社发表过我的作品了,我提了整整一箱的作品,这便是我参与竞争的资本。”由此,顾志新心底的自信终于被完全激发出来。成绩总是在取得的那一刻就成为过去,而顾志新却从一次次自己争取来的成绩里瞄准了方向,渐入佳境。
在全国书法领域崭露头角的顾志新拥有了更多出国访问、参展的机会。一个全新的书法世界展现在他眼前。“我出访过日本五次,看到了日本人对待书法的闪光之处。近年来,我们国家把书法的艺术性摆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忽略了其实用性。而日本却让书法彻底普及到人民当中去。即便写出的字不够美观,也绝对一笔一画规范书写。”在顾志新看来,书法教育的目标并不该是培育出多少书法家,而应把重点放在培养人们写规范字的能力和习惯上。很多书法家认为,日本书法界普遍的书写水平无法和中国相比,顾志新并不否定这样的观点,“日本的书法学习环境和中国大相径庭,他们没有类似老年大学或者青少年宫这样的机构可以学习书法,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退了休,直接到老师家里去学习。而学习过程也略显呆板,我们主张学习书法绝不能和老师太像,而他们却只写老师的字。但从我在日本一段时间的交流经验来看,日本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日本人办艺术展览的严谨态度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吸取借鉴的。”满招损,谦受益。如今足迹踏遍20多个国家,享遍后生晚辈尊敬的顾志新仍然带着一颗谦逊的心,给自己留足空间,“不辍”地学习下去。
书法创作里的“概率学”
在顾志新的书法作品中,无论书写唐诗宋词还是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皆要附上白话译文,帮助观者理解作品内涵。这样贴心又尊重观者的行为也为他赢得了更多来自书画市场的支持。
“豫为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在《道德经》里提醒人们行事须不可蛮干,必须慎思慎行,边走边想。学会积极正确地思考才是成功的关键。无论面对学术展览还是经济市场,顾志新都有自己缜密的思考。在他看来,即便是一辈子做学问的传统艺术家,仍然是不能脱离社会和时代的。“曾经,我的章草作品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退休以后我却很少写章草了。因为我发现这种书体学术价值很高但受众比较窄,事实上,当创作在某一阶段出现坎坷的时候,要学会周全地看问题,不仅要从自身找原因,周围的环境也很重要。”
自始至终,顾志新都保持着一个艺术家应有的灵敏触觉,甚至用“概率学”把控自己的艺术创作。“在钻研隶书的时候,我发现,写《鲜于璜碑》的人很少,我就认定了它,追随者越少越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此外,顾志新还热衷于书写正能量诗歌。“家乡好,文化扫穷盲,宽带直通乡政府,鼠标点进小康庄。”想必,扎实的书写功底和如此新颖的诗句结合在一起,就很容易引人注目了。
然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尖站立的人是不能站稳的,心急火燎大步前行也是走不远的。顾志新虽善于创新,鼓励创新,却也在担任全国大展评委时,遗憾地看到了太多好高骛远之作。“有些作品,在形式上绞尽脑汁,臆造一些怪异的东西。比如有的人有意识地丢字、涂改就显得很做作。”顾志新强调,在“使巧劲儿”求新求变之前,打牢基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多年的教学中,顾志新一直坚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文化知识,老老实实地向传统学习。“自古艺术大师们总结出的成功因素:天才、功力、修养、寿命。这是经验之谈,非常符合实际。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同时具备哲学家的头脑、诗人的情怀、科学家的毅力和杂技演员的技巧。在具备这些能力之前,尚不能称为艺术家,那么一切有关艺术的创新也都将成为空谈。”在艺术创作上灵活多变,游刃有余的顾志新,对待教学却显得尤为严苛谨慎。
如今,令顾志新愉悦欣慰的,除了自己未曾凋落的创作灵感,还有那些汲取了他艺术营养又能自发成长的学生们,“我的学生中有不少人作品很耐看,其中蕴含了传统,也独具新意。有的人自身文学素养比较高,不仅书法好,自作诗也很有水平。有些年轻人能把文学、绘画等姊妹艺术融入进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很有前途。”
智者成人达己,顾志新在那些教学相当长的岁月里,也饱蘸了年轻人身上积极进取的墨汁,才能在挥毫之间,意气不断。(王若蛟)
顾志新书法作品
顾志新书法作品
顾志新扇面
顾志新书法作品
顾志新书法作品
顾志新书法作品
顾志新书法作品《小桥流水人家》
顾志新扇面
顾志新草书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