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新南方艺术:您的书法曾多次获得兰亭奖和康有为奖等重量级的奖项,在您看来,书法最基本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蔡显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艺术的本质来讲,衡量艺术的最基本的标准,那就是“美”。习近平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中国传统艺术走的一直是一条追访美、求证美、表现美的光明大道,书法自是不能例外。归结到一点就是具体到一张作品中时,要整体上显得十分和谐,能给人带来视觉享受,书写内容要积极向上,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了。而有些怪、丑、脏、俗的书法,不仅不能产生美感,还违背了传统书法的基本原则,让人看了不舒服。另外一个方面,从专业的审美标准来说,首先就是要入古,在入古的基础上出新,从而做到借古开新,笔法精到、笔墨自然、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点画的精到、结构的优雅、墨法的润泽、幅式的适合、印章的匹配、构思的独到等等都是书法专业的审美标准。
新南方艺术:您近来在书法创作上有哪些新的思考呢?
蔡显良:由于知识不断的更新和积累,每个书法家在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思考,对书法创作的要求都会有所变化。目前,我在书法创作上追求比较轻松自然的节奏感,同时力图表现力度,展示个性。具体而言,篆隶创作希望于力劲气厚之外能够更加老辣,行草希望能在潇洒飘逸基础上愈加遒劲,简而言之就是:刚柔并济。这四个字一贯是我对书法创作的审美追求。书法一直是我追逐的一个美丽的梦想,至今依然坚定地走在追梦的路上。
新南方艺术:您从事教育工作,在书画教育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蔡显良:书法是最具民族特色、最中国化的一门传统艺术,我们高等艺术教育的责任首先就是要弘扬传统文化。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在书画的教育上有一套完整的理念和教学方针,我们始终坚持“立足传统,借古开新”的宗旨,这也是暨南大学书画专业能够在同类高校同类专业上保持领先的原因。有些院校过于急功近利,倡导书法速成班式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快速参展、拿奖等,而我们却恰恰与之相反,我们决心为学生营造纯净的书画环境,教育学生要淡泊名利、深入传统、稳扎稳打,掌握书法艺术的传统精髓,坚持审美标准,吐弃丑怪与恶俗,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索如何进行创新。这样,我们的学生基础打得十分扎实,已经毕业进入社会后的学生,口碑也都很好,不仅知识面很广泛,发展的方向也比较宽广。在以后的书画教育上,我们将继续坚持这一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创作更多美丽的书法作品,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新南方艺术:现如今,书法市场非常火,甚至呈现出了虚假繁荣之态,您给藏家们提点建议吧。
蔡显良:现在的书法市场确实比较红火,但是红火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混乱。书法赝品、劣质作品大量盛行,在这种鱼龙混杂的情形之下,我要提醒收藏爱好者的是,要坚持质量第一、市场第二的收藏观,不要盲目跟风,要按照书法的规律去进行品鉴,始终以书法艺术、书法作品本身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当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有时候是不能对等的,市场价值往往在短时间内会受到地位、官阶以及非艺术名气的很大影响,但一旦回归理性,这些泡沫就将蒸发。因此我建议收藏者以作品的艺术价值为第一参考标准,不要为名气地位所迷惑。
新南方艺术:艺术界不乏低俗和恶俗的现象,书法界也存在吗?您如何看待“人体书法”等另类书法?
蔡显良:书法界当然也存在这些乱象,目前也是书法界正在试图清理的对象。类似于“人体书法”这样的书法行为,我觉得它的存在是有原因的。追溯到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书法热刚刚开始兴起,在西方的很多美学观念、艺术观念挟裹下的行为艺术、抽象艺术等,此时也恰好涌入中国,一下子冲击到年轻人的审美思维,令很多年轻人感到迷茫和彷徨,一时找不到方向,进而迷失了自己。他们觉得西方的艺术创作很新奇,现代艺术观念不强调对艺术技法的锤练,而强调“观念先行”,不怕你做不到,只怕你想不到,观念有多远,艺术就能走多远。在艺术创作的时候往往以新奇、怪诞、出其不意来博取眼球,渴望一夜成名。他们被这样的观念所支配,由此就产生了剪切、复制、粘贴、挪用等所谓的创新手段,后来更出现了诸如“人体书法”、“拖把书法”、“嘴书”、“脚书”、“倒立书”之类的创作行为。其实,这些都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这是一种艺术的胡乱嫁接行为,只是把书法当成其中之一的元素进行借鉴与借用,可以叫它行为艺术,但是就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因为这不是书法,已经远离了书法艺术的审美规则和美学要求,我们要理清思想,既要采取包容的心态允许其作为一种娱乐而存在,但绝不能按照书法艺术去欣赏。
新南方艺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您如何看待这种现状?
蔡显良:这也是新世纪以来,很多人会关注的一个问题。现代科技非常发达,电脑的使用非常普及,不但毛笔退出了历史舞台,就连钢笔也用得越来越少,导致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基本不会写字了,甚至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现状看起来很严峻,但是我觉得从另外的角度来看的话,也不值得担忧。首先,从书法的特性来说,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的一门艺术,既然它立足于汉字,那么只要汉字不消亡,书法就将永远存在,永远有一类人会喜欢它、研究它、从事它,所以我并不担忧。因为历史上书法家也仅仅只是极少数人,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立体化的分工,艺术家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众的组成,并不需要人人都是书法家。此外,如今教育部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将来很有可能会纳入考试范畴,通过这样的得力举措,我相信将来喜欢书法的人会越来越多。
新南方艺术:明代书法家祝允明说过:“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华而不实。”他认为书法艺术应“衔华而佩实”,您如何看待这一观念?(记者 倪梦丽 )
蔡显良:我非常认可这个观念,他讲得很透彻。只有功性两见,技道交臻,才能达于妙境。书法要有神采,一方面必须经历长期师法古贤名碑的焠砺,八法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即所谓“功”。另一方面,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时心手双畅,物我两忘,书写出真情至性,融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审美趣味。这即所谓“性”。做学问需要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冷静周密的思考,而书法艺术创作更需要澎湃奔涌的激情。有些学者书法家往往容易为自己的学问所累,于一点一画斤斤计较,结果书法作品拘谨呆板,就像一个病人无精打釆;也有一些以为有了学问就能写好字,并未经过技法锤炼,就到处写字,这些都是“有性无功”。而有些徒逞技能之人,其书更是“如排算子”,成为俗气的字匠了。这就是“有功无性”。
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曾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唐代张怀灌也有类似的观点:“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于飞动。”书法是有生命的艺术,除了书法本身的技法之外,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来支撑,比如知识、学问、性格、情感、灵气、悟性等等。唯有集功与性于一体,融入神采和性情,写出个性与风格,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没有技术,不成艺术,光有技术,也不成艺术。
新南方艺术:针对书法创作,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可以提供给广大书法爱好者呢?
蔡显良:现在社会上喜欢书法的人很多,如果没有机会进入高校进行系统的学习,我建议要以古为师,借鉴传统,认真地临摹和学习,全面的掌握书法技法以及审美知识;另外,还需要加强书法技法以外的修养,包括自身学问的提高,人格的锤炼,弘扬书法文化,不能唯利是图,努力做一个对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