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唐云来作品。
米芾醉心奇石,更换衣帽、持笏跪拜;唐云来钟爱翰墨,和古帖今作同室而居……
若说苏轼、黄山谷还坚守着文人书风,那么相比之下,米芾像一个脱缰的艺术家,他更像是宋代文坛的一个“结论”。试问“格物”和“浪漫”在文坛肆意激情地相汇后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应该就是米芾吧。唐云来自称是欣赏米芾的,但若走近他便会发现,他早已把这癫人的“痴”劲儿都带进自己的生活里,又怎是仅仅停留在“欣赏”这一层那么简单。
米芾醉心奇石,竟更换衣帽、持笏跪拜,让人惊叹。唐云来钟爱翰墨,于是他便和古帖今作同室而居。走进他家门的一刻,便换了感官:从起居室起,“接天通地”的书法作品一一陈列,直击人心。唐云来正陪伴着这些纵肆线条、斑斓墨迹生活着。他是给它们安了个家,自己和家人则静静地留在这里一边生活,一边守护。
唐云来在韩征尘书法篆刻作品研讨会上。(2015年7月)
撰文| 王若蛟
书案上的“严谨”和“温情”
在唐云来给自己留出的画室书房里,一整面墙上大大小小排布着不少字帖、作品,而唐云来最珍爱的,却是一幅小小的斗方。他甚至没有装裱它,仿佛是不愿意改变它最初的样子。斗方上写着“句联石鼎、墨写羊裙”几个大字。“这是我的老师王学仲先生为我题写的,是他对我的期待和教诲。”看着这简单的几个字,唐云来不自觉地流露出几分笑意,想必他每一次把目光落于此处,心头都会涌上几分暖意。
韩愈在《石鼎联句诗》的序言里,讲述了文人三两而聚、随即兴起以石鼎为题吟诗联句的过程,场景舒缓雅致,更透过对校书郎侯喜的描述教会人治学问万不可狂妄自大。而“羊裙”则是指王献之的外甥羊欣所穿的衣裙。王献之在羊欣的新白丝裙上作书,羊欣视为珍宝,学习揣摩,书法大进。后人则以此典故泛指文人之间相互雅赏爱慕。王学仲作为唐云来的老师,欣赏爱护之意溢于言表,情之所至便有了这样的勉励。而唐云来则把它奉为信条,不仅在自己生活的每个角落里都灌满自古文人都崇尚的娴雅书卷气,更是在治学上恪守严谨之规。
“习书过程,一段要专一,二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在书法研究里,唐云来有自己长久秉持的“三段论”。“每个学书的人,基本上都要经过这三个阶段。最初学书必须认准一家,把它吃透,通过专一的学习,彻底明白什么是书法,熟练把控笔墨与宣纸之间的默契。有了牢靠的基础才能扩大范围,为了丰富‘一家所学’而进行实践探索。最后再放开,脱化的时候就是所谓的‘无今无古、无人无我’的境界,此时谁的作品都可以上手学习了。这其中,最重要的要数第一阶段,这阶段就好比盖房子打地基,只有地基足够扎实才能考虑房子的结构、装修风格等等其他因素。”
关于什么才是书法,孙过庭曾给出非常明白确切的定义:“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哪怕是一点一画,笔尖细微之处都须在运动中体现丰富的变化,只有讲究法度规范,才是书法创作,不然只是写字而已,算不上书法。看似最基础的理论,唐云来却把它当作头等要紧的事来做。“如今我开始专心攻写隶书,又重回专一的阶段。只要临帖必是《西狭颂》,其他任何都不足以扰乱我的视听。将来,我还会根据时间扩大隶书的风味,但现阶段,我绝不贪多。”唐云来的“专临一帖”似乎和孙过庭的“点画规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似简单却也极难求精。而唐云来正在为之付出的,正是把这些最简单的事,精益求精地雕琢完美。
“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豪厘,沦精翰墨者也!”虽然,自古就有人质疑写诗作赋、修炼书法的必要性,但唐云来还是坚持相信书法承载着汉字,自有“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的大功用。“津城一水,万派朝宗。流光溢彩,百里欣荣……”一篇规矩严明的骈文,道尽了海河沿岸盎然意趣;“……当年烽火连沧溟,近日人间多侣俦”一首潇洒从容的律诗,讲明了天津港的前世今生。“诗词创作是我一贯的爱好,20年间,我已经创作了500余篇诗文,创作上,我比较严谨,喜欢遵循格律音韵,所以大多是格律诗。”在诗词创作上,唐云来有自己的喜好与坚持,更是勤勤恳恳地以己之力向这个繁华世界贡献着书法的力量。
图为唐云来、陈英杰在某展览现场观赏作品。
工作里的“战场”和“服务”
因为热爱,所以珍惜。能在自己钟爱的领域里耕耘几十年,唐云来把工作中的苦乐都当成督促自己成长的养分。“工作年头长了,背负的职责也越来越多,想要不断学习进步就要自己挤时间。自古文人也大多把本职工作放在首位。就连书法大家颜真卿,在安禄山叛乱之时一样要以战场为先,这是在其位的职责,绝不可推诿。”说起“上战场”,唐云来还真真切切地有这么一段跟“战场”有关的经历。
“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就是公派出国工作。1994年,我随中国文联代表团参加以色列耶路撒冷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那时候还没有外国人到中国来搞展览,我们则是带着任务去展示中国面貌。”以色列常年处于战乱状态,唐云来出访期间也不例外。“那里的人面对战乱的态度仿佛已经习以为常了,警戒线一边战火纷飞,另一边则秩序井然。博览会开幕时,耶路撒冷的市长携摄影记者出席,没有警卫前拥后簇,平平淡淡地握了手,有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谁。”走进战乱国,唐云来的目光并没有被战争蒙蔽,而是仍以一个艺术家的视角聚焦此地“不同凡响”的生活:没有岗哨守卫的耶路撒冷市政府,市民可以随意进出甚至抗议;政治天才拉宾总理竟乘坐公交车上下班。一切见闻都给了唐云来更开阔的眼界和思维,世界之广大甚至可以瞬间颠覆曾经一成不变的观念,反观书法艺术,这一条延续千年的文化命脉又岂能轻易就掌握其真谛?所以直至今日,唐云来仍坚信,即便自己在书法领域兢兢业业几十年,也不过得冰山之一角,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在工作中,唐云来不仅开视野、拓心胸,更越来越体会到付出和服务他人所带来的幸福感。“很多人不明白,我们书协到底是干什么的。在我看来就三件事儿——服务、协调、联络。服务当然主要针对会员,会员办展览我们要助力,扶持着他们一点点走向成熟,帮他们寻求社会认可。协调则体现在大规模或者政府指导下的展览。会员众多,各个流派都有践行者,我们需要让会员们在同一场展览里百花齐放,让每一种风格都得到展示的机会。而联络就更好理解了,一场展览的呈现,需要各方领导和作者们的通力协作,我们则负责把这张网织起来。”唐云来乐于见到协会里的一个个青年书家逐渐成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更为协会成员能通力完成国家级大展感到欣慰。每一点成就他都情愿亲历亲为。
如今,传统文化复兴的暖风更是让书协的活动越发顺利,市场认可度也以客观的姿态展示了书法文化氛围的兴盛。然而,唐云来却认为自己的工作和市场是完全不搭界的。“市场并不是通过我们的工作孕育出来的。有时,市场上也会发出声音,邀请我们有偿地组织笔会,我们通常都会婉转地回答这不是我们的工作。而我们要做的工作,比如此次‘鲜于璜碑’全国书法名家学书提名展,政府投资,我们‘花钱’,怎么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也是很需要下工夫的。这次展览不仅联动了全国各地书协,更丰富了天津美术馆馆藏。”在唐云来眼中,工作岗位上每一次跟“钱”打交道都是以服务为宗旨的。“善行无辙迹”,善意的付出并非交易,是不斤斤计较、不图回报的。但往往也正因如此,所感受到的快乐也是无边的。
“在工作岗位上不敢旁骛,如今要退休了,打算好好补补课。”唐云来描述自己现在的生活:“我经常在睡觉之前在脑海里背诵古诗文,哪里卡壳了还要起身到书房翻出来看一看。”或许多年以后,他依然这样生活,安安稳稳、满足充实。
唐云来。
唐云来简介
字浚泉,1944年生,天津汉沽人。当代著名书法家。自幼秉承父教,喜诗文书画。其书法初学颜真卿,继涉汉魏碑版墓志,后以米蒂书翰为宗。作品追求率意纵横、平淡天真的风格,并喜自作诗文,每有诗兴,或口拈,或笔拟,格律工稳,意切情真。现为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并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天津市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对话唐云来
新领军者:当下,无论政策方针还是金融市场都处在“变动期”,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怎么看待书画收藏市场的走势?
唐云来:真正好的书法作品是不惧怕风浪的,因为它不仅是收藏家的需要,从历史角度看更是社会的需要。我们当代的很多书法家是需要市场来扶持生活的,自然会投入精力经营,市场也会因为有意识的经营显得生机勃勃。即便是古代,那些书法家们不需要以此营生的时代,好的作品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出市场。比如郑板桥,他是有官职在身的,因为向他求取作品的人太多了,他便自己发出了一个告示,标出斗方、条幅、对联等等作品的对应价格,形成一个收费标准。再比如王羲之喜欢鹅,想要收藏他作品的人,都要拿鹅来换取,这也是交易。好的作品何时都不乏市场。
建国前,像张大千这样的名家也都在办展览出售作品,那时候艺术作品的价格不是老百姓承担得起的,都是在文人和收藏家之间流动,即便市场范围狭小,但也不会湮灭了它的价值。如今盛世,艺术市场如此活跃,对于不怕火炼的“真金”来说,更是好时机。
新领军者:如今的拍卖场里,价格令人咋舌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关于市场经营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的?
唐云来:市场是自带“膨化效益”的。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到收藏者手里往往经过了一层一层的炒作,这之间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其实这并不完全是艺术家的问题,中间的市场经营者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在艺术创作上,最初我踏入这个领域的时候,书画还完全没有体现像如今这样的价值,投身于此的很多人也都是出于爱好。随着市场的逐渐繁荣,我们的作品也跟着水涨船高,我倒是觉得沾了市场的光。习总书记在去年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艺术作品不能被市场左右,我们也在遵循教导,作品不能有铜臭气。此外,能以己之力助力慈善还是很容易让人感到欣慰的。
著名书法家唐云来作品。
著名书法家唐云来作品。
著名书法家唐云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