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张耕源肖像印
蔡树农
浙江篆刻界,张耕源是非常响亮的一个名字,他几乎伴随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作为中国篆刻之都——杭州篆刻复兴至今的浙江篆刻界、杭州篆刻界健在而且又能高产高质进行篆刻创作的极少数老篆刻家之一。快到80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许多,尤其是他的开放头脑、舒展胸襟和一种大气的气质加上魁伟帅气外表,令人瞩目。这位脾气温和,中见锋芒,有时敢在公开场合就原则问题讲些良心话、真情话的篆刻界艺术修养全面的前辈,除了诗词偶尔涉猎外,他的书法、绘画功夫均不在他篆刻作品之下,至于篆刻更是他向外主打的强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几十年坚持不懈、硕果累累的肖像印创作,我们即便不愿用“现代肖像印之父”形容他的创作水平以及业内权威性,承认他对肖像印大手笔的突破、承认他对肖像印在篆刻界的渗透带动、承认他对肖像印在篆刻圈之外社会大众层面的普及宣传则是不得不加以高度赞扬的。如果没有张耕源存在,如果张耕源不在杭州,如果张耕源不作为西泠印社理事,那么,中国肖像印研究会还能不能够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肖像印研究室能不能特别设立都可能要打问号的。又如果没有张耕源之前更早的肖形印大家来楚生等的大力宏扬和亲身实践,张耕源或许也会找不到灵感与方向,张耕源之后的新生代对肖形印、肖像印的继承创新势必缺少一种可以依靠、借鉴的过渡带,肖形印、肖像印,乃至今日印坛日渐红火起来的佛像印创作便不可能出现这么繁荣并呈现超越之势的景象。
书画艺术到了晚清民国已经把历史上留给书画艺术的任何方面的发展空间、发展渠道差不多给占领了、用尽了,很难有天才再在趋于胜境的书画天地施展拳脚,制造出一套新样式。反观篆刻艺术,直至晚清民国吴昌硕、齐白石的出现才掀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写意篆刻,随着大量出土书法印章实物,篆刻取法的参照物空前广阔,篆刻界眼界空前提升,经过晚清民国篆刻家全方位地建设性开拓积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辐射到篆刻领域也是生机一片,其中古玺大篆、写意篆刻、肖形肖像印三架马车的快速推进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关键有两点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是历史留出的相对空白地带,罕有耕耘; 二是历史机遇使篆刻家处在篆刻史料、实物大爆炸的核心时代,没有理由不在这个属于篆刻丰收的篆刻时代不出现篆刻高峰迭起、高潮迭起、高手迭起。“手把红旗旗不湿”的篆刻弄潮儿生逢其时,“弄潮儿向涛头立”, 篆刻的金石之声响彻中国的大江南北,江浙京沪鲁等传统篆刻大省强省继续引领时尚,河南、黑龙江、广东、四川、湖南、辽宁等篆刻事业蓬勃兴旺。“中国印”一时星火燎原,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越来越对篆刻艺术产生兴趣,篆刻艺术的大好形势直接带动了青田、寿山、昌化、赤峰四大国产印石的印石文化的连锁发展,“‘印’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对篆刻艺术一旦入迷,它涉及到的书法绘画、雕刻、文字学、印材等等就如同魔法师让爱之者、好之者欲罢不能。
殷商实物无几不算,秦汉时期的肖形印俨然肖形印开创期的制高点,后人难以企及和撼动。肖像印一脉的尝试,正是依钵古代肖形印的基因结合时代发展所产生的产物。担任中国肖像印研究会会长、西泠印社肖像印研究室主任、浙江省书协篆刻创作专业委员会顾问的张耕源曾经在中国美院(前浙江美院)水印工场任职,他选择性地采纳部分木刻技法转嫁到肖像印的创作是有一定风险的:“刻肖像印必须刻每个对象的皮相,但皮相为形,即是色,色即是空,空是什么,永恒之精神。我努力追求的是人物的精神,为什么我刻的不同于别人刻的,在有神也!以形写神,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真正地继承传统。一些人吹毛求疵,什么像版画,什么俗格……看问题舍本求末,永远不会有创造力!”任何领域创新探索不会一帆风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同声音指指点点,但创新探索的脚步不能就此停顿,个性鲜明的张耕源我行我素终于修得正果:“自从现代肖像印开始至今,数十年历程中,一直是在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尤其是西泠印社把这个列入工作范畴,以及中国肖像印研究会的成立,使得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更是形势喜人!这期间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和业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如:朱关田、韩天衡、蒋北耿、林乾良、章子峰……等。”
张耕源乐于做肖像印“学科”带头人,乐于和同道共同努力将肖像印艺术丰富完善,他刻或牵头组刻的系列世界肖像名人印、西泠印社名家肖像印、十八罗汉肖像印、历届奥运会中国获奖运动员肖像印、纪念抗战胜利开国将领肖像印深获好评并得诸多荣誉光环。刚刚结束不久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张耕源又应西泠印社有关方面之请单独创作了一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肖像印,又领衔他的肖像印团队集体创作了一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肖像印,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贡献了一份中国特色的金石篆刻艺术礼物,可谓锦上添花。
张耕源肖像印
张耕源肖像印
张耕源肖像印
张耕源肖像印
张耕源肖像印
张耕源肖像印
张耕源肖像印
张耕源肖像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