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杭州市文联、银座美术馆和《诗书画》杂志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诗书画》年度展——道象·王冬龄书法艺术”,于2016年11月6日北京太庙艺术馆拉开帷幕。
王冬龄现场草书表演
本次展览主要展出的是王冬龄先生新近创作的大型镜面壁书《易经》,同时展出的还有王冬龄先生近年来创作的蝇头小草《道德经》、《庄子·内篇》、《心经》及等十余件草书作品。本次展览王冬龄先生将以“乱书”和“壁书”的形式来呈现中华文化经典,包括儒道释名篇及美学意境,并依托太庙艺术馆的巍峨壮丽的展览空间,来充分展示“回溯传统、关注当代、究讨未来”的《诗书画》年度展的学术宗旨。
太庙大殿内,长32米、高3.5米镜面壁书《易经》
下午2时20分,展览开幕式之后,王冬龄在太庙台阶上空地开始草书现场表演,与之前表演不同的是本次表演以水书写在由青砖铺成的地面上,书写过程中,前几行的字迹已渐渐消逝。一方面,这种书写方法保护了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另一方面,如此“来无影,去无踪”的书法使人不得不思考“存在”这个词语,虽然最终太庙殿前空地上已经没有了王冬龄巨幅草书的痕迹,但现场的观众却在书写过程中领略了王冬龄艺术的激荡人心的过程。
草书《心经》
德国汉学家雷德侯评述王冬龄书法时说:“观者们可以预见接下来出现的每一个文字,却仍会被冬龄先生书写每一笔画时的精准、坚毅和创造的活力震摄住。如同一个世界级的钢琴家总会在最恰当的时刻敲下那个正确的琴键,世界级的书法家王冬龄先生在每一秒都精确控制手中毛笔的走向……钢琴家指尖奏出的旋律,观众只能听到一次就消失了。然而,书法家运腕挥就的作品却永远被保留在纸上。”
王冬龄行草作品
王冬龄的此次书法现场表演正像音乐,演奏完成之后就消逝在时空之中,但书法艺术最完美的瞬间却丝毫不差的保留在人们的心中。王冬龄不仅善草书,现场也展示了他作为日课的楷书,以及用影像的方式展示的具有现代构成语言色彩的书法。正如雷德侯所说:“连结冬龄先生所有这些不同风格的,是他能够将巨大的控制力和纪律与无限的力量和活力相结合的独特能力。”
巨幅镜面壁书《易经》(局部)
近年来,王冬龄以其巨幅草书的现场表演踏遍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到纽约的布鲁克林博物馆,在国内走过的大学与博物馆更是不计其数。小到蝇头小楷,大到数米一字的行草,王冬龄精确的控制力令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此次在太庙艺术馆的展出,让中国文明传统中的书法回归到殿堂展出,具有意味深长的古今对话意味。
镜面壁书《易经》展示现场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祖庙,能将自己的书法作品陈列于整个大殿之中,王冬龄可谓第一人。书法,从古代文人的案牍必备之事,与友人之间的赏玩品鉴,发展至当代,成为供奉于美术馆公共空间,令众人以瞻仰的方式来欣赏,可谓变化大矣。王冬龄拓展了书法的尺幅、空间、材料与展示方式。在气势巍峨的大殿中,王冬龄以不锈钢板面为纸,以白色油漆为墨,挥毫呈现出长32米、高3.5米的《易经》,壁立于穹顶之下。建筑、观众的影像映在笔走龙蛇的书法之中。殿堂怀纳着巨幅书法,书法镜面之中也包含着观众与殿堂,物象变幻,其中不变的是点、线的抑扬顿挫、骤起急停中传递的美感与激情。
王冬龄银盐书法作品以影像方式呈现
根据中国祖先为大的传统,太庙的建筑面积大于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单体建筑。本次展览王冬龄的作品不多,巧妙地占据了周边的空间,并没有遮住及填满,而是最大限度的呈现出了建筑的原有景观。如此陈设方式,使得来自过去时空的气息流通起来,王冬龄的书法作品在这个时空中与古代对话的气氛浓厚,太庙的肃穆巍峨愈加显示出王冬龄书法不同于古人的当代气息。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学术力量大家云集,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总策划,郑胜天、巫鸿、潘公凯、范景中、朱青生、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何慕文 (Maxwell K.Hearn)、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张颂仁(Johnson Chang)、杜柏贞(Jane de Bevoise)、林似竹(Britta Erickson)为学术顾问,寒碧为学术主持,邱振中、曹意强、王南溟、沈语冰、夏可君、高士明为理论支持,出品人为田俊。
王冬龄草书庄子内篇(局部)
“道象·王冬龄书法艺术”将在太庙展出至11月14日,11月7日上午将在北京饭店举行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包括万木春、山山、韦一空、孔令伟、王南溟、朱青生、朱春航、任剑涛、巫怀宇、沈语冰、邱振中、张颂仁、严善錞、周诗岩、郑胜天、范迪安、范景中、高士明、夏可君、高建平、矫健、阎秉会、曹意强、寒碧、斯舜威、欧阳江河。(图、文 许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