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日前,“写意中国——2016中国国家画院年展书法篆刻院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共展出书法篆刻研究员队伍一年来的书法创作200余幅。由于展览在创作上鼓励艺术家探索个人风格,对主题、内容和尺幅均不加限制,同时在布展上主要遵从展厅的特点,没有论资排辈,突出强调了展示空间与作品、作品与观众的关系,使得作品各具风采且亮点纷呈,既有浑厚朴拙,也不乏飘逸俊美;小则追求经典、儒雅,大则体现气势和气韵,散发出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与精神审美,也体现了书家们的文化自信。
抛开身份,力求有突破有创新
所谓“年展”每年都办,但今年似乎格外不同。“今年的书法篆刻院年展是历届以来办得最好、水平最高的一次。规模齐整、风格多样,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当今中国书法的高水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评价道。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王家新表示:“展览我每届都参加,每年都有新亮点。我觉得书法也要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要与这个时代气象相符合,尤其是要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
走进展厅,一层中厅悬挂的几件大幅作品颇具视觉冲击力。“我的作品《逍遥游》是在中国宣纸上写就的最大的字,虽然只有三个字,但难度不言而喻。”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曾来德说,因为宣纸的承受力有限,在保持书写性时还要讲求笔法和结构,对自己也是一种挑战。
据了解,为了鼓励大家勇于突破、自由发挥,展览并未按常规模式统一分配展线,毕竟每个人的创作状态、时间和空间等都有差异,很多书家也因此从尺幅、字体、内容等方面力求突破。“这次是我第一次在地上书写,毛笔与纸面是垂直的,线质更加立体,结构更加自由开阔,气象也更宏大。八尺整张的草书,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挑战。”书家胡秋萍表示,自己还有待提高。
其实大尺幅更讲求气势与内涵。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厚祥说:“我此次创作了一件丈八尺幅的作品,因为作品一大,字就容易显得俗,如何气势足、气息也要足,如何兼顾传统与当代,通过这次创作,我觉得这些很值得总结。”书家李强参展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个人创作的最大副对联——丈八的三字联,更加注重线条的内涵和章法的充盈。“我认为创作大尺幅作品,不仅需要展示气场、视觉冲击力,更主要是展示书写内涵本身。”他说。
“一是艺术性,体现了书家积极把今天的审美追求、情绪融入作品;二是学术性,不同的作品体现了不同的学术探索、创新;三是时代性,书法进入展厅,如何增强对观众的艺术感染力是创作的重要考量。”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申万胜指出,这次年展有三个突出的特点,这既是与古代以阅读为特点的需求所不同之处,也是时代对于书法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
汲古出新,突显“一带一路”文化
年展是对全年创作研究的总结性展览,也是一场重头戏,从中可以看出工作的重心和亮点。本届年展上,很多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自觉与“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相呼应,也是有别于往届年展的地方。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晓军告诉记者,他此次的参展作品是近几年来跟随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采风后的探索类作品,在形制上,他选择了丝路采风过程中亭台庙宇中常见的对联及敦煌经卷形式,并通过与之相匹配的字体来书写丝路沿途所产生的诗文。而蔡大礼的佛教题材篆刻也引起了观众很大兴趣,“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图像印,围绕‘一带一路’佛教东渐,在参考古代石窟、壁画、雕塑艺术,探索陶石等不同材料基础上创作了20余件造像印作品。”他说。这些既有东方意味又各具特色的作品反映了书家的思考与努力。
据了解,为配合“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在今年组织了以书法篆刻院研究员为主体的书法家队伍,沿北丝绸之路、南丝绸之路进行考察、采风。他们的足迹遍至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及四川、云南数省。不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而且开阔视野、洗涤心灵,为书法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打下了基础。
该院书法篆刻研究所副所长魏广君介绍,这次采风考察对丝路沿途的碑刻、古器物的铭文、西域的书简和抄经文字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记录和图片拍摄,为以后的书法创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促进了艺术家对历史与当代人文交融的感受。陕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魏杰说,自己最难忘的是在西北的边境线、与哈萨克斯坦交界的地方,那里有一个185农垦团,已没有驻军了,有老两口每天自发升旗从无间断,那种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精神的认同,让他至今难忘。他认为,这种考察有的不能马上转换成创作,但对于多在书斋从事书法篆刻的人来说,其观念和思想的触动还是挺大的,非常难得。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曾翔指出,本届年展作品不仅文本内容与丝路相关,反映在一些诗词或联句上,而且从形式上,大家考虑的也比较深入,创作上很有想法。很多参展者表示,明年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更深入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