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去年年底,广州方所邀请艺术史学者白谦慎做了一场名为“巨变中的精英文化生活——晚清官员日常书法活动”的讲座。白谦慎以晚清一些政府官员的日记和信札为基本史料,对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书法活动做细致的描述。
白谦慎所研究的“晚清”,被定义在1850年到1900年之间。他发现,这个时间段内的晚清官员日常的书法活动大概分为三种:练习,自娱,应酬。“练习就是天天练毛笔字,他们的日常书写用具就是毛笔;自娱就是说我今天高兴了,我要写一张字;应酬,就是为朋友写,写了字送人,卖字的情况几乎没有,主要是送人,有的时候是主动送,有的时候是别人要,这称之为应酬。”
梁启超曾在一个公开的演讲中这样评论书法:第一,书法可以独乐;第二,书法可以不择时、不择地;第三,费钱不多;第四,费时不多;第五,费精神不多;第六,成功容易而有比较;第七,可以收摄身心。正因如此,晚清的官员一般都会练一些字。
晚清官员要花多长时间写字?举例来说,曾国藩每天都会给自己定一个课程的时间表:“每日早起,习存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学习老师每天练字。前几年拍卖市场上出现的李鸿章临《圣教序》,里面都写了日期,每天临一篇,大概一百来字。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是中国派到欧洲的大使,他也写字,而且非常系统。看他的日记,他有时按照篆隶正草的次序临帖,亦即一天临篆,下一天临隶,然后正,最后草,如此循环往复。
日常的书法活动还包括朋友之间的切磋书法和独自领悟书法,曾国藩的友人何绍基,是晚清最有影响的书法家,曾国藩与其见面时经常切磋书法,据其日记记载,如:“酒后,与子贞谈字”,“至何子贞处,观渠作字,不能尽会悟,知平日所得者浅也”。
为什么晚清官员要花这么多时间来练字?张佩纶在致友人的书札中,曾提到李鸿章为人写对联的事:“合肥每年必写楹联一二月,藉以消夏。戊子(1888)后因病中辍,家人以解衣磅礴,出汗过度劝止,去年九月,因为兄旧居名致书屋榜,乃先君斋名,必欲亲书,恐手生荆棘,活腕十余日始书之。”练了十几天的字才下笔,为什么这么认真?因为那个时代大家都懂书法,你还真不能随便写。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增加。中国的人口在清代有很大的增长,清初的时候差不多1亿,到了光绪年间大概有3、4亿。人口增加了,但有些官职并没有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晚清的官员其实很忙,放假少,应酬多。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人口多了,读书人也多了,那能不能分担写书法的人的负担?说起来在理,其实不然。中国书法的流动有三种模式,一个是同辈之间流动,一个是由上向下流动,一个是由下向上流动。而真正的流动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官越大,名气越大,写字越多,所以增长量越大,他们就越忙。(记者 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