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马孟杰在创作
他四岁开始习字,十几岁时,《玄秘塔碑》已临千遍。被天津市少年宫首届书画班破格录取后,受恩师纪振民指点,经百般磨砺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欧阳中石。怀着将中华传统文化——书法的魅力展现给世界的中国复兴之梦,2013年,他带着呕心沥血的百幅作品游历华夏大地;2015年,他在纽约时代广场写下了炎黄子孙和平友爱的心声,并在联合国总部留下了民族艺术的烙印;2016年,他的作品被带到俄罗斯,成为中俄两国睦邻友好邦交的文化纽带。
书房里,木桌厚重,墨气香浓。站在书桌前,他习惯性地拿着烟,凝视窗外。刹那间,他捻灭香烟,秋毫挥舞,笔走龙蛇,有如灵光乍现。不多时,一幅遒劲有力的字一气呵成,叫人叹为观止。这样的作品一摞摞堆满了书桌,似乎见证着他走过的岁月,平凡而又充实。他就是津门书法家、诗人马孟杰。
近日,为庆祝中美建交三十七周年,美国集邮集团推出了《世界因你而美丽——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系列邮票》,马孟杰的书法作品赫然在列。在他看来,邮票作为国家的名片,是美国乃至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他心中的“中国梦”也在这方寸之间得以尽情舒展。在他看来,“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的理想目标,也是每个中国人对家、国、天下的个性化寄托。
马孟杰与欧阳中石老师合影。
“这字帖,我临摹了不下1000遍”
1962年,马孟杰在天津出生。马孟杰的老家在河北沧州,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世家,然而中医对马孟杰却没什么太大的吸引力。“说起来也挺不好意思的,我家当时最擅长的是妇科和儿科。你说我一男孩子,让我学这些,总觉得有点别扭。”马孟杰谈起这些,不时憨笑。
然而在马孟杰的童年生活里,却有一样东西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那就是书法。两三岁的时候,马孟杰就经常坐在家门口或大街边,看别人挂的牌匾和粘贴的大字报。各式各样的书法深深吸引着他,他也开始在家里的报纸上模仿抄写。“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中医讲悬壶济世,古人认为艺术要‘成教化,助人伦’。所以中医和传统艺术有着相似之道。”马孟杰说,他的曾祖父、祖父开药方都要写毛笔字,没有好的书法功底是不行的。所以在他四岁那年,临摹药方和医学名书,成了他迈进书法门槛的第一步。
在当时年幼的马孟杰看来,真正练习起书法来,是十分枯燥的,远没有观赏那样舒服自在。但由于祖训和家规的影响,以及父母的严格要求,马孟杰得以在这条路上坚持下来。“我家家教极为严格,一家人吃饭时都不许说话。”这种规规矩矩的家风也时刻浸润着马孟杰的性格,培养了他认真、细心、耐心的品格。马孟杰孜孜不倦地练习,把《黄帝内经》连抄了7遍,书法水平也不断进步。“我记得当时特别喜爱柳公权的字帖《玄秘塔碑》,这字帖我临摹了不下1000遍,一写就是八年。”此外,马孟杰自小就熟读《名贤集》《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上,医家严谨的教育给了他良好的熏陶,让他在研习书法的同时,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马孟杰在创作《中国梦》书法作品。
“没有老师的知遇之恩,就没我的今天”
都说“名师出高徒”,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能让学生在术业上有专攻,更能对他的人生坐标有着指南针一样的意义。师恩难忘,在马孟杰心中,老师们犹如再生父母一样言传身教,他们的教诲也时刻在马孟杰的心中回荡,使他成为了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2016年12月5日,是天津著名书画家纪振民先生的七十九岁生日。谈起自己的启蒙恩师,马孟杰十分激动:“没有老师的知遇之恩,就没有我的今天。”1976年文革结束后,天津市少年宫举办了首届书画班,由纪振民先生主持工作。那时书画班非常火爆,可录取率却非常低。马孟杰回忆,600多人参加考试才录取6到8个人,而14岁的马孟杰也在这“千军万马”之中,要在这“独木桥”上觅得一席之地。
在书法考试中,所有学生都要在宣纸上书写其作品,这可让马孟杰犯了难。那时父亲一人上班来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家庭生活并不宽裕。宣纸三毛钱一张,他哪里买得起用来练习。“当时我还记得恩师向我询问情况,我说我从来没用过宣纸,只用过牛皮纸、报纸和图画纸。”纪老先生怀着伯乐之心,拿来图画纸让他书写。在熟悉的纸上,马孟杰展现了深厚扎实的书法功底,让纪老先生眼前一亮,破格录用,成为了仅有的八名成员之一,马孟杰开始接受书法的正统教育。如今,虽然光阴已经过了四十余载,但纪振民先生的知遇之恩令马孟杰终身铭记。
经历了人生中年的摸爬滚打,在工作和生活中,马孟杰始终都没有将书法搁置一旁,更加勤勉的练习,更加虚心的求教,让他的书法之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终于,在不惑之年,马孟杰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的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在那里,他遇到了另外一位足以影响到他艺术观和人生观的名师——著名学者、书法家、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欧阳中石在艺术门类上涉猎广泛,是一个将各门类艺术融会贯通的名家。也正是因为跟随欧阳中石先生,马孟杰得以系统学习了古代书论、书法美学和古文字学等课程,在古体诗文的创作上,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项研究。
马孟杰说:“在欧阳中石先生那里,我感觉到了不管是书法还是文学,都是艺术与自身人生经历的一种交融。这也是艺术不同于平常写字的本质之一。艺术的表现,往往结合了个人的才学、审美和身处环境与时代的感受,尤其是书法的笔墨表达上,能够体现出笔者的人生体验、精神关照与文化内涵。”在欧阳中石的教导下,马孟杰在古体诗文与楹联创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饱读了名家诗书、史籍,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与成就。“可以说,我今天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楹联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观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先吞”。这是友人对马孟杰书法的评价。马孟杰写字,往往是气魄雄浑,浓墨重彩,而这与他的大气豪情相互映衬。从楷书到行书再到狂草,马孟杰对书法的理解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研习中不断加深和发展。
马孟杰最开始临摹的是楷书。受家教的影响,他写字规矩,一笔一划,在他的眼里,书法就该是工工整整的。可后来,当他看见行书的时候,却又发现行书挥洒自如,感觉书法可以拥有自己的特点和形式。最后,当他功力到达一定深度,发现行书已经无法表现自己要抒发的一些情怀的时候,就开始练习草书。
过程看似简单。可马孟杰坦言,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把步子扎稳。如果没有前面扎实的铺垫,就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而这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练习。钻研的过程异常枯燥,包括他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有着相同的感受,但如果不坚持下来,就会功亏一篑。他这样比喻:“这练书法就像是踢足球,足球平时的训练永远都是那么多项目,日复一日,可练好这些基本功就是为了在比赛中踢出水平。而书法也是一样,平日的乏味练习更是一种积累,练得多了,在比赛或创作时就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大疑则大进”。在觉得枯燥或退步时,马孟杰常以此句勉励自己迎难而上。“有时我们将一幅字练了很长时间,练到一定程度时反倒觉得还没有原来写的好了。”马孟杰说:“其实并不是字退步了,而是我们的眼力越来越高了,这说明我们观字的境界在提升。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眼到手没到。也就是说写字的水平没和观字在一个水准上。”对此,马孟杰常常读更多的书籍、诗文,细致地观察更多名家的书法、画作。在他看来,只有内涵上去了,文学素养跟上去了,才能在练习中间提高写字的水平,实现书法上的飞跃。
马孟杰对狂草情有独钟,他写草书的时间长了,总觉得草书是生命力的一种展现,是一种豪迈却又收放自如的性格体现,在研习狂草的过程中,他也让自己的所见所感按照自己写的字去释放,在表达上揭示一种本真。“其实每种书体都有着与它表面相反的一面,而这恰恰是书法的灵魂所在。”马孟杰认为,楷书虽一笔一划,但字与字之间呈现出来的是刚柔并济;而草书看似桀骜不驯,可它的中心则呈现出宁静之势。马孟杰对书法的理解犹如对生命的理解:动静结合、自然平衡。
津门艺术家马孟杰在中国梦·天容海色—马孟杰书法作品展上。 (天津美术网新闻图)
“家、国、天下,皆怀赤子之心”
2013年,“中国梦·天容海色——马孟杰书法作品展”开始了游历祖国大江南北的序幕。百幅书法作品,历时一年的精心创作,带着创作者对民族复兴之梦的向往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开始了巡回展。展览主题的灵感出自苏轼名句“云散明月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在马孟杰看来,书法宜道法自然,不刻意、不苛求、不做作方为高妙。正如诗中所说,天和海本就澄澈清白,不需要外力的洗涮。也正是如此,马孟杰的字随性、畅快,在内行人眼里,“草书如行云流水,行楷似老树虬根”,更多了些真善美在其中。
在所有的展出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两米多高的雄浑榜书——《中国梦》。这幅恢弘巨制,虽只有三个字,但气势磅礴,展现了深厚的书法功力,引起了很多人的赞赏。“中国梦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它不仅是书法家和老百姓自己的梦,还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梦。”马孟杰说,“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而我对中国梦的理解,就是对家、国、天下,皆怀赤子之心。”为此,马孟杰遍游江河大川,哪怕是最平凡的一座山,他也会发现别样的美,表达在字里诗间。
马孟杰也喜欢去结识五湖四海的朋友,去体味人世间的真情冷暖。在他看来,这都是因为缘分。“你结识一位朋友,喜欢一幅书画,或者买了一部著作,可能都是因为它们与你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情感特征、价值取向有着一定的联系,才激发了你内心深处的契机,可能这就是缘分吧。”所以,不管是家人、朋友还是自己所经历的身边事,他都会十分用心的去对待。
“名利轻如鸿毛,友情重于一切。朋友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有时比自己的事情更重要。”这是马孟杰常说的话,有求必应、为友分忧也成了马孟杰的一张名片。有一次,同为书法家的挚友想把苦心撰写的书稿结集出版,却苦于资金和销路。马孟杰闻讯,多方奔走,帮朋友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并改善了朋友的工作条件。在家里,他更是平易近人,对妻子,对孩子,都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平凡和伟大。他出行常有妻子作伴,一家和和美美。“以前生活条件艰苦,深知家人不易。妻子伴我多年,与我同甘共苦,如今我更应倍加珍惜。”马孟杰对妻子和家人,也如同对和他形影不离的书法一样,爱得深沉。
心系天下、忧国忧民更是马孟杰性格的真实写照,他常于饭桌前谈论国家大事,感同身受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国家取得成就时,他高兴;当国家遇到挫折时,他忧愁。他说:“屡蒙坎坷,其志不改,霁月光风,心胸旷达,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该有的大国气度吗?”马孟杰这种“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人生态度与气度,也无时无刻不映衬着他“天容海色”的广阔胸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中国梦·天容海色——马孟杰书法作品展2013年12月21日至2014年1月5日在天津美术馆举办。
“中国梦是走向世界的梦”
2015年的元旦,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声音·中国梦——马孟杰送福字写春联向全球人民拜年活动”热烈举行。楷书、草书、篆书,“国家无远近同谋友善,世界要和平共享阳春——世界你好”……各式各样的福字和春联,伴随着他深厚的文学和书法功底,一张张地呈现在美国民众和世界各地游客面前。马孟杰谈起那次活动时说:“世界本就是一个共同体,我们要以开放的胸襟和无限的热情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
这场活动举办得很成功,反响不错,这对于马孟杰的“中国梦”来说是个好开端,更加激发了他在书法上的创作灵感。同年二月,他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成功举办书法作品展,在展会上他耐心地向大家解释字的形态和表达手法,让参观的各国代表更直观、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他感叹:“艺术源于生活,而民族的艺术家要时刻为民族的复兴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我是写书法的、写诗的,就要习好字,作好诗,这就是对实现中国梦最好的贡献。”
去年9月,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俄罗斯圣彼得堡政府民族委员会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马孟杰把“中国梦”带到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民族宫。在“中俄媒体交流年”,马孟杰用实际行动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被俄罗斯圣彼得堡皇家科学艺术院颁发了文化使者证书。就在马孟杰的作品正在为世人所熟知的时刻,他也感激着每一个帮助过他、激励过他、鞭策过他的人。他说:“没有这些人在我的生活中出现,我就不可能拥有今天。”同时,他也时刻践行着一名民族艺术家的原则与理想。在他看来,艺术家要有胸怀和责任感,不能囿于自己的小利益中,应当持志高远,报效国家与社会。
“中国梦不仅仅是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是我们炎黄子孙走向世界的梦。”马孟杰说此话时,目光炯炯有神,仿佛像一个充满能量的青年。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书法家和诗人很平凡,正如同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中国人一样,为伟大的“中国梦”贡献着绵薄之力。而这条路没有终点,他说,他会不断在生活中努力发现真善美,寄托在诗和书法里,在字里行间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2013年,著名书法家马孟杰接受天津美术网专访。
记者手记
“襟怀磊落重情义,厚积薄发显真功”。采访马孟杰先生时,无意中看到了先生右手无名指指节上的一个包,经询问才知这是常年练习书法握笔磨出的厚厚茧子。那种视觉的冲击力会让人马上想象出他一遍又一遍临摹字帖时在书桌前的坚守。
功夫在平时,马孟杰先生在书法和楹联、诗词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背后,是大家不为所知的辛苦付出。“十年磨一剑”,马孟杰用几十年,把手磨出了茧子,把字也打磨成了艺术的瑰宝。在把“中国梦”向世界发扬光大的时代,马孟杰继承了老一代艺术家们脚踏实地的优秀品质,使传统文化背后的民族内涵得以充分展现。
马孟杰谈吐不凡却又平易近人。他总是能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分析事物,并能够用最平实的方式表达出来,无不展现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爽朗的笑声中带着平静与释然,所谈之事,恢弘如世界格局之变,细腻如桌前茶汤之波澜,既有士之弘毅,也有佛之大雄无畏,更有着道家的冲虚平和。和他交谈,能让你感觉到一种久违的纯真,如同当今浮躁社会下的一股清流,在你的心中久久涤荡。 (赵思远)
美国集邮集团公开发行津门艺术家马孟杰系列邮票欣赏
《世界因你而美丽——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系列邮票 马孟杰作品》
《世界因你而美丽——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系列邮票 马孟杰作品》
《世界因你而美丽——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系列邮票 马孟杰作品》
《世界因你而美丽——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系列邮票 马孟杰作品》
《世界因你而美丽——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系列邮票 马孟杰作品》
《世界因你而美丽——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系列邮票 马孟杰作品》
《世界因你而美丽——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系列邮票 马孟杰作品》
《世界因你而美丽——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系列邮票 马孟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