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位于杭州西溪湿地深处的民生艺术中心,邱宗康的个人书法展长期在此陈列,而这里也是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创作基地。
从西溪湿地坐船,沿着蜿蜒的河道浅浅前行,不久,登临码头,来到民生艺术中心,这里随处可见的青铜元素一改江南靡靡风尚的视觉感受:迎面一面书法屏风,气息与江南惯见的细密或娟秀完全不同,乃是一种浑厚、雄浑的阳刚之气,字体开合间隐隐英气逼人,但整体章法却法度齐全,有庙堂之气。绕过屏风入内,两边是同气质但风格更多元的几幅书作,下为展柜,陈列着画册。抬头,则见空中悬挂着两幅尺幅甚大的作品,墨色翻飞,色彩跳跃,远望有喷薄而出的沉雄大气,近端则谋篇布局流动蒸腾,可谓圆融无碍、酣畅淋漓。
没想到,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居然是位外形温婉的女子,她就是邱宗康,她的个人书法展长期在此陈列,而这里也是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创作基地。
邱宗康创作中
初见,有诸多疑问:如此雄浑阳刚的作品似乎与女性创作者的身份不符;外形的温婉娟秀与性格的直爽刚烈似乎不符;书香门第、家境优越的出身与多次主动改变人生的经历似乎不符等,但在深入了解后,却发现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当然:虽为女性,但邱宗康性格豪迈,大胆自信,且坚持不懈,与男儿志在四方的气魄并不相异,且她与青铜缘分不浅,爷爷邱祖藩就已开始收藏青铜器,其父邱星、其师欧阳中石均为书法大家,这种源自血液的金石魂魄,注定要在邱宗康的历史链条中开花结果。
活于当下的邱宗康在继承此项基因后,充分融合当代艺术各项合适且可用之技法,如构图学、色彩学、图像分析学等,最重要的,是她渗入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骨髓的尊崇,对当下生活真切的感受,以及对未来文化传承使命感的认同。这是一种对传统的活化继承,更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可贵的文化担当,虽从艺术出发,但触及的却是中国的文根。“墨彩金文”已不仅是一名书法家对风格的选择,更是一种社会风气或国家精神的心声。
她的一生,极具历史长歌
前行者之所以可以引领未来,必在于高瞻远瞩与难合当下,这条路是可想而知的寂寞,邱宗康既有男性的刚毅与大胆,也兼有女性的韧性与坚忍,在开辟新路的同时,也乐于观赏一路前行的风景。
邱宗康祖籍江南湖州,生于西北,书香门第家境优越,原本可按照早已设计好的程序前行,却在青年时期遭遇文化大革命,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扭转了命运轨道,致使她在困惑彷徨期待困苦中付出了时间和心灵的代价,她不愿就此一生,想办法进入文物商店,但又不甘可一眼望到头的人生,30多岁时,首都师大中国书法艺术专业招生消息传来,点燃了她即将熄灭的读书梦、校园梦和追求理想的渴望。经过晨昏颠倒食不甘味地复习和考试后,来到心仪已久的学校,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学习历程。38岁时破格提为副教授级美术师,真正确立书法艺术专业的从业方向。后调到文史研究馆工作,研究系统的滋润助她更努力攀登自己的高峰。
这个过程中,她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想要的路:教学、研究、办展、讲学,书写西安世园会的巨型石刻,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陕西馆举办展览,相继在北京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和德国柏林办展,从柏林交流回国后,又马不停蹄来到杭州西溪湿地筹办书画展等。
如今,中华民族整体气息已发生变化,源自金文的阳刚志气渐趋缺乏,这种状态下审视邱宗康之作,则已不仅关乎艺术圈的事。青铜文化的精神置于中国书法的发端,邱宗康在当下的续接需要勇气,更需底气。“使我选定先秦古文字作为书法载体的原因之一是对远古文化由衷的崇敬和神往;其二是因为这是一块大可耕耘并一定能够有所建树的园地。尤其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书法艺术对现代人的灵魂与情操,无疑是一项修炼与陶冶,文化上溯远古,更无疑是对现代精神文明的补充与完善。”在文化传承的气息中被滋润的邱宗康承袭父辈衣钵,继承江南文化基因,又秉承周秦文化火种,潜心钻研金文书法研究,逐渐形成个性鲜明、古拙奔放的金文篆书风格。
邱宗康位于民生艺术中心内的一处展厅
“墨彩金文”的活化继承
青铜文化是属于人类的文脉源初,其中金文更居汉字与书法发展史的肇端,代表着王权统治者的政令和威严。“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一条长河,是一条锁链。传统是这条河的上游;这根链条的前端。而历朝历代擅书者都是这条长河上的一段;这根链条上的一环。你这一段,你这一环能否在书法的长河中存在并传承下去,既要看你能否接上还要看你能否续下。否则,你这一段,这一环就没有存在的理由。”邱宗康如此说。
重要的是,邱宗康不仅继承,更在创新。她将铸于青铜器上的金文演绎到宣纸上,让千年青铜辉煌再现。更在“原生态”金文的基础上独创“墨彩金文”,大胆攫取金文特有的象形元素,于法度与心灵间耕耘出一片天地。同时在色彩、构图等方面渗透入当代设计的理念,并充分融入青铜色彩斑斓的神秘,打破书法固有的黑白世界,形式活泼却不失厚重,色彩多样但不失庄重,更易被年轻人所接受与传承。
此外,邱宗康不仅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一名文化研究者,精研古文化,着述丰硕,且精通诗词创作,她以半生精力刻苦研习大篆书艺,写成洋洋洒洒20余万言的《大篆艺术散论》。不但溯其源、习其技,而且究其道、攫其神,从商周文化、青铜艺术和古文字学的纵深入手,打下了十分厚实的基础。研究古文字的学者往往不精通书法,而擅长书法的书家又往往不熟古文字,她多年来对两者皆用功甚勤,走出了一条将两者融汇打通的蹊径。
邱宗康重其书,重其意,亦重其美。她研究金文书写、印模、浇铸、修磨等多道工序的复合艺术,追寻金文布局结构内在的艺术精神,探讨今天的书写条件下金文书法艺术的笔墨特点和造型神韵。更重独创,力求摆脱某些金文铸范工艺呆板的精美,追求笔墨线条浑厚,凝重与自然;笔势优美洒脱,运笔遒劲有力,字体凝重苍劲、雄浑而又华丽。
对联 情注环保 绿绘三秦
《出》
《鼎彝 (2)》
《风》
《观》
《观道》
《观青铜有感》
《归》
《空》
Q&A
雅昌艺术网:书法的功底是什么?
邱宗康:如果把书法作为艺术门类,它的功底不是技法而是文化,还有对艺术的感悟和理解,进而晋升到把握,然后才能够创作。
本来有父亲、老师的光环,我可以轻松地过一辈子,但我是一个有追求的人。我画画,制印,后来写书法,所有书体(真草隶篆)全都写过,最后选择了金文。我爷爷是书法家,也是古董收藏家,过去家里就有青铜器,解放后全部捐给国家了,所以我们跟青铜真的有很深渊源。父亲从小在爷爷的督促下写字、读书,是日课。我后来学西洋绘画,改革开放后,父亲劝我搞点儿中国人的东西。我觉得有道理,本来我非常喜欢绘画,后来因为绘画讲究骨法用笔,书有多高,画就有多高,就开始学习书法了。文革时期不上课,我就在家里读书,家里书很多,白天看、晚上看,彻夜看,养成了一辈子喜欢看书的习惯。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书读得多,想法也多,其实会很痛苦,于是就爱好起写作。十几岁开始写点儿小散文,童话,但从来不曾发表。我那本好几万字的作品集,全部文字都是我自己写的。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比较透明,不藏着、掖着,也不喜欢曲里拐弯,喜欢坦荡,喜欢有张力的生命。
雅昌艺术网:其实,不仅女性书法家,就是大部分男性艺术家也很少去选择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金文,可能中国现在整体国民气息有变化,从整个文化发展的状态,再去看您选择的路,我觉得更有价值,它已经不仅是一名书法家对风格的选择,可能更是一种社会风气或国家精神的心声。
邱宗康:青铜的文化分量、历史渊源、审美价值,一定会在世界上流传发扬,也许我看不见,但相比30年前,现在已经有很多人认同喜欢。
我很清醒一开始选择的路,文字学家研究文字不写字,书法家写字不研究古文字,我就希望在中间,用文字学家的研究成果做载体,用我的艺术感悟和所有汉代以后的技法表现古文字。
雅昌艺术网:中国古文字是象形文字,是图像学与符号学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结晶,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灿烂、最有独特性的一面,您再加上对艺术的理解,对书法技法熟练的掌握和把控,最后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精髓、最具审美性或文化精神的东西。
邱宗康:我的任务就是把中国最远古的文化和艺术传播出去,集中我一生在各个领域里所有的积累和认识,把汉字作为载体,附加所有的艺术,来表现民族精神和生命气节。我的方向很明确,所以很清楚要做什么,我的愿望就是把我的成果形成一个体系,用文字和作品来诠释,然后把这个体系摆在这里,让历史去评价。这必须要有自信心,不然没法坚持。
雅昌艺术网:您画面中的构图特别有当下性,非常有时代感。
邱宗康:这是我特别喜欢、特别致力的地方,首先我们是现代人,照本宣科地去写古人的东西缺少时代性。我觉得现代的意识和古文字的结合是必须的,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特点,如果只是拟古,只是照搬,那我们的价值在哪里?有延续,有生发,才有价值,生命一定要追求价值。
我觉得“对联、斗方、条屏、横披”不是构图,而是形制,所有人现在只是改变形制,其实没有突出构图,所以我一定要在每一幅作品里有不同的构成,有大字、小字的对比,疏密的对比,空间的变化,上下位置的调整,所有的作品都不一样。这才是对的。我们在这个时代,就很自然的有时代的印记,不表现都是不可能,再主动地把现代的东西和过去的古老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趋势,否则不能突破。我觉得书法在这方面走的比较慢,我的作品很多人喜欢,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我觉得必须这样,现在看来,越是年轻,越有文化有追求的人越能接受。
雅昌艺术网:您的色彩也是经过思虑的。
邱宗康:首先青铜不是黑白的,汉代有了纸以后,书法从碑刻挪到宣纸上,色彩一下子就被淡化了,淡化到最后只有黑白。其次,现在人们生产了那么多的彩色宣纸,但不能表现我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我是用颜料,通过自己的心理和技法把文字和色彩熔化在一起,色彩和色彩相互碰撞、生发,这样出来的东西印刷是不可能完成的。
雅昌艺术网:您的色彩是活泼的,又很厚重,您在搭配色彩时有借鉴对象吗?青铜器,还是敦煌?
邱宗康:都有,我原来学西洋绘画,对色彩有过学习的过程,也有自己的理解过程,我随时随地看到色彩的东西就会用相机拍下,回来后在电脑上放大观察,色彩的丰富就都出来了,这个过程真的是享受。具体的方式是不停实验,开始是一种颜料,再是两种混合,后来是三种,每一类作品,有一个独特的对应技法,没有现成可以抄袭临摹,必须是从心里生发出来,然后去实验,从小开始,慢慢做大。
这些积累,全部都放在心里,放在肚子里,放在脑子,用的时候才能很自然的使用,所有学过的东西都会融合。
雅昌艺术网:您对江南的感情如何?
邱宗康:我的祖籍是江南,在北方生活,总是有回归故里的愿望。我还陪父亲回来过,而且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十几年前建造的崇文苑,门口有块原生态的大石头,上面的三个字就是我写的。经历十几年的雨淋日晒,树长起来了,雨浇在树上,树叶的水渗下去后有了颜色,上边还有绿苔,特别好。
我们和家乡一直都有联系,有一年湖州策划湖笔万里行的活动,宣传部还专门到西安找我们,能给家乡做点儿事情很开心。
此外,我觉得长三角的这个地方十分重要,所以我觉得最古老的金文应该从陕西的故乡里走出来,到更开放、前沿的地方生根和发展。我也想找到更多的年轻人,将来能够传承它。(记者 邹萍)
《梦醒花雨间》
《窥斑见豹》
《目中有人》
《女娲》
《泼彩书金》
《山鬼》
《舍得(2)》
《双龙戏珠》
《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