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邵佩英
邵佩英,1962年生,天津汉沽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获第二届中国“翁同龢书法奖”、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奖、2013—2015年度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提名奖;入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全国五百人书法精品展,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中国文字博物馆全国篆书名家提名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
邵佩英篆书略论
王炳学
当代书法艺术三十余年发展,习书者日众。诸多书家在真、草、隶、篆、行五体中取精用弘,书法艺术呈现斑斓多姿的发展格局。而随着信息传递的愈加便捷,丰富的书法资料不断被挖掘,在经济营销概念下市场细分的法则也影响到艺术界。比如在习书路径选择上,当代的书法家很多比较理智地选择一种书体甚至一个碑帖深入研究,虽兼顾其他书体,而在学术深度挖掘上,用功于个人最熟悉、最喜欢、最擅长的书体,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的邵佩英先生钟情篆书,数十年在篆书领域不断发力,个人风格面貌不断完善,成为当代篆书研究与创作的佼佼者。其篆书作品曾荣获第二届中国“翁同龢书法奖”(全国十人之一)、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奖、2013—2015年度《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提名奖,并入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入展全国第二、三届正书大展,入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全国五百人书法精品展,入展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及中国文字博物馆全国篆书名家提名展等,可谓成绩不俗。
多年来,邵佩英先生先以金文大篆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在《毛公鼎》《大盂鼎》及大小《克鼎》和《墙盘》上下功夫,废寝忘食、不舍昼夜。近些年又把精力集中于吴让之、吴大澂、吴昌硕“三吴”篆书上,日渐精进,奠定了自己在天津乃至全国书坛的地位。在谈到个人对篆书学习的体会时,邵佩英先生说:“我学篆书是从小篆学起的,先后临习过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大澂和吴昌硕。最后,在孙伯翔先生的建议下,以吴昌硕篆书为基,兼融吴让之、吴大澂,构成‘师法三吴’。近些年,在金文临摹上下了一点功夫,虽无成就,但其乐无穷。”
当下书坛,审美取向的多元性不断丰富着书法艺术发展内涵,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书学选择和追求,过去地域性书法流派发展和千人一面的跟风书写已经影响式微。邵佩英先生在书法追求上始终咬住传统这根主线,在多年学习和研究中,努力坚守自己的书法思想和创作理念。读邵佩英先生篆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清、正、文、雅传统审美取向的个人青睐。
扬清。邵佩英先生的篆书创作,在笔墨之间,你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一股散发于纸端的清奇之气息;不拖沓、不故作扭捏,线条洗练干净,在墨色蜿蜒流转中,一种很清透、很清新的感觉随着笔墨的清香迎面扑来。如春风拂柳,很纯净的,简单而直白;亦如山间清泉,一眼就能看到水底,在作品中这种清气自然弥散。
守正。追求书写的正大气象,是秦汉篆隶中散发出的一种民族精神和审美追求。在当下各种审美追求多元得近乎缭乱的时候,邵佩英先生始终以守正作为自己的创作底线。其篆书创作落脚在“三吴”本身就是一种以正大为宗的审美诉求的风格定位。纵观其近年创作,正大气象和隐隐庙堂之气充盈字行之间,无论是对联还是多字篆书作品,都保持了很好的中和与平正。结字寓方于圆、宽博中正,线条自然婉转、流畅灵动,于笔墨的熟练驾驭中,翰动神飞,颇得“婉若游龙,飘若惊鸿”之俊逸潇洒风姿。其篆书路子正、格调正,在强烈的篆书当代表现中,那种秦汉固有的气象自然融入,笔墨正而又有新意。
质文。在这方面,有两层内涵可以关注。一是邵佩英先生个人对学养和书法理论的重视和提升,喜藏书、爱读书,读书是他笔墨研习之外的第一要务,因此,邵佩英先生个人特质更偏于文人特点。作为一名书法家,学养和笔墨给养并重、书法与书学并重,这是达乎艺术更高境界的关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邵佩英先生以文养字,文化的濡染通过笔墨不自觉外化,体现在笔墨当中就是那种浓浓的书卷气息。二是文与质又是两个相对的美学内涵,所谓“质文三变,驰骛沿革”,在质与文的时代转换中,邵佩英先生一直恪守个人的书学追求,探索属于自己的美学归宿。其篆书中质文兼顾,亦文亦质,质其骨、文其表。这也是邵佩英先生篆书中比较鲜明的个人特点。
安雅。君子安雅,是古今读书人人格修炼的极致;对雅的追求,是华夏民族精神中最早的高标风范。“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娴雅。”这是孙过庭《书谱》中的句子。书法之雅,在历代书家中都比较关注。邵佩英先生篆书中,雅是其重要笔墨诉求之一。如其很多篆书对联作品,这种雅致的表现更为突出,而得益于“雅”这一中国传统美学特质,篆籀书写意境中的高古气息就自然而然蕴含其间。
此外,研究邵佩英先生篆书,我们不难发现,对联创作占据了他篆书创作的相当分量。对联创作最大的问题是难于布置,看似简单,要想在短短七八个字中求新求变,不板不滞,写出灵活生动又不失气韵的作品也是比较困难的。邵佩英先生不断尝试追求变化,在装帧形式上努力折射出时代精神和风貌。在创作中,他一般喜欢选择仿古单色纸,与篆籀甲金文字的古意配合,相得益彰,包括拼接或者营造花色变化上,纸色古质,雅静协调。在章法布局上邵佩英先生亦是精心构思,用心经营,既合古法又有新意,字的黑白布置停匀大气、不激不厉、典雅大方、舒缓得体。同时,以释文或简短题跋补衬,增加了作品的活泼与变化。在释文、题跋上或整齐、或错落,或紧致、或疏朗,在变化中增加作品的观赏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太过规整和板滞的对联创作通病。其题跋落款讲究,既承袭传统,又根据整体布局,以通篇和谐、整体美感为宗旨,疏密有致,与主体文字相映生辉,让人看了自然舒服愉悦、赏心悦目。
篆书创作,文字学是必修课,邵佩英先生对文字学有较深的研究,喜欢较真儿,发现当代篆书创作中有文字错误就会直言不讳提出。敢挑错,敢于给篆书大家挑错。在王德恭先生的展览开幕式上,王德恭先生还专门提到邵佩英先生给他挑错的事情,言语中充满褒奖和赞许。
书法的实用性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其中,篆书更因为识读性“障碍”而被“敬而远之”,如何做到篆书创作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相结合,推动当代篆书的发展,也是篆书研习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书法乃寂寞之道,书法又是一场以笔墨为主体的人生修行。真诚预祝邵佩英先生在自己的书法天地、在篆书体势的蜿蜒中得到更多人生的大快乐、大自在。
(王炳学:著名理论评论家、书法家、天津美术网首席评论员)
邵佩英作品
邵佩英作品
邵佩英作品
邵佩英作品
邵佩英作品
邵佩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