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对话魏碑——王树秋书法艺术研讨会”11月19日下午在天津西洋美术馆举行。
天津美术网讯 昨天(11月19日)下午,由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天津西洋美术馆主办的“对话魏碑——王树秋书法艺术研讨会”在天津西洋美术馆举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建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杂志原主编胡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导报》副总编姜寿田,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报》活动策划部主任吴川淮,《书法报》执行主编毛羽,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原顾问、著名理论家王全聚,著名文化学者姜维群,天津日报高级编辑、著名学者罗文华,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喻建十,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邵佩英,天津市文广局艺术处处长张春雨,天津市和平区政协副主席于长水,天津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干部薛卫林,书法家任云程等专家学者先后就王树秋经过多年艰辛努力在《霍扬碑》及魏碑书法上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探讨,对王树秋在魏碑书法上的继承、开创、发展等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话魏碑——王树秋书法艺术研讨会”由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喻建十担任学术主持。
著名文化学者姜维群以“魏碑发展需要一种精神——以《对话魏碑》呼唤书法家学术意识”为题发言。
首先,著名文化学者姜维群以“魏碑发展需要一种精神——以《对话魏碑》呼唤书法家学术意识”为题发言。魏碑从清中叶开始受到关注,直至民国时期,如赵之谦、康有为、李瑞清、张裕钊、曾熙、梁启超、于右任等大家,这些人士真真正正研究魏碑并实践中的书家。新时期有王学仲、孙伯翔,包括理论界也出现了一批大家,这些人撑起来至今魏碑的一片蓝天。
王树秋作为“孙氏魏碑”的重要传承人和传播者,精研古法,弘扬碑学,积卅年之功,攻取《霍扬碑》,在魏碑的龙门方笔、摩崖圆笔之外,找到了魏碑的第三种状态,形成“绵密伟丽”的自家书体。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祝嘉在《书学史·北朝之书学》概言说,在寥寥千字里面,仅举了十几个碑,其中给《霍扬碑》这样的评价:“《霍扬碑》民国初年出土,兼有《郑文公》、《嵩高灵庙》、《石门铭》、《爨龙颜》诸碑之长,尤为可宝者也。”《霍扬碑》不是一些造像墓志那样,属于初学者或者非专业书家所造的不规范性书法或稚嫩趣味,《霍扬碑》的作者的确是在非常理性、非常精到、非常智慧的情况下写出的这个神鬼莫测的书体。
为了创新走出来自己的书风,王树秋舍掉了已经驾轻就熟的魏碑方笔,重新一遍遍的临习与《霍扬碑》有关联的各碑。这是一个“痛苦的拯救”,这是一次书法的涅槃。
王树秋在《对话魏碑》里面说:“我在学习霍扬碑过程中,像面对一片森林,而不是一片苗圃。霍扬碑的字有机结合在一起,呈现在我们眼前,最基本的点线没有一笔相同,找不到规律,起、行、收、三个过程均无迹可寻。就好像进入森林中去,林木品种万千,枝叶参差穿插,树木高低不齐,正式这些看似杂乱无序的枝叶隐含下的树木枝干,构成了茂密雄强的森林整体。我看到的是植物的整体特征,而不是一棵树,哪一棵树都不是整个森林,但森林缺少了哪棵树也不完整。”
王树秋跟随孙伯翔先生学习书法多年,对北碑有比较立体的理解和研究,对北碑的概念有一定的理性认知。他认为既然选择了魏碑,就要把目标或志向定的远一些。他有一个朴素的理念,大家写什么,你写什么肯定不行;老师写什么,你写什么,也不行,就会在老师的漩涡里打转转,跳不出来。于是乎选择一个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且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人们不关注的,甚至是有争论有争议的《霍扬碑》作为立足点。他的见识在于,艺术上的争论和争议恰恰是艺术的闪光之处。在自己学书体会,在祝嘉的理论指引下,王树秋最终选择了《霍扬碑》。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导报》副总编姜寿田发言。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导报》副总编姜寿田:王树秋作为孙伯翔先生的高足,他的魏碑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延续了孙伯翔先生创作的精髓。这就是碑学的一种传承。正像孙伯翔先生的魏碑创作延续了王学仲先生创作的精髓一样。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无论从笔法、精神,都是对魏碑的一种传承。多年来,王树秋延续着孙伯翔先生的碑学笔法用笔,书写风格,以及他在魏碑理论上的关注,使他成为北碑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杂志原主编胡传海发言。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杂志原主编胡传海:今天走进展厅,远远的一看,第一印象是孙伯翔先生的风格。再仔细看发现,王树秋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不能说跨度很大,但是我看了一下基本上呈现出三种面貌。第一种是“楷体化的北碑”,是写的比较规矩的,是北碑本体,显现功力的作品。第二种是“小写意风格的北碑”,这种是在传统北碑的基础上,造型、大小发生了变化,个别的笔画稍微的显现出灵动感。第三种是“写意化的北碑”。第一种显现功力,第二种显现智慧,第三种显现性情。王树秋在传统北碑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他的作品雄浑、古朴、厚重、苍茫。展厅中的大字是摄人心魄的。这些作品非常好。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原顾问、著名理论家王全聚发言。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原顾问、著名理论家王全聚:祝嘉给予《霍扬碑》很高的评价。虽然说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但是没有人去实践它,没有人写这个碑。王树秋沉潜三十年,研习《霍扬碑》,把这个碑写的非常好。我想,天津是有碑学传统的。从余明善、王学仲、孙伯翔先生等等,都为魏碑做出了实践,在全国也是非常知名的。现在,王树秋又继承了他们的碑学艺术。他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书法家,是一位懂美、创作美的书法家。无论是功力、才气、创造性,在年青一代都比较出色在经过几年的努力,王树秋应该成为天津第三代碑学大家。
《书法报》执行主编毛羽发言。
《书法报》执行主编毛羽:姜维群、姜寿田先生从碑学的发展、笔法等方面讲的非常具体。从展览开幕活动现场,我看到了王树秋对孙伯翔先生的尊重,也看到了孙伯翔先生对王树秋的爱护,令我十分感动。关于作品,我觉得王树秋注重细节的表达。还有就是作品的气象很大,产生这个原因是在于他个人的胸襟宽广。
天津日报高级编辑、著名学者罗文华发言。
天津日报高级编辑、著名学者罗文华:姜维群先生非常有艺术造诣和修养的评论家,他在文化领域扎根三十年,还是一位大收藏家。这样的学者关注王树秋。我觉得一定是姜维群先生看到了王树秋个人和作品中值得挖掘的东西,很重要,这是无疑的。王树秋先生书法渊源和取得的成就,是与天津书法传承大有关系的。天津的旧学传统是在北方保持最好的一座城市,从未间断,非常严密和完整。王树秋与王学仲、孙伯翔一脉相承,是天津书法很好的传承者和继承者。
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报》活动策划部主任吴川淮发言。
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报》活动策划部主任吴川淮:一本字帖、一个碑拓对于书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将碑帖中的精神融入一个人的血肉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达到天人合一,这才算是写到了家,王树秋就是如此。书法的神韵很难形容,当下对北碑巨擘孙伯翔先生书法能够真正继承余脉的是王树秋等一批人。王树秋的书法乍一看就有一种冲撞感,很抢眼。一般来讲,给人第一次抢眼的作品都是值得怀疑的,很多都是不值得再次回顾。但是,王树秋的作品能够感受到强烈之后还能值得回味,还能再看,再读。
吴川淮赋诗一首对“对话魏碑——王树秋书法艺术展暨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西洋高阁墨鐫行,霍扬碑亭道所成。
书法显荣悲世味,砚台寂寞不虚名。
百年翰迹为谁写,一脉气雄得汝明。
河洛临猗正缱绻,有人寻境到柴荆。
和平区政协副主席于长水发言。
和平区政协副主席于长水:书法是最能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艺术形式。王树秋以他自己的方式积极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交出了一份信心满满的答卷。这些年,王树秋在孙伯翔先生的引领下,深入传统,深入生活,融会贯通,厚积薄发,走出了一条以碑为主,碑帖融合的路子。
著名书法家任云程发言。
著名书法家任云程:几十年来,王树秋对《霍扬碑》的探寻含辛茹苦,孜孜不倦。相比较三年前的展览,王树秋对魏碑的探寻又进一步深入了,他的优点、个性更突出了。关于《霍扬碑》的笔法问题,是一件值得深究的事情。写书法第一是研究笔法,第二是继承发展。魏碑写出个人面貌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觉得王树秋将来能够在魏碑的行书化再做点文章,他的书法作品可能还能继续上一个很大的台阶。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建会做总结性发言。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建会做总结性发言。他说,王树秋与孙伯翔先生学习几十年,在孙伯翔先生书学、书法创作的引领下,不断的成长。孙伯翔先生的书法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一大批人。王树秋将书法切入到《霍扬碑》,实际上是一种“过河拆桥”。这种做法其实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有时候往往我们追随老师,如果是一种惰性的传承,其实是对老师的不尊重。王树秋经过几十年对《霍扬碑》不断地探索、思考,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霍扬碑》给了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著名书法家王树秋发表感言。
著名书法家王树秋:各位专家学者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对我的书法展、作品进行把脉,大家从各自的角度给我提出了非常中肯的、精彩的建议和意见。我觉得,后面的事情是第一要把各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消化,这也坚定了我今后学习书法艺术、不断探索的信心。我的书法探索和实践过程是漫长的,我能够坚持到现在,过程是美好的,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困惑。期间的过程丰富了我的人生,提升了我的境界。我想,书法就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谢谢大家。
(刘俊苍、张之龙)
“对话魏碑——王树秋书法艺术研讨会”由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喻建十担任学术主持。
姜维群、罗文华、邵佩英、薛卫林在研讨会现场。
“对话魏碑——王树秋书法艺术研讨会”11月19日下午在天津西洋美术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