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听天问道1+8书法篆刻作品展26日开幕《印象溧阳》第二届油画家写生溧阳作品展开展浴火重生路:吴强瓷绘艺术展2017中国中青年艺术陶瓷展水立方开幕《第三种美学》在劳特斯辰国际美术馆新馆开幕“探索·发现”儿童美术作品展16日拉开帷幕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高云艺术讲座在淮安举行弘扬书法魅力 阐释书法精神:詹冰莹作品管窥乐林做客竹间书院 分享“分寸”内外的艺术人生《云水自在》吕少卿教授中国画作品展23日开展中国邮政发行河北雄安新区设立纪念邮票从两枚同版宣和通宝看母钱与样钱的区别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拍9.315亿龙凤宫钱:契丹民族的精神江苏省第四届青少年优秀艺术作品展开展央行开始发行3元10元硬币上海嘉禾秋拍古代书法精选系列28位当代艺术家齐聚广州共建艺术新生态马歇尔雷斯:我对波普已毫无兴趣为啥成都被称为艺术乌托邦藏域风情:品读陈恺的人物画艺术“养正书德-孟宪奎山水画展”在水上公园雅闳轩开展著名画家王心刚2018戊戌年台历欣赏2017中诺国际秋季艺术品拍卖同期举行王心刚扇面书画艺术展名家档案:魏玖来山水人物画欣赏一场书画艺术的盛会——记第二届香港国际书画艺术双年展凝聚世界精英 弘扬中国书画—记第二届香港国际书画艺术双年展艺术能改变城市吗?来看看出席“艺术天津”的大咖们说了些啥巨龙画院欧洲文化之旅-“西班牙画展”汇报展举行“致敬丹青—天津致公画院精英美术作品展”在天津图书大厦开幕艺术家王琨做客竹间书院 分享“审美趣味”天津师大书画院走进金带福路文化中心开展艺术交流首届“艺术天津—艺术改变城市”大型主题艺术活动盛大开幕写实油画的视觉盛宴 “具象中国-写实油画27位名家年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天之瓷—天瓷画院陶瓷艺术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
首页 >> 书法 >> 正文

听天问道1+8书法篆刻作品展26日开幕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7-12-18 15:39

  天津美术网讯 由徐正濂印友会主办、清秘阁独家承办的 “听天问道1+8书法篆刻作品展” 将于2017年12月26日在北京开幕。本次展览将展出徐正濂先生和弟子赵明、李青、谷松章、常朝晖、林晖、杨中良、何国门、高向仑的书法篆刻近作。活动得到了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中国书画杂志社等单位学术支持以及各协办单位和师友同道的大力支持。

  《听天问道1+8篆刻作品集》将于展览开幕同期首发,欢迎书法篆刻各界师友同道届时莅临批评指导。

  主办单位:徐正濂印友会

  承办单位:清秘阁

  协办单位:宝续堂、重文堂、泰丰文化、元社、西湖画会、品逸美术馆、凤凰画馆、画盐文化、艺境画廊

  学术支持: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中国书画杂志社

  开幕时间:2017年12月26日下午2:30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26日-2017年12月29日

  展览地点:清秘阁(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2号)

  媒体支持:《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杂志、中国篆刻网、国学频道、中国书法网、新浪收藏、北京商报、品逸、西湖画报、凤凰书画网、墨池

  《听天问道1+8篆刻作品集》 序

  徐正濂

  2017.12

  二十三年前,我曾经不揣浅陋,办过一个全国篆刻函授。十余年间,五湖四海的函授学员近四百名。江苏赵明、黑龙江李青、河南谷松章、北京常朝晖、福建林晖、山东杨中良、浙江何国门、上海高向仑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篆刻学子,现在多已经或艺术有成,或学术有成,或事业有成。而我也垂垂过耳顺矣。

  从“程序”上说,他们确都是经过我函授的学生,而实际中我们更多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朋友。仅仅师生关系,可以维持名分,但很难维持往来切磋几十年的。从他们各自的篆刻创作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各各走着自己的道路,阐述着自己的创作理念,开拓着自己的篆刻风格,也收获着自己的奋斗成果。而他们之所以数十年来尊重我,每每以近作告慰衰朽,更多是因为我们都向往和追随一种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也许已经悠远了的传统师道情怀。

  师之所以为师,是他曾经比学生们懂的稍早;学生之所以为学生,是他们曾经比老师懂的稍少。但这些都是“曾经”,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艺术修为的进退,随着篆刻审美的嬗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事的新陈代谢,“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是一种正常趋势,是历史健康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是深明此千古不易之道理的,他们也是深明此千古不易之道理的,或者这正是我们能几十年时相往还,其淡如水而其流如江的原因之一。

  2016年,赵明、李青、谷松章、何国门、高向仑和我们夫妇,齐集于浙江新昌,修禊于山阴道上,临剡溪之绿水,观东山之明月,瞻巨佛之庄颜,仰前贤之遗风,感心中鼓荡起伏意犹未尽,遂于松涛之间,朗月之下,商定共同出印谱一册,以记情怀。2017年秋,承谷松章兄盛邀,我等一众又作中原访碑之行,拜中岳庙,瞻龙门窟,游少林寺(微博),读启母阙,过王铎故居,谒千唐志斋,深感中原文化之深厚久远。然后于嵩山之巅再拟定印谱具体事宜。复有北京常朝晖、杨中良,福州林晖请共襄雅事,拟在京城聚首,同续印缘,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的问世。

  赵明兄的古玺早就饮誉印坛,当年石开先生编纂建国以来著名篆刻家印集的时候,就对其印大为赞赏。赵明兄的古玺气韵醇厚,线条老辣,章法收放自如,尤其字法之奇,往往有出人意表的情趣,然而又字字有来历,盖厚积之薄发也。

  艺术篆刻发源于秦汉印章,秦汉印章多以铜材为胎体,或铸或凿,或阴或阳,或巨或微,或方或长,蔚为大观。至元明改用石材,虽与印人方便而失本真矣。李青兄继绝世,复古制,以劲腕凿坚铜,线条强韧拗折,屈铁断金,别有一番雄浑锋锐气象,令人耳目一新。

  谷松章兄是鸟虫篆和玉印的高手,刻来古雅瑰丽,以圆转又能生辣为难得,细腻中不乏雄厚,流美中极见沉凝,严谨中不失灵动,端方间进退裕如,所谓印如其人,人如其印者也。

  我是很久未读常朝晖兄之印了,忽然见到,竟生惊愕:其劲挺锋锐处有黄牧甫之精神,“梁园”印平正中见奇宕,赞!我也习黄印久矣,蓦然回首,高手竟不在灯火阑珊处。

  林晖兄之古玺雅人深致,章法疏疏密密,极得宽能走马、密不插针之妙,而线条间游走自如又参差错落,圆转而不弱,骨力内涵,气息温婉气韵恬淡气格清隽而气象则奇宕也。

  杨中良兄擅长丹青,笔墨隽永,气象万千,篆刻余事耳、遣兴也,但是刻来不失古制,小中见大,柔里含刚。其擅刻佛像印,心诚刀正,法相庄严,阿弥陀佛。

  何国门兄以独创之楷书印名世,拙、奇、厚、雄,大俗而大雅,似新而实古,面目憨厚而暗藏狡狯,读之回味绵长,常有莞尔一笑之时。“何楷”入印,开印坛一派新风一脉生意一泓净水一条别径,给人启迪。

  高向仑兄工作忙,我不知其刻印现在多乎哉抑或不多也?但是基础在,灵气在,积累在,气息也在,下刀老练,线条清劲而沉实,平中现奇,往往有意态诙谐处,颇有可观。

  这是一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印谱,一本小书。今天的篆刻如此兴旺,高手大师如此众多,出版传媒又如此发达,相对许多印制精美、篆意高超的同类巨作,也许这本小书应该羞愧的不敢见人。不过她本来就没有见人之意,她本来就不敢打扰读者,打扰篆刻界的师长和同道。她只为了记录一段交往一段感情,记录赵明、李青、谷松章、常朝晖、林晖、杨中良、何国门、高向仑、徐正濂有过这么一段印缘,其淡如水,其流如江。。。。。。

  部分展览作品

徐正濂
徐正濂

  又名徐正廉,笔名楚三,1953年生于上海,现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及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出版有《当代中青年篆刻家精选——徐正濂卷》《徐正濂作品集》《徐正濂篆刻》《西泠印社中人——徐正濂卷》《诗屑与印屑》(文集)、《徐正濂篆刻评改选例》《徐正濂篆书篆刻》《抱华精舍来鸿录——钱君匋先生师友信函漫解》等。

[写我幽抱]
[写我幽抱]
 
[烟云供养]
[烟云供养]
 
赵明
赵明

  1964年生于江苏高邮,现居山东临沂。别署弥坚,又号登堂。以“沐芳斋”“若英堂”颜其书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创造印社社长,亭林印社副社长,临沂大学兼职教授,职业书法篆刻理论教育家。

  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全国第三、第四、第五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获三等奖),全国第八、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西泠印社第三、第四届篆刻评展;作品入编人民出版社6卷本国庆献礼大型画册《中国美术60年》,是建国60年来最有代表性的25位篆刻家之一。有专著《中国篆刻创作解读?古玺秦印》《中国篆刻技法全书》(合著)、《古印匋、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析》《做印技法百讲》《赵明篆刻精品集》《赵明书法篆刻作品集》等出版发行;有《赵明篆刻技法教学》等十几种DVD教学光盘行市。

[因为逃名客]
[因为逃名客]
 
[下笔便有凸凹之形]
[下笔便有凸凹之形]

  雕虫篆刻 随师雁行

  赵明/文

  我小时候在破庙改建的学堂里,见到过“天地君亲师”这样的描金牌位。将老师提升到和天地、皇上、双亲并列的程度,必须尊重和服从,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尊师一意,我以为韩愈的《师说》最为精当入理。他说:“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古”字最值得深思,但后来的注释者都把它解释为“古代、古时候”,我不以为然。这个“古”字应该当“自古以来”讲,有它的时间性和传承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老师职能和职责能与天地、皇上、双亲并列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篆刻小技,直通大道。非学不能明,非教不能通。我1994年参加徐师正濂首期篆刻函授班,2016年叩首拜师,成为首批入室弟子。又因年长几岁,成为大师兄。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正濂师点醒了我的创作之梦,使我从爱好走向职业,从工人成为艺人。每念及此,满满的回忆和感恩涌上心头。

  20多个春夏秋冬,师父带领我们一起修炼。他的篆刻创作也从年青时跌荡奇崛、纵横开合的面貌,逐渐呈现出向老辣大气、率直苍茫风格转变的趋势。难能可贵的是他以书入印,书印合一,书印同意,已具宗师气象。师父每个创作节点的探索变化都给印坛、书坛带来扑面清风,追随者甚众。师父堪称文章老手,出道以来,一直以思辨入理,文词犀利,观点鲜明,驰骋评论界。这缘于师父的思想深度,视野的广度,和高瞻远瞩的卓然远见。师父的人品艺品,道德文章堪为世范楷模。吾师书、印、文三绝,足以开辟新境,雄居艺坛。

  玉琢成器,人学知道。有人说,私塾式的师徒相授模式相对于今天的现代教育体系来说,已经过时了,但各行各业杰出的人才,哪一个不是师徒相授的结果!没有师生情谊绵长,没有师徒如父子的感情呵护,怎么解惑?怎么受业?怎么传道?

  我开班授徒,也有十几个年头了。师父的技道理法影响了我,我也影响了我的学员。我想,这就是薪火相传吧!

  忽然想到王阳明对朱熹的格物致知。哲学上讲,王阳明的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朱熹的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从艺术的角度看,在纷纷扬扬的讨论议论中,我以为,其实就是在“心”与“理”之间的摇摆游弋。艺术情境下的“心”,可以是“道”的浓缩,审美的泛化,但如果没有“理”的物质基础支撑,也可能是一切皆入虚无。而现时的社会背景,心火很旺,浮躁横行,种种之怪状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我只是平和心境,技道双修,随后潜行。因为,有师父,在前面呢!

  2017年10月18日于琅琊登堂

李青
李青

  字卿,五十岁之后署盛堂。斋号乐水仁山居、知还印馆。1968年生于黑龙江省阿城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徐正濂先生入室弟子。

  作品曾获首届中日青少年书法神龙杯争夺赛三等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书法银河大奖赛二等奖、首届全国命题创作展银奖、首届周亮工全国篆刻大赛优秀奖。作品入展全国第六、第七、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第五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西泠印社第五、第六届全国篆刻艺术评展,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百年西泠?吉金乐石篆刻创作大赛,首届、第三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第二届国际肖形印大展,首届、第二届中日篆刻交流展。出版《中国篆刻百家——李卿卷》《当代印人——李卿作品精选》《知还印馆珍藏金石书画集——徐正濂篆刻》《知还印馆珍藏金石书画集——何国门印集》。传略收入《中国印学年鉴》。

[听天问道]
[听天问道]
 
[以为陈迹]
[以为陈迹]

  亦师亦友徐先生

  李青/文

  “李青先生:你的学号是173,欢迎参加我们的篆刻函授……”这是1996年12月9日我收到的徐正濂先生来自上海复兴中路320弄52号的第一封信的首段文字。十余年来,我辗转南下,舍弃很多过往物件,但先生的信件我却时时带在身旁。先生寄来的信有五六十封之多,这其中大多数集中在2007年前(近些年因为通讯方式的多元基本取代了书信沟通)。这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数字,想来参加先生篆刻函授的在册学生也有三百多人,以此估算那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先生是个极为平和、严谨且谦逊的师长。对待我们这些学生每每也多是称道友××兄、甚至先生,就连有时评改习作也是在客观专业的语境中附带些许客气的文字。

  近些年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往来上海。基本上每年都会在长寿路的听天阁见上先生和师母一两面,常常是一席谈一顿饭间或是先生赠送的一本书或一幅字。我与先生的对话更多地围绕我的职业经历切入经济与资本的话题,交谈中我常常惊诧于先生的博识。出乎我的意料,先生竟然对宏、微观经济与资本市场认识极深且自有见地。先生和师母热情待客并极尽主人之谊,去饭店还常常是先生买单。我总是感觉每次与先生见面的时间总是在极其舒服的氛围中悄然溜走。

  去年我在“中国篆刻网”搞个网络展,先生知道后专门在网上写了如下文字:

  听说李青兄在篆刻网有个展览,一直想来看看的,一是俗务忙,二是密码无效了,看了很感慨,却不能说话;找版主重置密码后才有和大家沟通的机缘。

  我很感动于李青兄在这里多次提及我。李青算是跟我学过的,是我的早期函授学生,将近20年前的事了。那时他是大鹏证券黑龙江公司的高管。在那个股票红火的年代,他的忙碌是可想而知的,他实际上没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刻印。我查了下,他交过11次作业。这里的临摹作品,我估计就是那时候我安排的作业之一。

  这20年,是中国翻天覆地的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震荡、风云诡谲的20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马云(微博)、王健林他们就是这20年里壮大、暴富起来的。同时也有许多人陨落了、破败了,甚至自杀了。世事无常的20年中,李青是做过许多事情的,从证券公司到重组企业到PE投资。我并不非常清楚此间他的历程,但我明白他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一定有比我们大多数人复杂得多的历程。我并不想了解这个历程,我只为他回到了篆刻而欣慰,而感慨,而叹息。是游子回家,倦飞知还?还是看遍了繁华世界的虚幻,还是觉得这把喜欢的小刀更实在?我不想深究,我只为他回到篆刻而高兴,因为他本是极有篆刻天赋的材料啊!

  从这里的作品看,显现的是才气横溢,暴露的是功夫不足,他投入确实不够。但是功夫是简单的,是可以弥补的,而才气、天赋却可能是我们努力一辈子都未必能享有的。这里的“仁山乐水”“行年大利”“冬至”“出入大吉”“屏山居”“长风”“无非”“见梅”等,姿态横生,意蕴悠然,线条锋芒毕露却又沉厚有力,我是极为欣赏、极为钦佩、极欲借鉴学习的。至于不多的几方肖形印,如“群狗图”等,也能独出心裁,别具一格。我感动于他记得我刻的很多印章,可见在商务繁忙之际,他还是很关心篆刻的,那也许是在残酷厮杀的商场上,他心底的一缕温馨。至于他为我刻的“正濂”一印,我确实在用。还有方赵明兄为我刻的,我也间或使用。印章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了。

  我从来没有自己打过这么多字,占用了篆刻网的资源,抱歉了。我是确实感动了,不经意间当年为谋生做的篆刻函授,把很多人团聚到了一起,而且我估计这辈子可以不再分离,篆刻使我们不会分离。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人生的轨迹不会平坦,往后的变化还有很多,但篆刻在,我相信我们就在。

  李青回来了,真好!他如果用心于篆刻,一定可以有作为的。

  我真的感动于先生在这样一个场合,全景式地评论我这个业余的、不算优秀的学生。我深深理解先生的褒奖是出于真情流露的,在我心花怒放、心存感激的同时更愿意聆听先生的批评,果然先生的委婉批评也是一语中的:“功夫的问题”。我自知在30年的刻印经历中自己的小聪明的确缭乱了真功夫,现在明显感觉到营养不良了,需要进补传统与经典。在先生给我命名并题写的《知还印馆》跋语的深意中,我似乎已经基本悟到了并坚定了自己的回归方向和路径了。

  先生又是个极富幽默感及诙谐的学者,他的文风蜚声印坛,先生善于将专业或艰涩的东西转化为平实的“接地气”的表达,其中往往又有适当合宜的幽默和诙谐。近来在微信圈里,先生偶尔的回复也让人忍俊不禁深受教益。如昨日有人在朋友圈中介绍当代某书家是弘一法师再传弟子,先生便回复:弟子有“再传”一说,则无穷尽矣,那我也是弘一法师再传弟子啊!(笑脸)李青也是弘一法师再传弟子啊,其渊源如下:弘一法师、丰子恺、钱君匋、徐正濂、李青。按中文严谨的说法,“再”是二的意思,所以钱君匋先生是弘一法师再传弟子,我是第三传弟子,李青是第四传弟子。(感谢借了先生这么大的光。我姓李,李叔同的李。)

  2016年9月底,我与赵明、谷松章、何国门和高向仑四位师兄,在何国门师兄的家乡人杰地灵的小城新昌行拜师大礼,正式成为徐先生的入室弟子。此乃我之今生幸运!我有恩师徐正濂!感谢有您!亦师亦友徐先生!

  2015年1月23日初稿,2017年10月14日与恩师和师兄们河南访碑归来再记。

谷松章
谷松章

  1968年12月生,河南省郑州市人。斋号“冠玉堂”。师承李刚田、孙慰祖、徐正濂、刘一闻先生。

  现担任《青少年书法》杂志主编,为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河南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南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作品多次参加重要展览,获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篆刻艺术展奖项5次。个人正式出版的著述有《中国篆刻创作解读?汉印卷》《篆刻章法百讲》《鸟虫篆印技法解析》《当代名家印谱?谷松章卷》《秦汉私印赏析100例》,合著《中国篆刻技法全书》等。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色声香味触法]
 
[悠悠空尘]
[悠悠空尘]

  我欲因之梦吴越

  谷松章/文

  中国的鸟虫篆书以春秋战国为盛,而春秋战国的鸟虫篆书又以楚、吴、越为盛。回想起我在湖北省博物馆观赏1965年望山楚墓出土的国宝——越王勾践剑的情景,至今心潮澎湃。历经两千多年仍寒气逼人的剑锋,诉说着诸侯争霸的惨烈;奇诡神秘的铭文,则为中国鸟虫篆书树立了极则。

  秦汉的鸟虫篆印,留传下来的作品只有几百方,在古印中属于九牛一毛。鸟虫篆印的高水平创作则从20世纪方介堪先生才开始。可以说,这个品种一直比较冷落——虽然近三十年这种局面略有改观。

  我涉足鸟虫篆大约在1995年,当我开始尝试创作时,面对着文字、形式、纹饰、印化等多方面的难题,感到举步维艰。经过10年对鸟虫篆书与鸟虫篆印的深入系统研究,我于2005年完成了至今印坛唯一一本鸟虫篆印技法研究著述《鸟虫篆印技法解析》(200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多次重印)。我思考了自己的创作。我把自己的探索之路分为三步:一、系统掌握汉代鸟虫篆印创作。这是走进古典的唯一途径。这个过程1996年开始,2005年前已经完成。完成的标志是创作出“戴胜”“鲁樵”等汉玉印式的鸟虫篆印精品。敢自诩“精品”,是因为汉玉印式的鸟虫篆的难度——从汉代到今天,在技法、气息都不落汉后的作品屈指可数。二、广泛搜集研究楚、吴、越类型的美术资料,重点是玉器、青铜器、漆器和丝绸纹饰,并尝试与文字的结合。这是我正在进行的工作。当在湖北省博物馆看到曾侯乙墓铜尊盘的时候,当在河南博物院看到淅川下寺楚墓云雷纹铜禁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我的鸟虫篆印章将来一定是从这里参透的,它的语境是从这里感知的。这样的工作当然是为自己留了两条后路——在鸟虫篆上的印从书出、印外求印。那么最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显然是我要走的第三步。

  艺术的探索,在路上的时候,最终的结果基本不可预见。佳作天成,妙手偶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被篆刻史认可的篆刻风格都是在篆刻艺术形式宽容度之内的,只是由悟性天分学力都具备的印人发现罢了。当然,更多的还没有被发现,这给了后来印人机会,包括我。

  唯一使我感到踏实的是,我的篆刻持古雅的立场,亦古,亦雅,这在我目前的创作中得以充分显现。我的篆刻是以汉玉印立根基的。得益于汉玉印的熏陶,我对汉印中雅的一面感受很深;古则是从对秦汉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追往得来的。很难说在技法上从哪里学了多少,更多的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浸染。在创作中,在古雅的基调中去探索,哪怕是鸟虫篆印,这种古雅仍然深入骨髓。

  在古雅之中,我怎样同时表现出鸟虫篆特有的流美、华丽、奔放、神秘,变幻……

常朝晖
常朝晖

  1969年11月出生,北京市人,字逸伦,号棠堂、流云印室主人。首期徐正濂篆刻函授学员。

[凤兮]
[凤兮]
 
[张育渠印]
[张育渠印]

  学印追“星”记

  常朝晖/文

  小时候看报纸,偶尔能见到“实现四化”“劳动万岁”之类的篆刻作品,觉得挺好玩。我真正接触篆刻是1985年,在一本美术教材上看到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及吴昌硕的“破荷亭”,心里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兴奋,便发痴一样到处搜罗这些东西。听一个大朋友推荐,我在琉璃厂买了《说文解字》、邓散木的《篆刻学》和一把刻刀、几块石头,照猫画虎刻起来,所以我在很长时间里刻的都是邓散木那路风格。直到1988年,我咬牙花了9.8元买到《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作品集》,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原来篆刻还有这么多美丽的面貌。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徐正濂先生那方“神龙见头不见尾”,印文机智绝妙,刀法娴熟朴拙,又透着一股冷峻和孤傲,心里别提有多崇拜了。那时资讯不发达,我连他是何方人士都不清楚,但从此开始处处留意徐老师的作品。

  1991年我偶然发现一份《书法导报》,凑巧有徐老师的一篇短文,没想到啊,他文笔也这么好,崇拜之情于是又添了几分。当年没有闲钱订报纸,我就每周一次从单位骑车到最近的长安街邮局去看(那时邮局是把报刊摆出来零售的),遇到有徐老师作品再掏钱。《谈造字》等都是这样零碎买来的。现在想想,鄙人也算痴得可以。就这样,像追星一样追着徐老师的印作、文章,直到1994年见到徐老师篆刻函授广告,我毫不犹豫报了名。后来许多师兄的回忆文章里最常见的就是“毫不犹豫报名”,我也经常拿这事开玩笑,但唯有这四个字能概括我们当时的想法和行动。

  第一次收到徐老师寄来的教材和短札,我认认真真捧着读了几遍,被我奉若神明的著名篆刻家会给我来信,简直如做梦一样啊!一年函授,我寄去的作业不多,徐老师每信必复、每复必详,没有空话套话,一字一句都针对我习作的毛病。经他点拨,我才明白以前走了一条不那么正确的道,更对很多实践中困扰许久的问题恍然大悟。再后来的十几年,我由于工作忙碌,刻印较少,也没怎么向徐老师请益,但我不忘“追星”的初心,坊间能见到的徐老师的各种集子、报纸连载的《听天阁读印杂记》,包括著名的《诗屑与印屑》,我都收藏齐全,自己还下载校对了《听天阁印话》,时时作为指导自己刻印的宝典。说来惭愧,假设用入展获奖来衡量的话,愚钝如我,始终没能在篆刻方面取得什么成绩,没能给徐老师增光添彩。多年来虽未放下刻刀,但也只是应酬而已,既无进步,也不靠它吃饭,那就拿刻印当个舍不掉的业余爱好吧。近几年能够通过微信和徐老师随时联系,我这个最不成材的学员也拜访了倾慕已久的听天阁,还曾与老师、师兄推杯换盏,畅叙旧情。

  回想起来,首期篆刻函授班至今,弹指23年过去,我们和徐老师的感情不但没有淡化,反而如陈年老酒,愈久愈醇,这也是学印过程乃至人生过程中最值得记忆的事情了。

林晖
林晖

  1970年出生,福州人氏,别署一默、琢堂,篆刻师从徐正濂先生。作品先后入展第三届福建省书法篆刻作品展、福建省首届书坛新人新作展、第五届福建省艺术节美术书法作品展、福建省第二届书坛新人新作展、“金石永固”首届全国篆刻展、“百年西泠?湖山流韵”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第三届“晋阳杯”篆刻艺术大赛暨晋阳印社?苍文篆会——中日篆刻交流展。

[三省吾身]
[三省吾身]
 
[一钩新月天如水]
[一钩新月天如水]

  从师杂谈

  林晖/文

  篆刻一艺,我闻道早,入道却晚。说闻道早,因为家父是陈子奋、潘主兰两位老夫子的学生,打小对周哲文、林健等闽省篆刻名家也是熟识的。印象最深的当属周哲文的边款,就是现在看来,也是着实不错的。当时初学篆刻,为了找练习章,居然磨掉潘主兰先生刻的一方印面,虽说后来按照印蜕复刻得几乎可以乱真,还是免不了挨了一顿责骂。

  说入道晚,我是高中毕业后才开始学刻印的,除了参加徐正濂老师篆刻函授班之外,再也没有拜过其他老师。那是1997年在《书法报》上看到的招生启事,遂投入徐师门下,大约学了一年的时间。现在想起来,当时没有继续坚持下来是极后悔的。我揣度当初徐老师本着有教无类的初衷收下我这个“宰予”之后,应该有些懊悔吧。我这么猜测是有根据的,翻开批改的18份作业稿子,以今视昔,自己那些作业无论是篆法、章法还是刀法,无一得法,和同期的师兄水平相比,明显属于落后分子。令我汗颜的是徐师的批改却是一丝不苟,并没有因为我水平的差距而有丝毫的敷衍,看起来倒像是国学大师给蒙童传授《三字经》。作业上长篇的批语比比皆是,细微处指谬直截了当,浅显易懂,有些作品还专门重写几个印稿,指导我重新刻过,这些密密麻麻的批语今天读来依然让我动容。只恨自己天资愚鲁,没有偷得老师的一招半式,至今仍有入宝山空手而归的遗憾。

  不辨门径,何以窥堂奥?一年的学习虽然短暂,但是徐老师毫无保留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我带入了篆刻艺术的世界,使我得以沿着他所引领的正道摸索前行,而没有迷失在各种捉刀瞎刻的野狐禅中,应该说是我的幸运!

  在其后的20年间,由于工作原因,我一直无暇钻研篆刻,只是默默地关注着徐老师的文章和作品,为其艺事不断精进而暗暗喝彩。直到2007年才有机会重拾刻刀,那一刻,当年作业完成之后投入邮箱时的惴惴不安,对徐老师评点回函的翘首企盼又重新浮现眼前,激励我学艺不止,刀耕不辍。

  那些徐老师手写的教材和批改的作业已然发黄,当年那些幼稚的作品无论水平如何,都是自己学艺过程中的真实一幕。“青蝇之飞,不过数武,附之骥尾,可至千里”,在学艺的道路上,没有徐老师的骐骥驰骋,就不会有自己的盈尺之进。难忘往事,感念师恩。

杨中良
杨中良

  1972年生,山东蓬莱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元社社员,《中国书画》特约编审。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获奖,多家专业报刊以及电视有专题介绍。著有《中国篆刻创作解读?流派印卷》《艺概丛书?杨中良》《卧游溪山》《观心》等。发表文章共计50余万字。

[敦厚]
[敦厚]
 
[佛造像]
[佛造像]

  读流派印之所想

  杨中良/文

  刻印的日子久了,便觉得有话要说。这些话是我对流派印艺术欣赏与创作的一些思考。

  篆刻因为有了文人的参与才使之成为艺术,就如同绘画是在达?芬奇以后才得到尊重是一样的。纵观中外古今,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人是第一因素。因此我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更喜欢探听一些有关作者本人的消息。例如他的身世、性情、观点、逸事等。窃以为这对欣赏作品是极有帮助的。而且,这会使来自作品的感受更直接也更加立体化。尤其是对一些风格、流派的产生问题,会在探寻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答案。艺术流派的产生与发展,从深层次的角度讲,其问题的根源是来自社会。王冕用花乳石刻印要早于文彭200年,但因为其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其所处的社会艺术氛围,使得王冕远不及文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远大。文彭被推为流派印的鼻祖,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通读流派印的发展史你便会发现,流派印艺术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地区,前有南京、杭州,后有广州、北京、上海。艺术生活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艺术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微缩了的社会发展史。因此,我们在对艺术品关注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作者所处社会的关注。这对分析作品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关注社会主要是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是作者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崇尚秀丽,还是古拙,是喜欢小巧,还是博大,这对作者的艺术创作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当然,也有一些作者能逆潮流而上,敢于独造,终成大家亦不罕见。二是作者所处社会的物质条件。当时印材的选用,印谱的流传,汉印、碑刻等文物的出土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石章的应用,就不会有众多文人的参与。没有汉印、碑版、古镜、钟鼎的大量出土,赵之谦、黄士陵的借鉴与创造也就无从谈起。三是作者的师承关系。这对作者印风的形成,以及作品的审美取向和认知程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四是印学理论的发展。自从有了文人的参与便产生了印学理论。吾丘衍的《学古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研究印学的论著,它至今仍对篆刻创作具有指导意义。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艺术主张,且在印论中尽可体现。丁敬的“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齐白石的“纵横歪倒贵天真,削作平均稚子能”,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印学理论使篆刻艺术更加条理化,更加规范化,亦是对当时艺术创作态度的总结。读明人篆刻,而不读明人的印论无疑是隔靴搔痒,难解其理。印论的作用不言自明。除了以上社会的原因外,作者的性情也是问题的关键。不同时期的印人,其性格特征都不尽相同。王冕的狂放、蒋仁的孤傲、赵之谦的悲怆,以及吴昌硕的朴厚、赵叔孺的儒雅、赵古泥的刚烈,都能在其作品中得到体现。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实际是在品读作者人性在作品中的反映。你所读到的也应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才对,如果仅局限于一点一画的咀嚼,那不能不说是一种低层次的认识。

  篆刻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欣赏,而对于印人来讲,欣赏的目的也是为了创作。古今因广采博览而技艺大进的例子不胜枚举,欣赏对于创作的作用也由此可见。印人宜将欣赏与创作结合起来,要在欣赏的过程中悟得创作的妙理。既然是创作,就离不开技法的问题。要将各家不同风格的作品相互联系,相互比较。如丁敬的用刀与邓石如的用刀各有特点;吴让之的篆法与赵之谦的篆法也不尽相同。归根结底,因为作者个性的不同而造就了不同的技法,但作者的个性还要通过不同的技法来表现,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何国门
何国门

  斋号思泓居,1974年生于浙江新昌,徐正濂先生、鲍贤伦先生入室弟子,毕业于绍兴中专美术专业、杭州师范大学中国书画专业。书画印兼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篆刻、书法、国画分别获西泠印社、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展一等奖,获国家级美术大奖“齐白石奖”山水类唯一金奖,出版有《城市山林:何国门书画印集》等多部专著,国画《白岩前65号系列》《楷书印》等代表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翰墨因缘]
[翰墨因缘]
 
[贤伦抚古]
[贤伦抚古]

  昆刀截玉 快剑斩蛟

  ——入“徐家班”二十年记

  何国门/文

  30多年前,我在废纸堆找到一册《怎样刻印章》的小书。怀揣这册宝书,和拾来的一堆小石头,我磨磨刻刻,从小学、初中、中专直到电视台工作,为同学老师刻印无数,多方印章发表在《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等报刊上,入选了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展。但我刻印从没老师指导,仅从书本报刊里学,如汪洋一叶孤舟,并不知漂向何方。

  20年前,我在报纸上见到“徐正濂篆刻函授”小广告。我这条在黑暗大海里迷茫了10年的小舟,终于看见了灯塔明亮的光。

  徐老师首先布置的作业是临印。以前我从没临过一方古印,读到徐老师在我临古作业上的批改,方知以前对古人的领会实在太疏陋。

  第一年的作业,我是按每月一两次的要求交的。后来,减少到两月交一次了。再后来,交作业更少了。其实也并非全因忙和懒,而是在徐老师的多年指导下,渐渐明白优劣判断,印作自己也看不过去,就羞怕给老师看了。

  徐老师说要把这一年的学费退还给我。那年底,我收到了徐老师寄来的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方用上好狮钮白芙蓉石为我刻的朱文姓名印,附信说:“若真退还学费似不厚道,就此抵退学费罢。”我汗!是惊喜更是羞愧。

  近10年我没敢再交学费,每年中秋和过年,寄上点土产,还有我的作业。徐老师批改完了寄回我。如此这样,至今没间断。

  徐老师在我印作上批改的文字有长有短,俱切中要害,绝不含糊客套。有时我自以为得意处,而他认为不对,就毫不委婉地直接削你。年轻如我,印章里爱表现点小聪明,徐老师告诫——要大气!他说这也是别人对他的告诫,他也在努力。

  我曾经给自己刻一扁章,乃一排楷书“何国门学号一百五十”,盖在作业纸上作记。没想到徐老师批改时也给这方印打了一个小圆圈(表示此印好)。我寻思何不以楷书入印作突围呢!

  刻篆书印已多年,与“徐家军”一起,入选过不少全国展览,一时有“韩流滚滚、徐浪滔滔”之说。我自视己作已不恶,但绝不够胜出。抬头仰视,古今大师高高林立,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倘痴心妄想要出人头地,太难太难。

  我读懂徐老师的艺术追求,就是“创新”。当年徐老师在报纸上与保守派大辩“造字论”,不服气的人依旧不服。就字法看,徐老师入印文字和篆书作品,竟糅合浑搭了金文、甲骨、缪篆、小篆等多种字体,天衣无缝,创造程度之大,前无古人。

  我也要突破。对徐老师讲,我要专攻楷书印。虽然徐老师一直认为楷书印严格说不属于篆刻,但他对我的决定表示“很赞同”。

  曾有几位印界的高人看到我的楷书印,开导说:“前人为什么没有在楷书印这领地有大建树,就因为楷书入印有很多先天不足!”或干脆痛快告诫“此路不通”!我领谢好意,认定篆书印之外的这片土地,也许不甚肥沃,但地广人稀,是我的乐土。

  徐老师说,刻好楷书印关键看对书法的理解和功底。我在书法上进步一点,刻印也突破一点。徐老师又说,书法线条宜短。我查看了历代大书法家书风,从早年到晩年炉火纯青的修炼过程,线条还真是由长到短的过程。老师一句话,让我少走多少年弯路。

  放弃篆书印是知难而退,选择楷书印,是知其更难而上。磨平无数石头之后,楷书似乎被我感化,刻得渐渐得心应手起来。倘此时有人叫我刻篆书印,反觉得头大了。

  早在十多年前,徐老师在给我的一封回信中评价我的楷书印乃“中国第一”!激动过后,我没有向别人提起徐老师的这一评价以炫耀。我想,刻楷书印的人本来不多,此中第一,不算得太大光荣。我要在不分字体的大篆刻领域中胜出,才光荣。

  2003年第二届流行印风展公开征评。我刻了七八枚都只有一公分见方的楷书小印参评。突然第一次接到徐老师的电话,他在北京刚评完此展:“你入展啦!”我连忙道谢,徐老师接着说:“也不是我提名的,是王镛先生拿着你的印跟我说——你看这人的楷书印刻得挺好!”

  2008年我又凭着两方现场刻的楷书印一路考进了西泠印社。在不久后召开的西泠社员大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徐老师,我把印蜕呈给他看,“这两方印并不好啊!”没想到徐老师给当时颇有点得意发热的我当头一盆冷水。

  徐老师善文章,书画界少有文字这般好的,有鲁迅先生的风骨,见不得恶,也善于自嘲,也大有民国文人的诙谐和温情。徐老师几年前在《上海书法通讯》上连载了《钱君匋先生往来鸿雁录》系列文章,一封封不同人物看似寻常的短札,徐老师竟能解读出丰富的信息,笔下纵横开阖,道尽古今玄机。我想,若请徐老师去某报上开一档时事评论专栏或者电台电视台指点人生迷津的谈话栏目,那一定是极好的。

  记得很多年前,徐老师在给我的回信中说,浙江人善经济,我应该也在经济上努力。当时我从电视台下海成立设计工作室。刚开始,效益勉强,但只要袋里有米,炉边有柴,我的心思就在艺术,颇有些不理解徐老师的话,心想徐老师怎么与我谈这“俗事”。多年后我有些钱了,我才明白钱的重要,钱其实不俗。

  在2004年,妻斯鸿怀上了儿子,这对丁克主义的我俩来说是个意外,当时我们仍未完全接受命运的重新调整,内心忐忑不安。徐老师知道后,寄“夫妻要有孩子好”的剪报给我,并在信里郑重地告诉我 ——孩子是人生最大的作品!现在儿子已长成小少年了,我和斯鸿每说起儿子,心里甜丝丝的。

  20年后的今天,徐老师已年过花甲,德高望重,艺术和社会地位人所共仰,其文章和艺术仍是“隐然有不平之气”,简净平和中透着冷峭倔傲。徐老师还研究名表,关心经济、纵论时事,一些极其时髦的网络新词,在徐老师的文字中运用巧妙又古意盎然。徐老师爱玩微信,宣传自己的很少,多是发些忧国忧民的帖子。徐老师见学生们微信中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总是第一个跟帖指正。

  当下与徐老师年龄相仿也曾风骚一时的印人们,于今或已封刀或极少刻或水准不保,大不如昔,徐老师依旧保持高产且锐意向前,新意迭出,真力弥漫,真大气也!“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断蛟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白石老人此诗乃其治印心诀,见徐老师多次刻其中句子,徐老师与白石老人必是心有灵犀。把这几句用在形容徐老师的为人处世和他教育学生的方法上,也颇贴切。我不过是一顽石罢了,经徐老师20年削凿,稍有些模样而已。但泱泱“徐家军”,俊俏如玉的人物已然成林。

  徐老师说他的老师钱君匋先生是一名师更是一位“明师”,开明之师。“名师未必是明师,名而不明不如明而未名。”(徐老师语)我真是幸运,20年间有幸跟随既是大名师又是大明师的徐老师。

  乙未榴花开候何国门记于思泓居

高向仑
高向仑

  1976年生于江苏海门,号无闲精舍主人,书法篆刻师从徐正濂先生。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通印社理事等。书法篆刻入选西泠印社第五、第六届全国篆刻艺术评展,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上海市书法篆刻展、上海市青年书法篆刻展、上海市群文书法篆刻展、上海市第三、第四届市民艺术展、全国文汇宣城杯书法展、江苏省第二、第三、第四届青年篆刻展、江苏省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展、2004七十年代书家作品图鉴、首届上海市大学生书法篆刻展二等奖,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等。

[匆匆岁月易消磨]
[匆匆岁月易消磨]
 
[建德]
[建德]

  小议工写印风及创作要略

  高向仑/文

  篆刻经历了秦汉、明清两大高峰发展期至今,是一种在方寸之地的艺术表现形式,谓之融大千气象于千变万化之中并不为过。古代印章主要基于实用需要,包括秦汉印在内基本都由工匠刻制,到了元代才逐渐出现文人篆刻或者说艺术篆刻。清代以前的篆刻在观念上主要还是“印宗秦汉”,以模仿秦汉印之面目为主,旨在追求“印中求印”;自清中期印坛开始提出“印外求印,印从书出”的篆刻理念,已不仅仅满足于纯粹的秦汉印式,而是各家百花齐放并大量实践创作,从而形成了篆刻史又一高峰的流派印支。如果说古代篆刻主体风貌追求“工稳”印风,及至近现代则工稳写意兼具。篆刻创作主要是将胸中之意化为刀意和笔意,寻获最适合自己的技法和风貌。写意是在自由中建立规矩,不断积淀的过程;工稳则是在规矩中寻找自由,打破陈规戒律。

  笔者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习篆刻,由南通丘石、李夏荣老师启蒙指授,后负笈海上,追随徐正濂先生研习篆刻创作,以古玺创作为基线,印风不刻意求新,但求疏朗雅致,以小写意篆刻创作为主,在创作过程中略有感悟便求教方家同道。篆刻创作一般源于印稿设计(也有部分印人例外),印稿需反复斟酌,精心安排。早期笔者对篆刻创作常抱以“无意于佳乃佳”的想法,但由于艺术创作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虽偶有所得,但整体创作成功率偏低,极大地耗费了精力和印材;后通过不断摸索逐渐意识到印稿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下刀便立觉果敢而明确,不再犹豫反复,印面效果基本反映印稿设计,篆刻创作成功率相对提高。就章法而言,写意篆刻需有激情更需理性,除考虑字法、刀法,整体与局部的变化呼应关系也很关键,忌流于平实呆板。创作中考虑视觉冲击,力求突破形式,体现风格风貌,无可非厚,但需基于传统依据,亦即来源。就篆法言,独字难成势,总体求势态,字与字间需相互生发,制造险势,归于平衡,方得气象动态之姿。可考虑线条不同的取势变化,如轻重、方圆、斜正、错落、疏密以及边栏和章法等,或取其一,或多样结合,不一而足,因时所需为要。篆刻的其他方面诸如印稿上石、印花钤制、边款制拓、印泥印石、印屏制作等与创作相关的过程也不可或缺,自有诀窍,需慢慢实践体会,本文不一一赘述。

  徐师正濂夫子常谓“似曾相识、无可名状”便形象概括了篆刻艺术发展的根本之道,值得每一位印人思考,艺术传承创新的基石不可或缺。技是手段,道是目的,找到一种自己得心应手的篆刻语言和表现规律,在刀印相融中实现自我精神表达,是为篆刻之道。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简宁
53K
>>相关新闻
• 弘扬书法魅力 阐释书法精神:詹冰莹作品管窥
• “徽风国韵—张良勋书法展”在保利博物馆开幕
• 低吟浅唱见襟怀-著名诗词家王焕墉先生其人其事
• 知名艺术家泰祥洲书法展亮相北京:观象雅集
• 泰祥洲:山水画指向未来 书法直面当下
• “沈门七子书法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 “江左风华”江苏省书法名家精品展隆重开幕
• 沈门七子书法展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
• 张福义、康国林书法临帖展将在天津图书大厦开展
• 全国少儿书法硬笔书法大赛天津赛区作品展明天开展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