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展览现场
天津美术网讯 12月16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老教授唐金海自创诗联书法个展在上海市政协展厅内举行。复旦大学校长助理苟燕楠,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陈引驰,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常务副主任张培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等人出席开幕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以书法的笔墨对前人的诗文原文进行抄写,本次展出的书法作品内容均由唐金海原创,集纳了作者数十年来的人生感悟,悟文悟史悟世的所思所想。唐金海书法展所呈现的不仅仅是风神独具的笔墨艺术,更是一位文人在数十年的思磨和积淀下,浑然天成的文化底蕴与人格气骨,是新时代发展与精神的一笔注解。
书法“两翼”:笔墨与汉字
记者见到唐金海时,他刚刚结束布展工作,这位76岁高龄的老人正坐在椅子上休息。就在一个月前,唐金海还因过度劳累导致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直到展览开幕的前两天才开始正常进食。“之前吃的都是半流质,现在可以稍微吃一点米饭和面条了。”唐金海的家人告诉记者。然而一提起书法,本已疲惫的他顿时又精神矍铄起来,向记者介绍展览。从“墨香学海鱼戏水,初悟禅机鸟飞林”“春雨善育众学子,夏阳乐观万果林”到“百花美大地,年年谢复开”,从行书、隶书、楷书到石鼓文、经文等等书法形式,在苍劲有力的笔墨下是唐金海数十年来的人生思悟和打磨。
唐金海告诉记者,书法不仅仅是运用笔法、结字、章法等进行创作的艺术,更是一门由汉字巧妙地组合成文句和文意的艺术。笔墨是书法的血肉和脏腑,汉字内容则是书法的骨骼和灵魂,共同组成了书法的“两翼”与本源传统。不论是创作还是评价,只谈笔墨创作而脱离了文本内容,都是偏颇的。回溯中国书法的漫漫长河,只有将巧夺天工的笔墨功夫、浑然天成的文章内容、和对所处时代入木三分的所思所想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苏东坡所言“入我神”的书法境界,在历史的记事本上留下璀璨的一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书法就要反映时代精神。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书写内容与诗文来展现新时代、新气象、新场景和新感受。要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关照、以现代人的感情去思考,这些都需要新颖独创的诗文来体现。”唐金海解释道。
正是带着这份对书法的坚守,唐金海在打磨笔墨风骨的同时,依然坚持原创文本,将自己对人生、时代和国家的思考与感悟注入笔尖,融入作品中。在一年多的筹备后,呈现上这场别开生面的书法作品展。
书法是无用之大用
1960年,唐金海考入复旦大学,五年学成毕业后继续留在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直到71岁送走最后一批博士,唐金海才从复旦大学正式退休。期间,他曾于1977年代表学校赴日本“神户外大”讲学,并先后在神户和大阪举办了个人的石鼓文书法展。在神户的展览上,一位在日工作的华人建筑总工程师在参观完石鼓文书法展后,深受石鼓文文字结构的启发,对房屋建筑结构产生了新的理解,并赞助唐金海在大阪举办了石鼓文书法的第二次展览。
此外,更有观众在书法的艺术里重拾继续生活的信心。唐金海告诉记者,曾有一位在法国领事馆工作的日本女士因丈夫不幸去世而悲痛万分,整日埋首桌前,给已经去世的丈夫写下书信,难以释怀,甚至萌生了轻生的念想。后来正是在石鼓文书法展上,这位女士看到了唐金海写下的“不作宫中禽,宁为深渊鱼”作品,忽然顿悟。在与作者的几番交流下,她逐渐拾起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并自发在展览期间向观众介绍起书法展出的书法作品来。
而书法家泽野黄鹤则遭遇了另一番悲惨的经历。神户大地震时,他的家与所有书法作品统统被毁于一旦。此后,泽野黄鹤不再招收学生。直到在师弟太田圭一的陪伴下参观完石鼓文书法展后,泽野黄鹤才开始重新振作,不仅招收了新的弟子,还来上海参加过四次书法交流活动。
再回忆当年展览与讲学经历,唐金海表示,中国书法正是他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它记载着民族两千年来的文化与血脉,不张扬,不虚假,不狂妄,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对社会和人类历史做出丰富贡献。
而做人也应当如此。
做学问,是一个“磨豆浆”的过程
在长达57年的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过程里,唐金海始终不能忘怀与老系主任朱东润的一次畅谈。面对学术困惑,朱东润告诉唐金海写文章要像磨豆浆。先要准备上乘的黄豆,饱读书籍著作,然后再把要写作的内容放在脑子里反复“磨豆浆”,反复思考。不能一有想法就立刻动笔,那样出来的只是“夹生饭”。应当多思磨,多咀嚼,产出来的才会是新鲜好喝的豆浆。
这一比喻深深地印刻在唐金海的心上。在此后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他都坚持以一个“磨豆浆”的心态,在充分阅读了大量书籍资料,悉心钻研书法史的基础上,仔细地打磨脑海中的想法,对需要立论与撰写的内容反复思磨,缓一缓再落笔。
而书法创作也是如此。唐金海说,书法并非是简单的一笔一划照葫芦画瓢。在书法创作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学习。光是对石鼓文字形的辨认和研究,就耗费了唐金海整整十年的时间。“写书法就要一口气贯通到底,看一笔写一笔,气断了就写不好了。”唐金海向记者解释道。除了打磨笔墨功夫之外,书法创作还需要以大量的人生阅历做积淀。常常做到“胸中有书数千卷”才能在下笔时打磨出好的作品来。
如今再回首习练书法对人生产生的影响,唐金海直言,是书法创作的过程收敛和陶冶了他原本阳刚的脾性。在作品里,不仅珍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更记录了一个文人学者对时代的思考,对国家的担当,和胸中不灭的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