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这是一篇何香凝撰写的《汉代书法》手稿译文。何香凝(1878.06.27-1972.09.01)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主席,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届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汉代的典型书法是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草书的影响下产生的。汉隶取横势,字扁形,论结构,上下紧密,左右舒展,有的汉隶右面比左面更舒展,笔画形态较篆书多变化,能看出笔锋的顺逆,一笔之中有粗有细,其明显的特点是横画中每取一较长笔用逆锋,开头作成蚕头状,用顿挫结合,借用章草笔法挑出作成燕尾状。隶书无论平平展开的还是翩翩飞动的,由于字形较扁,总较篆书看上去安稳。隶书笔画的两端以及转角处的笔势,方圆皆有,但主要倾向是方。
隶书楷书的先导,相传,东汉王次仲创造楷书,这是不科学的说法。任何一种字体,都需要集体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也许,王次仲做过楷书的整理工作,当时较有影响,可惜,他没有作品传世。再则,唐代以前所说的楷书,有时不能直接认作后来所指的狭义的楷书,如秦时曾视为“正字”。因此,汉时所说的楷书,有人认为就是书写工整的“隶书”,有人称之为“隶楷”。事实上,在书法向成熟的楷书发展的过程中所说的“楷书”或“隶书”,今天还得根据它们的具体字样来称呼。
从现有的资料看,汉代的简牍、帛书、漆器、铜镜、印章、砖瓦、石碑、摩崖上的书法风貌,因时、因地、因人、因材各各不同。在西汉时期隶书还没有明确的型制。到目前为止,西汉书法的面目,主要还得在出土的竹木简牍和帛书上看。长沙马王堆二号墓的简牍中,有一片可能是汉高后吕雉二年的作品。马王堆三号墓中,有一片可能是汉文帝前元十二年的作品。我们可以从西汉的简牍和帛书等作品中认识到,西汉时属于演进过程中的隶书,不但运用藏锋、中锋笔法,露锋和侧锋也被采取西汉后期简牍中的大字,有明显的蚕头燕尾特征,顿挫十分清楚。小字起笔画的起笔处,逆锋不一定强调,有时是露锋。结构方面,以秦篆的取纵势,转变为取横势。章法虽有简幅的限制,但能不受束缚。单行简书,常把字写在偏左处,让波发的长画有奔放的余地。数行的简书,一般只注意行距,而不特别设计严格的左右相应的字距,但通篇布局是生动活泼而又稳妥的。其中,偶有一些近平横直成行的作品,应是隶书碑刻布局构造的先行。
西汉隶书的运笔、结构和布局,不仅是东汉隶书成型的基础,还是后代正楷行书的借鉴方面。西汉的隶书,还有少数石刻作品流传。景帝中元元年的《鲁灵光殿址刻石》说是八分,看似篆书,进入东汉,隶书逐步成熟。十四世纪以后的汉隶碑刻,精妙异常。东汉前期的隶书,承继西汉末期的书风,笔画无波势的和有波势的作品并存。后来,由于树碑的风气大盛,隶书跨入了型制成熟,流派纷呈的阶段。从运笔分:有取圆笔曲势的作品,《石门颂》可以为代表。其运笔如秦篆,但奔放不拘,没有一笔作死硬的直笔。结构形宽而彙(同“汇”)繁,映照抱合,劲挺有姿,偶有竖笔特长,变化了横直成行的原来布局。《杨淮表纪》与之同类,但字体不同大小,外形随意,横斜不羁,虽有直行也自作借让,放浪形体,看去较《石门颂》开张,实在严密不够。运笔取圆笔直势的作品《衡方碑》结构较为谨慎,笔画间的空距有意求匀。运笔取方笔曲势的作品,《乙瑛碑》可以为代表,其笔画较方,但笔势灵动,使转变化丰富结构活跃而平正,能不受界格束缚,但横直成行。《郑图碑》与之相近,然笔画较圆,生动不及。运笔取直势的作品,《张迁碑》可以为代表,其笔画坚实,笔画间距紧凑而不局促,结构方正,四周平满,规矩朴茂,已带魏代楷书的意味。这些碑刻隶书,常常能够在以前的书法作品中找到接近的所在,说明它们渊源有自。也可以在后来的作品看到类似的表现,体现它们是后代书法的先导。这里必须提出,由于文字书刻长期与广泛的应用,人们对它进行审美的自觉悟越来越清楚地表现出来。
在正史上,东汉嘉平四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为书法。书法永远随着人的趣向的存在而存在,虽然有的属于仿古,有的则是创新。
民国二十九年 何香凝
(本文由江志君对照原件译文, 由书法家田振国老师校对。)
(译者简介 : 江志君, 教授级正高级经济师, 兼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