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1989年,我们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通过书法本科教学的四年制课程实践,形成了第一套符合现代教育学原理的、强调教学观和教学法的《大学书法专业教学法》体系,受到了当时国家教委的高度关注并褒奖。其后又编辑出版了15册一整套“大学书法专业教材”和涵盖传统书画印艺术的共分3册的《大学书法(中国画、篆刻)课程训练系统》。其时一直有一个心愿,高等书法教育已有如此的阶段性成果群;中小学的初中等书法教育,为什么也不去努力尝试一下?如果有幸成功,从初、中、高即中小学、大学本科、硕博士“一条龙”,都有相应的配套的、有科研含量的教科书,岂非人生一大快事?更何况又还可以被视为书法教学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一套有份量的成果?
时逢6年前,教育部开始大力倡导“中小学书法进课堂”以保存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不致断裂,我们也开始了《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公益项目》的实施。在六年间,迫切地感受到在大量的小学和社会上初级中级书法教学活动中,其实完全没有一定之规。基本上是过去古时候封建社会的私塾习字和近代文化扫盲水平的以“学文化”为目标的汉字识读写的旧做法。这样的起步于过去农耕时代“练手艺”式的私塾样式的着力点,完全不符合今天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尤其是键盘鼠标时代社会物质文明技术突飞猛进的现实情况。事实上,今天如果是写字式的“练手艺”,其实已经完全没有社会实用的实际的急切需要。在一个从电脑键盘到手机移动终端再到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系统再到可以自主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的科技大动荡的时代,再去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几十年如一日地去“练字”“练手艺”,其意义究竟为何?恐怕更无法为数以千万计的广大书法爱好者和在校中小学生所认可。唯一的理由,应该是出于弘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美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鲜明而强有力的、横贯几千年民族审美精神和保持文化遗因不被流失而能继续正道前行的立场和意愿。
中国在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已经跃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巨大影响。在保存、学习、发扬光大中国汉字书法文化方面,当然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过去因为贫穷愚昧落后而“崇洋媚外”、尤其是在文化上自卑自馁自虐的社会风气,在今天已经改变成为一种中西文明平等相待的、不卑不亢自信自强的“大国风范”。我们要想学书法,就像我们要学中文、读《诗经》《史记》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一样,它不仅仅是为了实用的文化技能,更是为了一种审美精神和文化血脉的延伸。过去古代封建社会和农耕时代必须学习它以延续中华文化的民族遗传秘码;近代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和晚起的城市文明前工业文明,钢笔引进导致的书写方式改变,也需要学习书法以存民族文化的血脉不致中断;当代短短三十年信息革命、互联网时代和键盘拼写取代笔画书写以及今后的语音识别、形态识别系统,乃至人工智能的来临,更需要通过汉字书写并上升成为艺术精神传递学习以保存华夏文化的不遭中断——今天当然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打键盘用拼音(事实上全民早已如此),但必须通过书法审美学习,让每个人都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文明内核在哪里?我们祖先塑造的文化类型特征如何通过子子孙孙绵延不绝?在此中,文化技能娴熟掌握不遭丢失的应用层面的实用目标,远远不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精神维系生生不灭、基因承传千秋万代的历史责任来得重要。
——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明。
文明的血脉延续,文化基因的传承,都有赖于汉字的识、读、写。在互联网键盘时代的现代及人工智能的将来,在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方面,汉字或许已经可以不写、语音识别系统可以自动转换生成汉字,技术意义上的汉字书写练习在不远的将来也许已经不再是必须(当然也许仍有阶段性需要),就像民国时的钢笔字也使得几千年的毛笔书法不再是必须一样。到那个时候,我们如何坚守自己的文明系统不被异化不遭溃灭?与技术上的写字相对应的“审美意义上的书写”,即不求实用功利的“书法”艺术,必将成为我们坚决维护华夏文明延续不灭的唯一选择。
即使是最初级的书法学习,如果不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上思考问题,那它必然陷入矛盾纠缪中无法自圆其说。但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思考中,我们逐渐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