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这本《元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字帖(见附图),我已买了多年。要不是这次隔离选带几本字帖,我还真不会从书架上发现它。198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字帖,这是其中一本,定价只有四角二分钱,好在这一本印刷得十分清晰。
元代书法家中,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可能他们的这个齐名,后人会觉得稍微不匹配,应该赵孟頫名气更大一些。但是赵孟頫也高度赞扬鲜于枢的书艺,说鲜于枢的字“笔笔皆有古法,足为至宝”,而且他们还是朋友。赵孟頫曾说“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鲜于枢还赠送过赵孟頫古琴。而两者相比,我却更喜欢鲜于枢的书法,这本字帖就给我美的享受:鲜于枢尽情抒发,笔笔到位,一点一画,交代得清清楚楚,不含糊,不做作,劲拔有力,却也不张扬。尽管鲜于枢只活到46岁(有的资料说他活到57岁),可是他的书法成就一样让后人膜拜。赵孟頫活到68岁,若鲜于枢活到68岁,书法成就会不会更高呢?历史不能假设,艺术也不能假设,一切过往都不能假设。陈师曾47岁去世,徐悲鸿58岁去世,有些人认为长寿能熬出艺术,可艺术从来不只是熬出来的。
这本字帖写的是苏轼的《海棠》诗。说起苏轼的海棠诗,很多人首先想到“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因为这首诗短,容易背诵。当然多情的还会想起“一树梨花压海棠”,而这句又并非出自苏轼的手笔。鲜于枢书写的这首诗有点长,题目也长。鲜于枢并未写上题目,题目是《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我倒觉得这不像题目,更像题记。全诗如下: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
我认真读来,其中“桃李漫山总粗俗”一句中的“粗”字,鲜于枢写了粗的异体字“麤”,字体有些草,不好认,其实像犇、骉、羴、猋等字,如今都不常用。我又在字帖上每一句的末字之处添加了标点,如此读起来容易多了。这首诗共28句,196个字。苏轼毫不吝啬地赞美海棠天姿,称其为佳人,有朱唇、水袖、肌肤、清泪,光彩夺目,为之倾倒,可是末尾却最让人伤心,苏轼以海棠自比感怀身世,令人欲哭无泪。
当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在监狱里呆了四个月后谪居黄州,看到盛开的海棠,心中为之一亮,就像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听到京城的雅乐琵琶声感慨万千,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经历四个月的牢狱之灾,终于捡回一条命,再贬官黄州,有幸欣赏海棠,那是一种悲痛又欢欣的感悟。比起那首短诗《海棠》,我更喜欢这首长诗,鲜于枢肯定也喜欢这首。他也曾经多次遭遇去官或贬谪,与苏轼有过类似经历和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鲜于枢自然是要书写这首诗的。
说到海棠,我几乎日日相伴,家里养了一盆又一盆,名叫玻璃海棠,是草本海棠,感觉它天天开花,花瓣艳丽娇贵,不可碰触。当然,苏轼诗里所言“海棠”肯定不是我家养的这种海棠,他说的应该是木本海棠或叫甘棠。有人研究,宋代偏爱海棠,称之为“花中贵妃”,徽宗时还专门建有园林,独种海棠。如今,提到海棠花,人们会怀念敬爱的周总理。据说周总理生前最喜欢海棠花。“西花厅”是周总理生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满院种着海棠。报道说,春天花开时节,“西花厅”芳香满院。又有张爱玲“三恨”之说提到海棠,她说:“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她所说的“海棠无香”又是怎么回事呢?大概是指我家种的那种海棠,可是我家的玻璃海棠也有味,不太好闻。作家梁铁荣曾经否认过张爱玲的说法,说:“张爱玲此话差矣!海棠是有香的!其香淡雅清幽,沁心入脑,闻之难忘。”可是除了梁铁荣,我竟没见到还有谁批评过张爱玲这话,若海棠有香,那一定是张爱玲的嗅觉出了问题。
本来要说字帖,却越扯越远,说得不着边际了。鲜于枢的落款“右玉局翁海棠诗长句渔阳困学民书”,其中“玉局翁”是指苏轼,他曾作诗自称“玉局翁”。我查了一下,苏轼曾任玉局观提举,据相关资料,宋代在成都置玉局观,设玉局观提举。此官属祠禄官,只食官禄,属礼部中的祠部,无事可干,每年九月九日在此设药市,“无事可干”这真是难为了苏轼。“困学民”是鲜于枢的号,这号起得大概也有不少故事吧!(拙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