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作者:陈显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品名称:桥梁四方高壶
陶刻内容:钟繇·宣示表
陶刻作者:陈显伦
制壶作者:郭剑林
近些年来,众多书法名家从宣纸走向紫砂,书法在紫砂陶刻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大大提升了紫砂的人文意蕴。目前出现的书法紫砂,有书法名家亲自陶刻,也有陶刻工艺师进行陶刻,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书法陶刻艺术既不同于书法艺术,又不同于篆刻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技法体系。书法陶刻艺术追求对书法笔墨意蕴进行高度还原,追求人文精神的表达,但又是在紫砂壶泥坯这种独特的载体上展开创作。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陶刻者首先要通过大量的练习熟悉创作材料的特性,同时必须全面深入理解书法艺术的特质和掌握丰富多变的刀法,才能在紫砂上进行恰当的转译和再创作。
历史追溯:文人介入紫砂
紫砂上的陶刻最早为记录制作陶器的编号、时间地点、匠人名号等信息,是一种无意识状态。比如,明代万历年间,紫砂艺术家时大彬制作的紫砂,陶刻多镌于壶底,且多为名款。后来,文人逐渐介入紫砂制作中,文人和匠人开始联袂合作。有经济实力的文人,如赵宦先、董其昌等,他们直接住在宜兴寻找合意的紫砂匠人,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制作紫砂壶。还有文人如晚清的吴大澂,喜欢把紫砂艺人请到家中,名曰“客师” 。紫砂名工的绝技,加上文人设计壶样,撰写紫砂壶铭,使得紫砂壶逐渐摆脱了工艺粗糙、样式僵板,逐渐融入文人性情与风骨,成为可以把玩的文玩雅器。
紫砂陶刻自明清开始盛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一方面,儒、释、道文化逐渐融入了当时文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由于王朝统治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压制,文人无法彰显自身的价值追求,只能集体失语。而紫砂壶既可以题写诗文,又可以篆刻花鸟,成为文人自我表达的极佳载体。
开始把紫砂陶刻真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追求的人是陈鸿寿(字曼生) 。陈曼生喜欢结交文人墨客,品茗喝茶、探讨书画。在担任溧阳县令的6年里,在他的主持下,众多文人与工匠共同完成创制“曼生十八式” ,被后世称之为“曼生壶” 。
流传后世的“曼生壶”几乎均为光货。紫砂壶坯制作成型后,在壶上雕刻诗文绘画进行装饰。有的是陈曼生创作铭文并亲自刀刻,有的是好友创作铭文,陈曼生刀刻。方法都是用刀直接在坯体上刻画,无底稿方式自由运刀。从陶刻的内容来看,“曼生十八式“多为儒、释、道三家学说以及日常感悟,在日常品茗中参悟生命哲学,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从容平和、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从陶刻的书法字形来看,以行书为主,字体圆润而不呆板、整齐而不拘谨,飘逸流畅、潇洒自然。在布局上讲究计白当黑、疏密有致,与紫砂造型相配合。总之,书法陶刻为光素的壶体扩展了艺术鉴赏空间。
“壶随字贵,字依壶传” 。在陈曼生的倡导下,后世一大批书画家,如郑板桥、吴昌硕等直接参与到紫砂陶器的创作之中,或定制斋号室名,或与紫砂匠人共同创作,大大提升了书法紫砂陶刻的艺术价值。
审美价值:追求笔墨意蕴
书法紫砂陶刻艺术是在紫砂上表达书法艺术,它运用篆刻的工具——刻刀,在紫砂这种独特的媒介和材质上,将书法水墨书写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否忠实于书法原作,是否符合书法表达的优劣是评判的首要标准。书法紫砂陶刻艺术表现,可以从对于书法艺术自身所具备的水墨、线条、章法三个主要角度进行观察和评判。
书法中水墨表现,受到用笔、水墨、纸张等多种因素关系的影响。水墨有干、湿、浓、淡、焦的分别,书写时追求枯润相杂、浓淡相兼。书法陶刻艺术要在紫砂上表现书法水墨的丰富变化,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复刻,这就需要艺术化的处理:一方面要“取其形” ,在理解水墨丰富变化的基础上,用刻刀尽可能精细地表达;另一方面要“取其神” ,抓住水墨点画的主要特征表现其意态,例如枯笔就要把“枯”表达出来。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要有力度,表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如雄强、厚重、拙朴、爽利、劲健、苍茫等,核心就是追求一种力量感。这又不同于物理中的“力” ,是一种抽象的体验和感觉,只能被有这种审美能力的人领悟。书法陶刻艺术要表现这种力度,首先要理解书法如何用软笔写出金石般的线条,其次要按照书法的笔迹转折去刻,才能把书法线条的力度感表现出来。
章法是书法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综合性的视觉效果。章法初级是指内容与留白、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更高级的是指整篇的韵律与生气,和整体上的节奏变化、气息律动,即给人的整体感受。书法陶刻大多在紫砂壶的块面上进行创作。一般而言,进行书法紫砂陶刻的紫砂造型大都为光货,简洁、新颖、洗练、大方,壶面留白较多,以利于刻字。书法陶刻和紫砂造型结合,一方面要考虑文字意境和紫砂造型的呼应,同时也要考虑刻字空间的合理分布,遵循书法的章法布局。
创作技法:钢刀琢磨紫砂
紫砂陶刻创作的载体——紫砂泥料,有极高的可塑性,适合进行自由的创作和表达,可以承载诗、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尽管紫砂的泥坯里含有颗粒,但这并不影响刀片的自由行走。书法作为一种线条的艺术,不需要考虑色彩、明暗、景深等,更容易在紫砂上被表现,因而书法在紫砂上的应用更加广泛。
和书法、篆刻不同,紫砂陶刻是在紫砂这一载体上进行,所以首先要研究紫砂泥料本身的特性。制作紫砂壶的泥料处理工艺流程包括挖矿、粉碎、风化、筛分、陈腐、打泥。制作紫砂的成型方法主要是手工成型,即打身筒法,壶身外表经过不断拍打,从而将坯体表面凸起的颗粒挤压,将坯体通身修正光滑,在坯体外表形成一层细致的表皮层。其中宜兴紫砂泥的可塑性较好,泥坯成型后强度也高。
在制作方法上,书法陶刻一般为“生刻法” ,即在未烧制的紫砂壶坯上直接用刻刀制作,然后烧制成型;也有“熟刻法” ,即在烧制后的紫砂壶坯上进行陶刻。生刻法的紫砂壶坯体较软,相对较易刻字。烧制后的紫砂壶坯体较硬,硬度约为寿山石和青田石的两倍,因此用刀的力度和速度与刻石头完全不同。紫砂壶壁厚度一般为2毫米至3毫米,陶刻者要十分注意用刀的力度,用力不能太大、太急,稍不注意就容易把壶刻穿刻透。无论生刻还是熟刻,陶刻者都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甚至需要刻1000把壶以上,才能掌握紫砂泥料的特性,总结出适宜陶刻的刀法力度与速度,在反复操练中形成稳固的肌肉记忆,最终能够自由地运用刀法在紫砂泥上游走,刀游字现。
书法陶刻艺术,追求对书法笔墨和意蕴的高度还原,但刻刀又难以百分之百复刻书法笔墨线条的丰富细节。书法原帖经过陶刻者的镌刻,刻字与原书法之间会略有出入,陶刻者需理解书法艺术的特性,同时熟练运用刀法,掌握适合施于紫砂壶上的单刀、复刀的运用。刀法存乎一心,是手腕下的微妙动作,刀的速度、力度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需要陶刻者在运刀过程中随机应变地运用。
书法陶刻艺术,不同于书法艺术、也不同于篆刻艺术,它是一种汲取了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二者优长的独立艺术门类。书法陶刻艺术不是对于书法原帖的复刻,而是在理解书法的基础上,在紫砂上进行的转译和再创作。可以说,书法紫砂陶刻是书者和陶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
作品名称:桥梁四方壶
陶刻内容:米芾·临沂使君帖
陶刻作者:陈显伦
制壶作者:郭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