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鄞响客户端 记者 吴海霞 摄影 林银海 通讯员 杜元波 陈磊
“真正具有时代风貌,能代表一代书风者,则必须是在形式上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又能经受社会检验、历史鉴定的。”——沙孟海
28日上午,“碧血丹心: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之“沙孟海书法篆刻艺术大展暨学术文献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沙孟海,宁波鄞州塘溪人,早年潜心治学,转益多师,在史学、语言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继而又致力于书学、印学的研究与实践,成为20世纪书坛泰斗,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曾历任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西泠印社社长、浙江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图为展览会现场。
这场集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于一炉的盛大展览,全面地呈现了这样一代巨匠: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作为书法家和篆刻家是新时代民族艺术的一座高峰;作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重要开启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书法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作为一社之长,为西泠印社的发展确立了核心目标;作为浙江文博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负责全省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为多件重量级文物入藏浙博积极奔走;作为引领浙江书法近40年的关键性人物,他还培养了一批当今中国书坛的中坚力量,对当代书坛和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视觉盛宴里的“碧血丹心”
中国美术馆一楼,开幕式现场,大幅展板后面的大门开启。沙老半身雕像,后面是他那句为家乡人民熟悉的经典手书:“我爱祖国各地各乡,更多爱所生长的故乡。”显示出独特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图为展览会现场。
一整面气势宏大的红底的作品墙,正中是沙老的恢宏巨制《龙》。弧形的两翼,草书的《曹操诗卷》和《辛弃疾词卷》,各自占满半边墙,浩大的体量,普通镜头难以完整体现全貌。
展览共分“翰墨千秋”、“金石永寿”、“积健为雄”、“百年树人”四个部分,共展出来自浙江省博物馆、沙孟海书学院、西泠印社、中国美术学院、天一阁博物院等单位收藏的沙孟海书法篆刻作品手稿和文献300余件,全面展示沙孟海先生在学术研究、考古文博、书法篆刻创作以及高等书法教育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规模宏大。
图为展览会现场。
从《龙》字墙绕过去,一直往里走,一个古雅而时尚的篆刻作品展厅出现眼前,正中的一面墙上,摘自沙老《沙邨印话》书法之中,一个硕大醒目的方印,为“凿山骨”三字。另几面墙上是放大了篆刻作品,朱白相间的印文,黑底白字的边款,衬着白底与红墙,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美。展厅里布满了具有现代审美的玻璃立柜,里面亦是一件件篆刻珍品。
从篆刻厅往书法厅走,就绕到了写有“龙”字的作品墙的背面。这个展区同样需要以崇敬的心,缓慢而行,边走边看,边走边品,边走边思。左边是狭长而弧形的沙老艺术年表墙,4个篇章,是他从1900年到1992年漫长而浩瀚一生的生命坐标的记录,各个人生阶段分别以“笃信好学,文质相济”;“忍辱负重,心系家国”;“筚路蓝缕,积健为雄”;“挥斥八级、浩气浮云”来命名。
而右手边,那一幅“百年树人”的手书,那一幅幅和弟子在一起,以及在书法课堂上的老照片,揭示了作为教育家的沙孟海,展柜里还有他的各种课徒稿及关于书法教育的文献。
图为展览会现场。
看着两边的展览,缓缓而行,穿越过沙老的近百年光阴的长廊,亲近他作为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热忱。
两个书法艺术的展区,依然是给人强大冲击力和高品位艺术欣赏的视觉盛宴。毛泽东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气势磅礴的字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榜书作为沙老书法艺术的特色,他给西泠印社、灵隐寺大雄宝殿、黄山等地的题词,配着这些地标的巨幅照片,带来时空穿越的感觉。
在文献厅,着重展现沙孟海的文博工作与文史研究,有他的各类学术手稿,是他作为学问家的真知灼见和文博工作负责人的使命担当。
为民族艺术树立了高峰标杆
“学书六十年,东涂西抹,一无所成。《文化娱乐》编辑部要我谈谈学书的经验,很惭愧,‘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实在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谈,我自觉漫长的六十年中间,早一时期是‘彷徨寻索’,走了不少弯路,稍后是想‘转益多师’,多方面吸收些营养来丰富自己。由于功夫不到,直到老年,写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段话出自沙老《我的学书经历与体会》中的第一段话,真诚的口吻和谦逊的态度,是作为艺术家的虚晃若谷的境界。在书法展区里,他的这篇文章也占满了一个墙面。
图为展览会现场。
作为书法家和篆刻家沙孟海,艺术作品具有的时代性、原创性和经典性,给后辈以深远启示,为民族艺术树立了高峰标杆。此次展览是他书法篆刻作品最为全面的一次展示,将他的书法篆刻艺术还原到中国近现代书法史的发展脉络中,并体现出学术价值和意义,让公众进一步了解到沙老的艺术成就。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认为,沙老的书法艺术具有划时代的价值——恢宏大气的碑派书风、“榜书海内第一”以及四体精通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立场。
图为展览会现场。
此次展览的书法篆刻作品,有沙老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风格特色,或方笔翻转、诡变多姿;或清刚峻拔、慷慨义烈;或团结开张、郑重跌宕;或苍雄郁勃、势大力沉。
辗转这些作品之间,只觉满室生辉,光华耀眼。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沙老的作品不仅出现在书斋、案头,而且出现在名胜古迹,为山河气象增辉,这也是他为时代而书,为人民而写的光辉写照。
留下书法教育史上浓重的一笔
照片、实物、展版……展示沙孟海作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重要开启者和奠基人之一的展示区域,与他的艺术年表互相辉应,形成光阴的长廊。
在展板上,首当其冲看见的就是《与刘江书》,是他作为书法教育家,对5位学习书法的学生所提出的建议,既有在书体上的专业见解,又有研习书法和书法学科上的建议,还有学问上的看法。
“一般书人,学好一种碑帖,也能站得住。作为专业书家,要求应更高些,就是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做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章传记或是金石考古……”同时沙孟海还对学生们说,做学问,贵在“转益多师”,第一要谦虚,第二要有大志。
大师的这些谆谆教诲,让他的弟子们受益终生。中国美院副院长沈浩对这篇并不长的《与刘江书》感触尤深:“作为书法人,要不断反省自己,这是沙老为我们制定的要求和标准。”
图为展览会现场。
课徒稿上那些绵密字迹,书信交流中对书法教育的种种见解,照片上他和学生在一起的亲切与关怀,作为师者的沙孟海迎面而来。
“我们大家是过路人,一代又一代,对祖国光辉灿烂的书法传统,一定要担负起继承发扬的历史使命,这便是在座同仁包括老师同学共同的责任。”沙孟海的话语中是他对中国书法传承的担当和书法事业未来的期待。
倘若从最早在宁波做私塾课徒算起,沙孟海先生一生中从事教育工作已有70余年的教龄,1919年起,他先后在宁波、上海、广州、南京等地担任教职,解放初期在浙江大学中文系、人类学系担任中国古典文学、金石学、古器物学等课的教授,1963年,参与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本科书法专业的成立并承担教学工作,1979年参与我国第一批书法研究生的招生与教学工作,被聘为教授。
纵观沙老的教学实践,历经新旧两个时代的变迁,新旧两种教学制度和方法的转换,他通过漫长的探索实践,为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此次“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重头戏——28日下午至29日下午连续三场的“全国‘书法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就是从“聚焦作为教育家的沙孟海”这一视角出发,以高端性、学术性、专业性和原创性为原则,努力探讨和谋划多元互动、合而不同的学科格局,并通过高举沙孟海学术旗帜,弘扬他的学术精神,推进新时代学术研究,构筑未来的书法学学科构架。
在多个领域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
《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篇》《印学史》《沙孟海书影》……一本本著作的封面琳琅满目;《海岳名言注释》《黄宾虹山水花卉册跋》《吴昌硕印谱(普及本)前言》《潘天寿诗书画合卷跋》……一份份手稿展示了沙孟海在多个领域的学问和造诣。
是的,作为学问家的沙孟海在语言文字学、古典文学、金石学、考古学、书学、印学等多个学术领域都进行过卓有成效的研究,之前由于“书坛泰斗”的声名太盛,在很大程度上也掩盖了他在学术领域的成就。
在此次在文献展厅中,以“书学与印学”“文史与考古”两个专题,对先生的治学旨趣、学术渊源、学术内涵和学术影响做全面系统的观照,完整地考察其学术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彼此之间的关联。
展板上有他在野外考古现场的照片,有他为多件重量级文物入藏浙博积极奔走的历程,还有一些来自他自己的捐赠记录,如沙文求烈士人物画、历代碑帖拓片134种、沙文求在广州起义前后的五封书信等。而经他奔走、努力、动员让他人捐赠的珍贵物品有沙耆油画,水彩画作品90余件,他还经手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的收购事宜。
在这个展厅里,记者还看见了沙老用过的毛笔、砚台、剃须刀、助听器、放大镜等用品,还有他在沙孟海书学院成立典礼上的发言手稿,感觉沙老温热犹在,睹物思人之情油然而生。
此外,展览也凸显了沙老的故乡情结,其中一间展厅里一面墙上是沙老在沙村大树下的留影,四周的墙上是塘溪沙氏故居的照片。
副省长成岳冲在开幕式上说,文化自信首先应当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与发扬光大上,沙孟海先生正是一位毕生都在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传承民族艺术的智者,给后来者留下了历久弥新的启迪价值。所以今天我们纪念沙孟海先生,就要树立一种信念,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发展好,并不断铸就新的辉煌。
这或许也是这场非同寻常且声势浩大的展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