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之道 正雅之境——浅论韩征尘的书法篆刻艺术
2021年5月30日,“初心·征程”韩征尘从艺七十年书画篆刻展举行。图为韩征尘在展览现场。
大匠之道 正雅之境——浅论韩征尘的书法篆刻艺术
作者/贾德江 著名出版人、美术评论家、画家
韩征尘今年整七十,是天津的书法篆刻家,爱画几笔兰草,亦喜赋诗填词。应该说,他的名不够大,位不够高,声望与他的艺术高度不成正比,远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定位,他清瘦、质长,发、寡言,一身儒雅之气他性格平和,不善交际,不慕名利,一心参学间道,只在握笔提刀中品尝苦乐,一派隐者风范。但他书法好、篆刻好,人品好,凡有缘与之接触者,莫不油然起敬。
在当今书坛,韩征尘是诸体俱能的少数几位书家之一,他于篆、隶、草、行、真五种书体无不兼长,这充分显示了他的功力与才华。众所周知,各种书体的发展与成熟虽有先后之分,但它们之间都有相互的关联与紧密的联系。各种书体又因时代的不同和书法修养的迥异,自然变化为多种书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们所遵守的基本书法准则是一致的,正如吴昌硕所言:“贵能深造求其通。”韩征尘的卓荦之处,就在于他能把握传统书法艺术中相通的真谛,深造而求其通,求其通而深造,循环往复,躬行不辍,这应是他作为一个书家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晚清书法大家王铎明确地指出:“书未宗晋,终入野道。怀素、高闲、游酢、高宗一派,必又参这篆籀、隶法正其讹画。”又说:“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王铎认为,学书者,不仅要宗晋,还得上溯远古参合篆、隶强其筋骨,增朴厚气息,学书者不仅要学帖,还应学碑,两相糅合改变沉湎于帖的时流,强其线质,才能达“天造”高古之境。多年来,韩征尘继承了王铎的习书之道,不仅善于学古,碑帖兼临可达形神兼备,又善于变古,在创作中随兴变化。他初学颜柳,以楷书筑基,后转攻“二王”,精研孙过庭《书谱》,获益良多。其间得津门书法大家张谦、冯星伯两位恩师点拨指教,改习《张黑女》《龙藏寺》,同时观摩孔庙汉碑,摹古汉简,访察北朝摩崖,进而主攻篆书,于钟鼎甲骨文用力最深。
韩征尘的书法内容多以古诗词为主,亦崇警言妙句,尤对元曲大家马致远散曲情有独钟,深厚的国学修养弥漫于字里行间。其特征是“在形式上求变化,在内容中求精神”,显示的是对传统书法精神的整合,是对莫筑在前贤基础上的法度归纳,是在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中追寻时代的价值取向。在他的作品中,找不到故作安排的痕迹,找不到流美飘浮的踪影,找不到花枝招展的怪态,找不到枯槁懈息的败笔,然而却饱含着自然、大方、雄厚、苍劲、婉转、圆润、刚直的正雅之气。心正则气和,神正则字端,神以气为基础,气以力为基点,“心、力、神”三者之间的互联互动构成了韩征尘“气正、格高、意雅”的书风。
他的楷书态势方正,劲健端穆,结体谨严,清朗爽俊;他的行书抱骨藏筋,含文包质,得章草之体貌,其气文秀,其味醇厚,他的草书热情潇洒,超逸放任,笔意相连,顺势面下,如游鱼奋尾,来去不定,收放颇奇;他的隶书用力尤多,得清代书家郑篮的经验,以汉隶为根基,融进篆籀之笔法掺以行草之笔意,形成了自己灵活自然、沉着雅健的独特风格,蕴含着汉碑方正道古、端庄超逸之天趣。他的篆书成就最大,从师古开始,先学晚清杨沂孙小篆,后从甲骨、钟鼎、秦汉篆以至晚清篆书大家的临习中悟得妙谛,其中对秦诏版、邓石如、吴昌顿用功最勤。他的篆书用笔老到,有铿锵用力之声,中正不敬,有筋接骨转之态,圆转匀停,恪守法度,雄秀隽永,以结体出新意,融入隶书笔法,或长或方或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尤以扁篆戛戛独造,既有古朴之趣,又含拙厚之貌,寄多种篆籀变化之法于纸上。
细观韩征尘的书法,真草隶行篆各体所蕴含的人格理想是偏于儒家“内安”精神的至善至美的境界,这种“内安”,实为“中和之美”,是平和的心性所致,其本质是“温柔敦厚的人文情怀,它面对社会的姿态便是以诚为本,温和事人,儒家的这种中和之美”,表现在艺术审美上的“文与质”,始终被认为是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篆刻艺术于韩征尘,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成就相当杰出,不仅治印千方,且大印小印兼擅,尤以12厘米见方的多字巨印惊世骇俗。其重“刻”而尚“篆”的印风,其“外华”又具“内美”的特质,在当今篆刻界更是难得一见。
韩征尘治印的历史,“能以书法追刀法”(林散之语),几乎与他习书是同步的。他早期宗邓石如,又结合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何震等清人印路,上溯元代赵孟频,吾丘衍等大家印著,直追秦玺汉印、唐宋官印,遂渐人“即从书人,书从印出”的化境,终以“运用吉金文字作空间造型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以盘钢切玉之美独臻看似寻常最奇崛”的高峰。显然,韩征尘书法的成就决定了他的篆刻艺术的成就。
篆刻艺术的成长与成熟,经过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是由文人的参与相伴随的。它是由实用形式逐渐转向艺术形态的,是由于篆刻文字内容的广泛与使用的宽泛性而发生变化的,特别是与诗书、画艺术的结合,使篆刻也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门类。我们从篆刻史的角度来看,历史上著名的篆刻家皆是文人学士,他们都具有高深的学识与修养。韩征尘亦不例外。他读史、读书、读论,工书善画能文,体现在他的印作中,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是博古通今的古质今妍之美。韩征尘印作中的姓名印并不多见,印文多为圣贤名言,传世古调、诗词名句及激励、警诚自己的格言等。如“风流儒雅亦吾师”、“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有容人之量”、“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善最乐”、“和为贵厚德”、“虚怀若谷”、“文以载道”、“以静方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出淤泥而不染”、“天行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等,“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他把印艺作为抒发感情的载体,表达人格理想的媒介,让几千年的华夏文明融入他的奏刀刻石中,极大地提升了篆刻创作的艺术品位和层次。他是一个运用传统文化重建篆刻理想模式的建构者,他为篆刻创作走向当代,提供了一座丰碑,也提供了难题。印文的丰富在那些大型的多字的印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或以整首唐诗、宋词、元曲为印文,或以大段古人名篇名句为内容,或取法古玺、汉印,官印,或借鉴明清诸家遗风,或朱文或白文,或大篆或小篆,或钟鼎或甲骨,或厚拙或细镂,或密匝或空灵,韩征尘在篆刻的方寸之间开辟了一个闳中肆外,璞玉浑金的大美境界。
其二是篆与刻的和谐之美。当下的篆刻者众,大多重“刻”而轻“篆”,因此,平平“丘陵”多如牛毛,而高高“峰峦”寥若晨星。我以为,古人所说的“先篆后刻”之理,在韩征尘的篆刻中最有体悟、最有表现。也可以说,韩征尘在篆书上所达到的成就,直接作用于他篆刻艺术的形态之美、力度之美、气韵之美和精神之美,是篆书的高度与篆刻的深度相结合的统一之美。从技法层面上讲,韩征尘注重治印前的构思立意,首先他根据表现内容确定篆法,再把字与字之间的结构与结体有变化地在印面上布局安排,以整体的和谐之美为上;然后以刻刀代笔,篆刻出书面内容的外在形态与内涵,既有篆书的结构之美和笔法变化之情,又有刀与石、书与刻的结合之趣,“方寸之间见精神”。正因为他“篆”与“刻”并重,他的作品显示的鲜明特色是“平中求奇”,是“巧拙之妙”,是“残缺之美”。
在一般情况下,篆刻的章法是平稳对称,这是分朱布白的基本常态。韩征尘的智慧在于打破常态,在平稳中出奇制胜,或上下参错,或左右挪让,以求穿插错综之跌宕:或化残为全,或化全为残,力变残缺为神奇;或以巧为外,或以拙为内,穷追大朴不雕,丰茂浑成的印风,大有先秦古墨、两汉印章之神采。值得一提的是,边栏的残缺处理较多,边款的运用较广,在有意和无意中又使韩征生的刻艺术增添了古意、古情,古趣,其苦心孤诣不言而喻。
其三是意与境的统一之美。韩征尘篆刻中的意和境,是表现在印面字里行间的“内美“真趣”,是一种朴素之美、含蓄之美、不张扬之美,完全是靠“留刀”与“行刀”来实现的。所谓“行刀”,大致包含冲、切两种刀法:冲刀是以刀之一角按入其文字笔画及“留刀”处构想,顺势向所刻方向推刀;切刀则是以刀之一角埋于其文字笔画,然后将刀的另一角按下,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留刀”部分切去。如浙派丁敬等诸子是以切刀法为基本特征以拙厚老辣为特色;而皖派邓石如等名宿则以冲刀法,与流畅的墨线合为一体,以刚健婀娜起印坛。韩征尘则融浙派、皖派于一体,常以冲刀法与切刀法混合刻印,在把握“留刀”与“行刀”的分寸上游刃有余、随心所欲在用刀上,他强调锋刃的作用,无论冲、切,皆刀锋显露,厢翩多姿而圆转自如。他不以苍厚古朴为满足,也出邓石如劲健秀丽之风神。他主张,篆刻意与境的创构,是由石质、刀法、篆刻、章法、修养、情操,作主观情思统一的外化,情(印人)与物(印材)的交融互渗,才能生发出最美的艺术,因此,韩征尘的印作中能刀笔互见、冲切互用、意境互通,融为一体。他的刀法能在印面中体现他的笔力、墨韵和气势,其中蕴含着奏刀者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思想。他把物与我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方寸的天地间,以“心匠自得为高(米芾语)。这一切又与他人格涵养互为表里,非超凡脱俗者不可为之。概言之,他的印学思想与他的人格底蕴相一致,他的人品胸次与作品气韵高下相为一,这也为历代的论家所共识。抉其大要,韩征尘的篆刻艺术当属高古朴华一路。
韩征尘先生从孩提时代接触书法,后书法篆刻兼修,直至古稀之年,仍潜心翰墨,临池不辍,仍握石操刀,镌刻不止。他一生心正,光明磊落,与世无争,为人平和,大德载道,众口皆碑。无论工作在什么样的岗位上,也无论生命历经怎么样的坎坷,但对书法和篆刻艺术的探索脚步从不停歇,孜孜矻矻,乐而不疲。他无名利之心,只求书印技艺精益求精,他无骄躁之意,谈书论印,大有谦谦君子之风。他说自己“书法力求在传统基础上彰显个性,穷变态于毫端’以达‘心闲手敏”于字里行间的节奏感,点画中“内含筋骨’突显张力,视觉上成就渴奔泉”之态、笔海吞鲸”之势,治印则追求既不板刻亦不狂怪,既突出个性又不违反规律,即达形神兼备之效果诗书画印之道由渐悟中得到顿悟,由惑中找到解惑之法,以达不惑。昔人有云,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即不间断求其变通,唯钩沉而致远矣”。心无杂念,才能超脱,才能独立于时风之外专心一致,略不旁骛,就是用心于自己的艺术修养,用充分的想象力追求自己的艺术境界,精神上气韵充沛,笔下自会真力弥漫。我以为,这就是韩征尘无意成家而卓然名世终成大家的灵魂所在。
2015年6月3日完稿于北京王府花园
韩征尘
韩征尘,1945年9月生于天津,自号渔樵散人、菋翁,善书法,精篆刻,喜画兰,亦偶做诗填词。髫年即醉心于书法篆刻,1962年得津门名宿书法家马骥良启蒙。1963年参加天津首次书法学习班,受教于张谦,同时于陈凤翙处研习古典文学。动乱年代,坚持以毛泽东诗词为主题临池不辍。1980年,入天津河西书法研究会,同王坚白习《书谱》,以朱建新之《孙过庭书谱笺证》为书法篆刻创作理论依据,后师从冯星伯,得其亲传,获益良多。
韩征尘书法篆刻艺术成就斐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海河印社副社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于国内外屡获殊荣,曾出版“大红袍”作品集。
韩征尘书法作品
韩征尘书法作品
韩征尘书法作品
韩征尘书法作品
韩征尘书法作品
韩征尘书法作品
韩征尘书法作品
韩征尘书法作品
韩征尘书法作品
韩征尘书法作品
韩征尘作品
《易经》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2cm × 12cm
荀子《劝学篇》句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cm × 12cm
晋·陶渊明诗句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12cm × 12cm
金石长留天地间
12cm × 12cm
《论语》句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甲骨文)
12cm × 12cm
君子有容人之量
12cm × 12cm
《管子》语录(甲骨文)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12cm × 12cm
《管子》语录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12cm × 12cm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12cm × 12cm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2cm × 12cm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甲骨文)
12cm × 12cm
真如性海
12cm × 12cm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8cm × 8cm
《老子》语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甲骨文)
12cm × 12cm
老叟坐凳 8cm × 8cm
走马观花 8cm × 8cm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12cm × 12cm
“初心·征程”天津金石书法篆刻大家韩征尘先生从艺七十年书画印展开幕
高清图:韩征尘“大红袍”专辑首发式暨书法篆刻艺术研讨会在天津文联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