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翰并行 出新稽古 志在传承——访青年书法家张茂起
青年书法家张茂起
张茂起,号硕峰,汉族,1982年生于天津;祖籍山东泰安。自幼学习美术,先后毕业于天津市美术中学;天津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期间好书法,临池不辍,亦好研读诗文古籍。于2017年拜于著名文化学者、诗人、书画家马孟杰先生门下,专攻诗文、书法至今。
凡临帖前必先将所写碑、帖的内容通读、理解
[天津美术网]:请介绍一下您是如何走进书法的,以及初学时的一些经历。
[张茂起]:我自幼学习美术,中学就读于天津市美术中学。这一经历使我对美、对艺术更敏感,愿意更多的去关注传统文化。大学学习的是艺术设计专业,期间好读文史哲类书籍。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而其中“中国书法”这一章节,尤其让我对这门古老的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进而着迷。
彼时初学,由于没有老师的指引,我仅凭借直觉、喜好去选择书帖临习。知《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行书就学兰亭序。那时的欧楷在天津比较流行,我也写过一段。后来常与身边年长的书友交流,得知行书要学二王,且最好从《集王圣教序》入手。就这样《集王圣教序》、赵孟頫的行书、楷书,我跌跌撞撞的自己摸索着写了数年。遇到问题就去求助互联网,查资料、搜视频……
今天看来,那段自学时光只能说积累了些笔墨经验,没有走入歧途实属万幸。有一点,使我受益至今。早年我就保持着凡临帖前必先将所写碑、帖文章的内容通读、理解,而后再动笔的习惯。
直至2017年,有幸与著名学者、书画家马孟杰先生结识,得先生鸿教,才有机会真正探寻书法殿堂之秘奥。
张茂起诗词、书法:贺恩师师母六秩华诞四韵(2021.5.20)
寒窗脉脉苦相吟,风雨霓霞不换金。
五十余年乘筚路,路遥人困起甘霖。
长锋软笔书侠气,美酒金樽抱月心。
鹤寿持山长福祚,腾声艺海再宏音!
马孟杰、张茂起在书展上观赏展品。
读书可消减“浮躁之气”
[天津美术网]:请您讲一下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对临习、创作的感受。
[张茂起]:总结起来十二个字:慢功夫、笨办法、多读书、大襟抱。
所谓“慢功夫、笨办法”即是书谱里讲的“傍窥尺牍俯习寸阴”是“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亦是白蕉先生在《论书》中讲的“静、净、恒”,就是学书之人应常怀静心、净心与恒心。
关于用笔的法门理论很多,米芾的两句话我很受用“无往而不收,无垂而不缩”。再是多读古人墨迹,多体悟、多思索。往往一些“书论”读的越多越“迷糊”,反倒不如花时间多读帖与临帖。关于临帖一言以蔽之“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也是出自《书谱》的微言。好事者须悉心体悟且躬行,内行与外行之别,功夫尽在于此。
关于创作,恩师马孟杰先生曾将“书画创作”比作“足球竞技”,无论是临门一脚,或是每一个精彩的抢断瞬间,成败多在于赛场外日复一日“基本功”的训练成果。这又好似相声演员、京剧演员的“坐科”之说。凡真功夫,得需要时间、汗水的积累。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骗不了人的。
读书可消减“浮躁之气”。当今世界万物互联、信息膨胀,各种快餐文化争奇斗艳,可谓喜忧参半。我以为,传统经典实为治病、解忧之良方。
我认为中国书法之美是内敛的美,是蕴藉的美。亦是师法自然的大美。不读书,难明此理,作字易剑拔弩张、鼓努为力。不读书,书法易入俗格。苏东坡讲“退笔如山非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一句话,艺术的核心内涵是文化本身。
襟抱之事不可片语述其全貌。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应该志存高远。所谓书如其人,凡走捷径、贪小利,见识短浅者,纵然技艺娴熟、功力深厚,作品多入俗格,难臻化境。
张茂起诗词、书法:咏白山天池(己亥立秋)
是日清秋始,白山览圣池。
千阶通胜境,万类入青陂。
淑气浮云去,松风路客随。
天公偏作美,不忍咏秋悲。
马孟杰先生指导张茂起书作。
先生叮嘱我要多读书,甚至重于习字本身
[天津美术网]:您说学习书法不可脱离传统文化,那书法与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张茂起]: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载体的线条艺术,更是一门文化学科,脱离开文化的大背景谈书法是片面的。如果历史将书法仅归类为一门艺术,它就难以绵延数千年而至今兴盛不衰!这一点很多前辈书家及学者都有过高论。欧阳中石先生有言“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切实如需”。我想这是对书法的内涵十分深刻的诠释,亦道出了书法与文化的必然关系。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女士的“与古为新”之说,更展现了她对传统书法传承精神的坚持;以及对书法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我还记得恩师马孟杰先生送我的第一幅墨宝即是“书禅默证、文翰并行”。先生时常叮嘱我要多读书,甚至重过于对习字本身的关照。
书契之事关乎涵养,涵养之事资于学识!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国传统文人不以书法家自居。能书,又被看作士大夫立身的必须技能。书者,六艺之一。文化是民族的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欧阳中石先生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标志,文化是人们对美好的追求。”
张茂起诗词、书法:游趵突泉(2019.10.19夜)
花木清秋别样妍,万竹园里趵突泉。
落花随水客心洗,曲径通幽禅寂怜。
即别泉城来洛邑,再游太白到秦川。
江山胜迹留千载,吾辈观临长慨然。
李毅峰先生评点张茂起书作。
书法在文化复兴的新时代定会繁荣发展
[天津美术网]:作为一名青年书者,你对当今书法领域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怎么看?
[张茂起]:我想任何一个领域的兴衰与发展,都与其所处的大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今日之中国,风清气正,繁荣富强。国家在各领域健康、高速发展的同时,对文化、艺术的重视更是空前的。“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一重要信条,已经深入民心,深得民心!我想,能生逢充满希望的新时代,这对于每一个从事文化艺术的学者们是幸运的,是大有可为的。
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女士“继承传统”的坚定精神深深的感动和指引着我们这些真正热爱书法的后进。作为后辈学者,我们应该坚持这种对传统经典的守望,稽古出新。
当下,低俗、媚俗、光怪陆离之作、之说偶有发生。但这绝非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在未来更是站不住脚的,是举步维艰的!瑕不掩瑜!我认为,中国书法在文化复兴的新时代定会繁荣发展。
张茂起诗词、书法:浪淘沙·红树正发花(庚子三月十八日)
红树正发花,
春意无涯。
宅居搴幌览芳华。
又见江城萧瑟去,
大浪淘沙 !
何以赛流霞?
书翰禅茶。
梦三十又五奇葩。
正气浩然昭日月,
定水吾家!
马孟杰、张茂起在济南“万竹园”
书法的本质是文化载体
[天津美术网]:您认为中国书法的内涵是什么?
[张茂起]:我认为中国书法的内涵是:文人字;是书卷气。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古往今来,书法大家不胜枚举,然善书者多能诗文、丹青貌似是一个通规。流传名作多以自作诗文、信札遗世。《兰亭序》;《黄州寒食诗》;《祭侄文稿》;《多景楼诗》;《庞居士寒山子诗》;《自书告身》;《十七帖》等等。好事者“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然而在书法的历史长河中能留名者,多为文人雅士。
“腹有诗书气自华”,耽于传统经典的学者型书家,笔下鲜有俗野之气,内心恬静祥和,志存高远,得山川之博大与空灵,心手双畅,其笔墨所到之处自然而蕴藉,臻入化境。
再如,古人作草如作真,今人则多以连绵缠绕而为妙道,此非高格,有乖于晋人端严俊逸之法。工书者多通“能速不速”之理。而锋芒毕露、怪诞诡谲之作,唯有学识补益,方可增其士气。
写字不等于书法!“丑书”“江湖体”“印刷体”皆可谓:自娱自乐的“行为艺术”或是“装帧美术”的范畴,断不可滥笔充书法之数!
“新”何人不欲?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新作品,是每一位艺术家、学者的历史使命和自身价值的体现。稽古而出新,自然之道。这好比耕种,农人只管灌溉、施肥、修剪,用心栽培,收获乃自然之事。倘若对传统经典未能倾以“傍窥尺度、复习寸阴”之功,而偏言创新,恐贻笑大方!所以我的理解是:“出新稽古,志在传承”!
至于书法的“纯艺术”与“文化”之辩。我认为:书法的形式是艺术,观者可以用艺术的眼光来欣赏、品读。然书法的本质是文化载体。单单将书法视为一门纯艺术或者过于重视其艺术形式是不准确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书法的真正内核,离开文化,书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天津美术网]:您认为新时代,一名文化艺术工作者应该有怎样的信念?
[张茂起]:一门小技通大道。我想,在这百年大变局之新时代,每一名书画工作者的人生追求与艺术梦想,同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期望是密不可分的。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有这样一段重要讲话: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我觉得这段话应该作为每一个文化艺术学者的精神信仰。
恩师马孟杰先生说:“人无论做哪一行,应该多一些情怀”!我愿意与更多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文化、艺术工作者,携手共进,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张茂起诗词、书法:延安精神颂(2021.5.14)
荷花七月胜殊红,盛世彩云舞惠风。
风雨百年昭皓月,霓虹千载蕴苍穹。
初昕一梦梁河上,尽染层林杨岭中。
圣火薪传连广宇,辉煌四海五洲同。
马孟杰先生指导张茂起书作。
青年书法家张茂起书法作品
张茂起书法:绝句(自作诗)
张茂起书法:玉壶歌(自作诗)
张茂起书法:临米芾《研山铭》
张茂起书法:节临汉碑《西狭颂》
张茂起书法:临王铎青阳山诗 其六
张茂起书法:临王铎青阳山诗 其二
张茂起书法:临王铎青阳山诗 其三
·翩然君子质文变 奔迅乌骓濯世尘——青年书法家张茂起诗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