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一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征稿通知
- • [公告]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征稿启事
- • [公告]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初评入围结果
- • [公告]“十艺节”全国美展作品征集启动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 • [展览]天津文交所下周举办书画精品展
- • [展览]西部多所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将亮相中...
- • [展览]海峡两岸孔孟文化书画展台北开展
黄宾虹 万松烟霭 约20世纪40年代 中国画
舒士俊
编者按:一幅能真正拨动观者心弦的中国画,需要具备哪些因素?舒士俊《中国画两要素:图式与韵味札记》一文,给出了其中关键的两个要素:图式与韵味。形式佳构作为一门学问,年轻画家亦可悟之;而韵味深化包含精深功力,则必大器晚成。因此,图式要顿悟求变,而韵味须恒定渐修。画意图式之探索与优化,会给画家带来大格之幻变;韵味之恒定修持渐进,会给画家带来内质深化之幻变,和持续拓展的后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正确认识到这点,对画家长久的修炼规划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看一幅好的中国画,主要应看两个方面, 那便是图式与韵味。最近两年我探究中国画,经常在思索的,便是图式与韵味这两要素。
一幅中国画要真正拨动观者的心弦,关键在于图式与韵味的拿捏。图式的张扬,所演绎的是画的外在格调,它带给观者的是夺目的视觉张力;而韵味的内敛,所蕴含的为画的内在神韵,它所发抒的是微妙的性灵感应。传统的中国艺术历来便有格调派和神韵派之分,而今新式的“格调派”虽也面目繁纷,但在西画的大肆凌替之下,大多为只见其形不见其韵,不少画家乃至有的名家,竟已不知笔墨灵性为何物。有时我甚至怀疑:从前中国画品评笔墨韵味的那一套讲究,现今是否已该束之高阁?
中国画之关键在图式与韵味,亦即画意与写意、形与质、格与韵两方在画上的融合体现。对画家来说,外在形式与内在韵味两者虽不可或缺,但形式佳构作为一门学问,年轻画家亦可悟之;而韵味深化包含精深功力,则必大器晚成。因此,图式要顿悟求变而韵味须恒定渐修,两者之间有个很大的时间差。那对画家早期而言,又该如何来协调彼此,如何看待两者之孰重孰轻?
若以影视制作为喻,首要该有个好的故事结构。若无好的故事结构,纵有好导演好演员亦为白搭;而若有了上乘故事结构,即便导演演员为初出茅庐,亦未必定会弄砸。以画而论,画家功力深厚当是可羡,但若无图式佳构,纵有功力亦未必幅幅皆佳。又何以有的画家早年功力尚欠,却仍能崭露头角?以其画意图式夺目,纵有瑕疵亦不掩其形式美也。环视当下画圈,我见有笔墨功力的画家陷于图式困境,也见有笔墨功力尚不逮却别有一格而竟成名家,就不觉奇怪了。
画意图式之探索与优化,会给画家带来大格之幻变,它对一个画家的成就非常关键。当然亦不可否认,韵味之恒定修持渐进,会给画家带来内质深化之幻变,和持续拓展的后劲。显然,外在形式偏于智性之微妙体悟,而内在韵味偏于灵性之微妙力感,虽两者之成有很大时间差,但最终必相辅相成,助推画家自身的最高成就。
图式最好要有独创性,能体现出与以前不同的时代精神就更好。而它内在的精神韵味,又要经得起推敲。在这方面,中国画与书法在审美上有共通处。一个书家的书法成就如何,关键在于它外在的结体和内在的韵味。书家有自己独特的结体很重要,结体是书法的外形。不过,光有外形还不够,书法还要有内在韵味。而韵味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能修成正果的。如没有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这样的功力,微妙的韵味就出不来,所以古人有句话,叫“人书俱老”。其实中国画也一样,也讲究外在的图式和内在的韵味这两样东西,它也是“人画俱老”的。
图式,也就是画面形式感。画中国画,有的画家成名比较早,主要就是在图式上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画面形式感打动人,他就成名了。相对来讲,如果年轻人对各方面的知识学养有灵性,在图式上就可能跟他人不一样,在画上会有一个与人家不一样的形貌。图式主要靠顿悟,但韵味却是要靠渐修的。你要现在的年轻人一下写出像老一辈那样有韵味的书法,显然不可能,因为这韵味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所以,青年画家要成名,肯定先要靠图式制胜。传统很讲究临摹,你如画人物就学陈老莲、任伯年,但学进去以后不容易跳出来,就把自己捆死了。一个画家在图式上没有自己的独创,是不可能有突破的。
但是作为画家长久的修炼规划来说,也不能只抓图式,把韵味扔开不管。早年成名靠图式独创,接下来,就应该在韵味上补课。如果一直不重视韵味的修炼,那作品就不能深化,它内在的精神韵味就出不来,若干年以后就会觉得自己亏大了。画中国画若对韵味修炼一直不以为然,只靠图式翻花样,那到了老年怎么办?一个画家到了60岁、70岁、80岁,按照人生的自然生理规律,到老了大脑思维功能肯定要萎缩,不如年轻人、中年人,这时要再靠图式翻新,那肯定力不从心了。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画家到了老年每况愈下,再也没有图式创新能力,由于写意韵味的修炼不足,他们的画已毫无后劲可言。
但是,如果是一直坚持韵味修炼精进的画家,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像齐白石画虾,从年轻的时候一直画到八九十岁,而他晚年画的虾,那么随意的几笔,他四五十岁画的哪能够比?黄宾虹的画,也是到了八九十岁才更精彩。朱屺瞻甚至到了100多岁,还能画出令人吃惊的画。这就是坚持韵味修炼发挥出来的后劲。如果把中国画家一生的艺术跋涉比作长途马拉松,那么,坚持不懈的韵味修炼,就能支持你跑到终点而不致半途落荒。
图式和韵味,图式要讲究创新,而韵味则要在一个相对较为固定的模式里修炼。韵味的修炼就如同打井,打井看上去重复劳累,若没有一定的毅力,打到后来就会生厌,觉得太单调乏味,打不下去。艺术功力的修炼,最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如果你有毅力,一直坚持“打井”,打到最后,这“井”就可能会出水、冒油,闪光。这里的关键有两个:一是要看你选的“打井”位置对不对?二是要看你有没有耐性坚持不懈地打下去?
所以我认为,学中国画一定要对图式的变异规律有深入探究,同时,也要不断通过修炼,来提升画中的韵味。韵味的修炼,其实就是把人下意识的灵性发掘出来,通过千锤百炼而使作品出神入化。如果把中国画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就要理智地思考图式研究和韵味修炼这两个关键的因素,把握好自己在艺术追求上的短期和长期目标。
图式的韵味深化修炼对画家而言,具有抗老化的养生作用,这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就我的接触,首先是陆俨少先生,他早年患有哮喘病,我在“文革”中到他家,就见他在用哮喘喷雾器。但即便是这样的身体,即便是长期身处逆境,图式韵味的深化修炼仍对他深有吸引,至晚年他仍孜孜不倦探求变法。正是图式韵味的深化修炼,不但使他艺术卓有成就,寿数也超过了原来比他体健的刘旦宅。
还有一位我接触过的,以画的修炼来养老的画家,是活到百岁的王康乐。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我经常到他家,希望从他身上观察到画画与养生的关系。我发现王老天天作画,从未间断。并且,他不断为自己设定目标,不是今年出画册,就是明年哪个杂志做宣传,他都一一亲自操心。在画上,他也不时在探求变法,还经常与我探讨。有一次他对我说,年岁大了,必然会看见身边的亲友一个个地离去,有时会突然觉得很寂寞难受,但当一回到画中,他就觉得自己精神忘怀解脱了。从他那儿,我明白了为什么王石谷晚年非常欣赏杜甫的两句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这里,我把近年来对图式与韵味的陆续思考归在一处,希望能使学中国画者有所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