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一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征稿通知
- • [公告]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征稿启事
- • [公告]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初评入围结果
- • [公告]“十艺节”全国美展作品征集启动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 • [展览]天津文交所下周举办书画精品展
- • [展览]西部多所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将亮相中...
- • [展览]海峡两岸孔孟文化书画展台北开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画院画家。
画家马寒松的经历充满传奇:国内国外,南方北方都留下他生活的轨迹,而他的作品更是将历史与现代,继承、发展与创新浓缩在他的中国画语言中,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跳出小画 先闯市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出版社工作的马寒松在完成了七十部连环画的创作之后,预见到连环画市场走势的局限而急流勇退,进入心仪已久的国画创作阶段;在很多人还懵懵懂懂时,他已大步流星地将自己的绘画推向市场,他是天津最早进入书画市场的画家之一;他喜欢一个不靠资历,不靠位置,不靠职务的公平竞争环境,为了寻求新的发展,他选择了去闯美国。后来的几年里,他陆续在不少国家开画展,同时感受着不同民族的各种文化,这对于这个踌躇满志从事艺术的中国画家来说,无疑是打开眼界、纵览世界文化的极好机会,使他在后来专注于中国画创作时会有一个不同的高度。
他知道,中国画的发展必定要回归祖国,这里是开花结果的土壤。
他选择了当时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广东落脚,在那里,除了有中国书画早期的市场之外,还能结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博采众长向他们汲取艺术养料。他曾不断地创造自己的绘画语言,又不断地否定与改革,他追求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不断推出面貌新颖的作品,并且伴随着与之相契合的理论文章,使马寒松的名字在国内美术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继承传统 力主创新
马寒松始终认为,中国画创作,必经学习传统之路。历经近两千年的中国传统绘画,一直在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中前行,历代无以数计的艺术家大浪淘沙,去伪存真,为今人留下了太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从物质到精神,从理论到操作,博大精深。如果对传统轻言放弃而图谋自起炉灶,不是简单浅薄,必定是文化上的无知。马寒松的二十多年国画创作生涯中,始终把握着这个基本的方向。他一面尝试着将色彩加强,丰富着画面,将现代气息引入作品,一面坚持着传统笔墨的锤炼和研习。他曾经在用纸和用色方面大胆创新,曾经在绘画程序上尝试过不同以往的方法,也曾经创造和运用多种自然肌理到作品之中。在这样饶有兴致的绘画语言创造的过程里,马寒松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其间,他除了创作了大批新颖独特的作品之外,还出版了介绍这批作品独特的风格和绘画技巧的图书“马寒松现代重彩画”。
他一直念念不忘地画着水墨,他对水墨情有独钟。他说,“水与墨的交融,在中国宣纸上奇妙的渗化过程,有如蓝天白云绿荫清泉沁入心中,那种神奇的快感,无与伦比,那无穷无尽的魅力,引领着我的灵魂,走进从未感受过的美妙境界。”于是,他如醉如痴地弄他的水墨,他从传统的经典中汲取营养,从当代名家那里品味各种风格。他的水墨画与现代彩墨画并行,那时,他致力于将水墨元素引入重彩画的创作之中。
采风西藏 感悟良多
本世纪初,马寒松怀着一颗虔诚的艺术之心踏上西藏采风之旅。青藏高原远比传说中的故事神秘千倍,近于原色的蓝天纯净得使人不敢相信,宛若铜雕的康巴汉子壮硕无比,凛凛的寒风,尖利的路石,藏民虔诚的跪拜,寺院里轰鸣的号角,漫山遍野的经蟠与玛尼石,构成了无比苍凉、神秘的世界。这一切,都在剧烈地撞击着马寒松的心,激发着画家的表达欲望,创作的灵感如浪逐波,彼伏此起。马寒松说,那时,心中的激情,创作的急切心情,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但当拿起笔来,欲将心中的激荡付诸纸上的时候,突然发现,传统笔墨技巧不好用了,一定要加进新的东西才能表达。于是,他将重彩画的许多办法溶入,并且使用了西画的一些理念,完成了一批溶水墨与重彩于一炉的作品。当时,许多人都在热衷西藏题材作品创作,马寒松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深入生活,是为了体验生活的质感,创作是表现画家体验后的情感。没有情感的作品是空洞的,没有生命的。
近期力作 浅笑村闲画
马寒松在艺术的天地里经常是天马行空,正如他一幅小画题作“诗才无羁越雷池”。他常说,做人要老实,画画不能老实。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出乎意料的题材和形式感,充满着张力,让人耳目一新。一年来,《今晚报》每周五的副刊为马寒松创立了“浅笑村闲画”专栏,每期一幅题材新颖饶有趣味的国画,辅以简洁精炼的短文,或人生感悟,或针砭时弊,妙趣横生,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这种适合大众报刊和媒体的新鲜形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让他又着实火了一把。
许多人知道,马寒松多年来喜爱读书,并且喜欢摆弄文字,他早年的系列短小说在美国和香港的报纸文学副刊连载,他的散文也多次在国内的散文刊物上转载,浅笑村闲画中的简短小文,也曾转载于著名的《读者》月刊上。马寒松谈到此,不禁感慨,他反复强调着画家必须读书的重要性,艺术家不是工匠,不是靠简单的熟练成就的,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的文化精神加之个体特性生成的。做艺术家漠视文化,不读书,不崇尚学问,实在是件悲哀的事。
他说,浅笑村闲画的影响越来越大,又被国内两家刊物和一家国外报纸转载,不久要结集出版,这些,真要感谢这个栏目的设计者,原副刊部主任,著名作家吴裕成先生,这个栏目浸透着他太多心血,因此,浅笑村闲画,也是他的一件精心之作。
放下包袱 笑眼看市场
谈到市场这个话题,马寒松看法很独特。他说,画家走向市场,无可厚非,艺术家也不能免俗,但是一味地去追钱,去适应市场,去看人脸色,就太令人悲痛了。那样,艺术家就失去了自我,没了骨头,没了个性,才华被湮没,学问变成饰品,也就没有艺术了。马寒松坦言,如今他已经基本上放下市场的包袱,让创作成为尽情抒发自己的手段,他笑道,“让市场适应我吧!”说到各地出现的他的大量假画,他付之一笑。说虽然受到伤害,却毫无还手之力,一本新的画册出来,一周之内,假画便铺天盖地出现在网上,曾经做了个打假的网站,却越打越多。他知道天津有过一个画廊,专营他一个人的仿品,每个月批发出百余幅,甚至网上有人公开高薪招募能画马寒松仿品的枪手。他说真李逵如今打不过假李逵,北京画店里的假画卖得比真画价钱高。他大笑说,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马寒松是个十分乐观的人,他的谈话很风趣幽默,对自己的弱点也直言不讳,让人感到他内心充满着阳光,充满着时尚,充满着年轻人一样的激情,总之,是个能够让人感动的艺术家。(记者 杨晓慧 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