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一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征稿通知
- • [公告]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征稿启事
- • [公告]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初评入围结果
- • [公告]“十艺节”全国美展作品征集启动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 • [展览]天津文交所下周举办书画精品展
- • [展览]西部多所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将亮相中...
- • [展览]海峡两岸孔孟文化书画展台北开展
山水人物册页选页 担当作
无稿山图 担当作
朝山图 担当作
头陀图 担当作
一自为僧后 高朋去路岐 鸟啼鱼不饵 个个是相知 担当作
朱万章
担当(1593-1673)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别号布史、此置子、迟道人等,云南晋宁人,诗、书、画兼擅。他在《寄达朱谢娱》中写道:“一弹夸我诗,诗非大雅皆芜词;再弹夸我书,书无古趣皆墨猪;三弹夸我画,画为壁芥不可挂。既误茫无考,何以三绝诬我好。一绝可为希世宝,谬云有三岂草草。”虽然只是作者自谦,但确乎反映出其诗、书、画皆精的事实。近人宣哲在题《释普荷诗画合册》时说:“担当上人画传世极希,生平亦未见真迹。此册画及自书诗虽仅六叶,然三绝备矣。展玩再四,爱而不厌。姜尧章论诗所谓自然高妙,上人殆足当之。”这也是称其艺“三绝”。在担当的“三绝”中,就笔者目力所及,其画当居首,书法其次,诗歌则再其次。现择其画与书分而述之:
一、担当的山水画
担当之画源于元代倪云林、明代董其昌而自出新裁。从其传世作品看,尤以山水为多且佳。以风格而论,大致又可分为早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早期是指崇祯十五年(1642)即50岁以前,中后期指崇祯十五年以后。除了风格外,还有一个较为显著的标志,即署款的不同。早期多款署“唐泰”,后期则多为“担当”,偶亦署“普荷”“担老人”等。但个别作品也有例外,如作于1643年的《为秘传作山水图》卷是其50岁以后之作,但款署的是“唐泰”,从风格讲还是将其归属到早期。
担当早期的作品传世较少,目前所见款署“唐泰”且在公元1642年之前或略后的画作仅有《为振侯画山水》卷、《为秘传作山水图》卷等。其中前者作于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时年担当36岁,是目前所见其传世纪年作品中最早的画作。该卷也是担当作品中较为少见的设色山水,为绢本,引首有作者自写行体榜书“前赤壁”,钤白文印“笑读斋”“唐泰”和“大来氏”。画心纵27.5厘米、横376厘米,款识部分字迹已漫漶,作者题曰:“崇祯□辰秋□月为振侯盟兄,唐泰。”钤白文印“唐泰”和“迟道人”。此作虽然多数乃重复前人的技法,但我们透过用笔细腻的山水布景,仍然能看出作者的笔意。画面乃平远之景,对峙的山石、葱郁的树木、峰回路转的江水、悬崖下行驶的游船、飞瀑流水和远处烟岚变幻之景充实了画面空间。此作用笔秀雅,意境恬淡。这一特点在此后的作品中几乎是见不到的。唯其构图之疏密有度一直延续到晚年的作品中,成为他山水佳构的一个法则。清人纪晓岚在跋语中评此作“用笔出入宋元,惟舟与人物师文徵明”。其实从画中可看出,作者用笔参合了北宋郭熙、元代王蒙、明代沈周和文徵明的笔意,更多的属
“细沈”一路,乃典型的“吴门派”山水。
在担当的传世作品中,绝大多数系为僧后所作,且大多为山水直幅,偶亦有手卷和册页;题材则为水墨山水。
担当晚年既已遁入空门,便以翰墨游戏寄寓怀抱。《无稿山图》便可说明此点。他在题诗中说:“老来手拙性亦悭,得趣乃在游戏间。篆籀可学笔不古,不如盘礴无稿山。”所谓“盘礴”,乃解衣盘礴之意,意即无拘无束、放任自然。这个词语在担当早期的作品中也有提及,在其意识中应该是特指绘画的。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尽情地画出所思所想,才能真正达到“盘礴”之目的。所以在他的画中,更多的是个性的张扬与人性的流露,这也是他作品的精魂所在。此图绘渔人在深山之麓撒网作业的情形,壁立的山峰烟云缭绕,山涧边杨柳低垂、溪流潺潺,渔者、钓者均悠闲地各司其事,一派恬静、幽雅的世外隐居生活景象。对于烟岚、瀑布,作者多以留白表现;而山峰、绿树和白云深处的人家,则施以淡墨。这种巧妙的搭配所烘托出的清幽之趣和清冷之景也许正是作者晚年心境的写照。
担当后期作品所表现出的对于笔墨技巧的娴熟是被学界所公认的。其中将“墨”的浓淡、干湿发挥到极致的莫过于《云山图》。该图继承了北宋米氏父子以来的云烟山水传统,悉用水墨渲染。其中山石先以淡墨着笔,显出轮廓;再施以浓墨、焦墨表现山势之高耸与葱郁。瀑布则巧妙地以留白来代替,不露痕迹;树干以没骨法写就,树叶则以极墨装点;行于桥上之人物也是用浓墨来点缀;山间小屋则用淡墨勾出。整个画面水墨淋漓,看似不重细节,逸笔草草,其实粗中有细,几乎将各个细微之处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且意生象外,意境深远。这种笔墨风格一直可以追溯到五代之董源、巨然,北宋米芾将其运用发扬光大,元代的高克恭、方从义也承其余绪而有所扩展。担当则是在前人基础上运笔但不失己意,所以比他略晚的石涛认为此画“又非米南宫、高尚书之流也,识者但观峰顶上下有独得之意”。
担当经常无意间在画作中流露出一种不得志但却不甘于现状、志在千里的幽思,《朝山图》可谓这类作品的代表。画中的题诗“危峦不可望,过眉有主丈。鸿鹄即低飞,志亦在天上”,可以作为理解该画寓意的主题词。此画描绘两个老者分别带着书童赴山中朝拜(或探胜)的情景。其中一人已至山门,眼望陡峭之崖壁、险峻之山峰,不免有望洋兴叹之感;另一人则正行于途中,行色匆匆地往山中赶路,在山下似乎还有络绎不绝的人流跟随其后。作者的用意可以作两方面理解:一是山势高不可攀,虽然山门洞开,但却并非人人都能进得去,只有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人才能登堂入室,否则只能在山脚兴叹而已;二是老者站在峭立的山峰下,仰望天际危峦,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者在用笔用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他用淡墨勾染山峰,折笔皴擦。整幅画看似随意涂抹,其实别具匠心。他的挥洒自如和由年代久远所引起的纸质泛黄相得益彰,使得该画古意盎然。正如担当在自题一本山水册页时写的一样———“笔古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