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一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征稿通知
- • [公告]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征稿启事
- • [公告]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初评入围结果
- • [公告]“十艺节”全国美展作品征集启动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 • [展览]天津文交所下周举办书画精品展
- • [展览]西部多所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将亮相中...
- • [展览]海峡两岸孔孟文化书画展台北开展
周思聪作品:《山区新路》(初稿)
周思聪《王万景肖像》
王万景
岁月匆匆,转眼已经过去40多年。每当翻捡这些年的记忆,我始终都难以忘记一个人。她是周思聪,我的画坛挚友。
我和周思聪相识于1969年。那时她刚刚进入北京画院不久,我当时在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创作室工作,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去北京市美协开会,就这样与她结缘,拥有了一段深厚情谊。当时,北京市美协和画院都在地安门的雨儿胡同齐白石故居内,周思聪的画室就在前院,每次我去办事的时候,总能看见她在那儿画画。看思聪画画真是一种享受。她一言不发,静静坐在画板前,不停挥舞着手中的画笔。不管屋里有多少人有多少嘈杂声,好像整个世界都与她无关。她一丝不苟,沉默作画,安静得像一尊雕塑。我生怕打扰她,就站在她后面欣赏,沉醉其中。
她平日里就不爱说话,一画就是一天,喝杯水吃个馒头就把饭给解决了。有时照顾完孩子,她一直能坐着画到深夜!她经常深入到农村、工厂写生,一待就是好几天。她的人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善思聪慧。她娴熟的绘画技巧和认真严谨的态度都使我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我们两家慢慢熟悉后,我爱人经常请她给学生讲课。她讲的课很精彩,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也只有这个时候,她的话才多。有时候我们会叫她到家里吃饭。她常常教我爱人怎么勾线,怎么着色,怎么画人物,一旦投入到绘画当中,她就像个孩子般地痴迷。
周思聪成长的年代正好赶上“文革”时期。位于东城区帅府园的中央美院也无例外地卷入了这一场运动,许多老教授被批判、批斗、关进了牛棚。当时周思聪的老师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击和迫害。可就在这种环境下,周思聪依然和自己的老师们顶着风雨,坚持不懈地研究学习传统的中国画技巧,为以后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国画大师级人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1973年6月的一天,我来到思聪的画室。她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和我谈起了她的作品《山区新路》的创作构思。她说这幅画着重表现工人和农民之间的阶级友情。两个农民的孩子拿着水壶和碗,其中一个孩子踮起脚把盛着水的大碗给工人叔叔送到手里。她说背景显得简单。我问她:“这张是最后一稿吗?”她说:“这张是第一稿,你喜欢就送你吧!”我很高兴地接过来,小心翼翼地折起来装进包里。随后,她又说,我给你画张肖像吧,我说好。在那个夏日午后,在一片蝉鸣声里,思聪为我画了一张肖像。至今,我都珍藏着这些画,一直没装裱,它们伴随了我40年,也给了我40年的温暖回忆。
1985年,风湿病侵袭了思聪的身体,让她备受煎熬。即便这样,在长达5年的治病和养病过程中,她仍放不下手中的画笔。“她只需将自己投入,把苦寂的灵魂放进去。”(郎绍君《心欲静,忧未歇——〈周思聪画集〉序》)
她执著地热爱生活。她就像她笔下的荷花一样,美丽而自然!她在《周思聪与友人书》里写道:“有人说,人生就是匆匆忙忙向墓地奔去。我不想这样生活。”(王万景口述,儿子王健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