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一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征稿通知
- • [公告]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征稿启事
- • [公告]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初评入围结果
- • [公告]“十艺节”全国美展作品征集启动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 • [展览]天津文交所下周举办书画精品展
- • [展览]西部多所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将亮相中...
- • [展览]海峡两岸孔孟文化书画展台北开展
著名书画家王正升近影
王正升与本网特约撰稿人、嘉宾主持路子正
王正升
王正升最新作品集《丹青留痕》
蛇年春节刚过不久,恰逢津门著名书画家王正升先生出版了自己最新的书画作品集《丹青留痕》。笔者有幸,受天津美术网的邀请,来与王正升先生就这部最新的书画集聊一聊他和丹青、笔墨的故事。
天津美术网:看到了您新出的这本书,也知道您为它花费了很多心力。回到最原始的那个问题,为何您想出这本书?
王正升:其实关于出书的缘由后记中有写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丹青是我从小就喜欢且伴随我一生的东西,无论人生遭遇何种情况,我都未曾舍去;此外,六十岁之后,朋友便撺掇我出一个集子。而就我自己来说,在决定出这个集子之前,其实是顾虑重重,因为我毕竟没有专门从事美术、书法这个行业,只是“业余爱好”;虽然因缘巧合之下评了国家的三级美术师,但本职工作是在书店做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一个非专业的人,很害怕出了集子后“贻笑大方”,所以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想出这个集子。
天津美术网:但最后还是出了这本作品集,“出”与“不出”之间,您内心是怎么斗争的?
王正升:其实这个集子里面的东西都算不上什么作品,只是最近这两年所画所写的作业和小品。前面也提到了,出这个东西的很大意义其实是给这么多年一直支持我的挚友亲朋的一个答卷;另外,这本集子提名为“丹青留痕”,其实是一语双关:一方面,丹青便是书画,而我个人的别号是“丹青居士”。其实就是说,这个集子是我自己一生书画路上的一点痕迹。
天津美术网:您还是谦虚了。刚才您提到一个话题很有意思,也困惑我很久,您说您“不专业”,那我想问,在书画领域,什么叫“专业”,所谓专业与否和作品水平高低有必然的联系吗?
王正升: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实话实说,这个问题我也困惑过。举个文艺界的例子,比如京剧,就有“专业”和“票友”之分,但你能一口咬定说某些“唱、念、做、打”功底极为出色的票友水平就一定不如专业的京剧演员吗?我看未必啊。所以我认为,其实所谓的“专业与否”,区别不在于水平的绝对高低,而在于是否“下海”,也就是是否以此为生来判断。
再说个宗教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把一些“心向佛,身在俗”的人称为“居士”。而我的别号“丹青居士”便取意于此。因为我虽然没有从事书画这个专业,但我的内心对“丹青”无比虔诚,它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信仰。
天津美术网:您的观点对我启发很多。那么,您觉得这种专业分工对书画创作水平的提高有好处吗?
王正升:其实古时候没有专业一说,因为在过去,画画和写字就是文人士大夫们用来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嘛。而所谓的“专业”,是因为现在有了专门培养书画人才的院校,这就慢慢有了以专门从事美术、书法教学和创作为生的人,这才有了“专业分工”。
谈到现在的书画作品水平高低,这些年来大家总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何现在的中国总出不来“大师”?我觉得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现在的人的创作状态太浮躁,太急功近利。比如说我们搞一个展览,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很多人不是用眼睛看艺术、用感情去感悟艺术,而是用耳朵“听”艺术:这幅画一平尺多少钱?这个画家哪幅画最值钱?而正是这种把艺术和金钱直接挂钩的扭曲心态,使我们的创作永远处在“越想得到越得不到”的怪圈之中。
天津美术网:我也觉得是这样,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大家似乎喜欢用经济规律来思考和计算一切事情。而艺术的事本来应该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一种天真自然状态。丢失了这种状态,也就丢失了艺术的精华。
王正升:你说得挺对的。我的老师张牧石先生曾说,画画,画到最后是什么?画到最后其实是学问。我自己的感悟也是。你说什么叫大师?那一定是塔尖之上,综合能力非常强,学识非常好的人。如果只是为了画画而画画,为了挣钱而画画,那是一定出不了大师的。只有多读书,多吸收各方面的精神营养,才能把中国字画的神髓表现出来。
天津美术网:聊到现在,我能在咱们这种对话氛围中感受到您对于丹青的一腔热爱,那我就不明白了,既然您这么热爱书画,怎么就不把它作为专业去追求呢?
王正升:说到这个问题,只能说是命运捉弄啊。我小时候的志向非常简单,因为热爱书画,所以就是希望能够找名师学习,上好的学校,如天津美院、浙江美院等。但一场“文革”,丹青梦碎,错过了专业学习的最好时机。后来为了生存,也就只能把写字作画作为一个爱好。
如今我已经年过六十花甲之年,回望过去,觉得这一辈子终究是把想做的事情做了,所以我觉得没有遗憾。
天津美术网:刚刚您谈到一个观点,认为现在社会的浮躁风气导致艺术创作水平不高,如观众只懂得“听”艺术而不是用心来观赏、感悟艺术。而我觉得,除了浮躁的原因之外,如何欣赏艺术也是一个难题。现在有很多人,比如我,就摸不到欣赏书画的门径。您对这个怎么看?
王正升:确实,艺术是有自己的语言的。而且,有些独具特色的艺术是小众——即一部分人才能与之欣赏和对话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因为所谓的“欣赏”,其实是观者与作者整体的学养、素质、操守、人生观在完成一个对接。而所谓的“没法欣赏、难以欣赏”,其实就是观者与作者内心的话语沟通不上导致的。那为何会出现这种对接失调呢?我觉得这就跟我们的整体教育环境有关系。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过于注重以应试为目的的、单向的灌输,才导致了现在的人逐渐丢失了“用心感知”的能力。
天津美术网:您能举例说说吗?
王正升:就拿我集子里面的画来说吧,你看这幅画,画了一支梅花,想表达什么呢?可能单看梅花看不出来,你再看日期,是咱们过春节的时候,那这是在说什么呢?其实就是描述一种古人过春节的心态和精神状态。你想,古时候这个人住在山里面,过年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收拾收拾屋子,插一支野梅花放到瓶子里面,这就算过年了。反观物质丰富了的现在,咱们过年多么复杂啊,要放鞭炮、买新衣、走亲访友、吃大餐、看电视等等等等,娱乐的形式这么多,但我们现在感受到的快乐、年味比那位把野梅花插在瓶子里面的古人就多了许多吗?我看未必。所以我为什么画这张画,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形式上的繁复可能只是一种铺张浪费。
天津美术网:我好像明白一点了,其实每一张画里面都有作者的观点。
王正升:对,画背后一定有画家想要宣泄和释放的东西。你再看这张画竹子的,想说什么呢?其实就是想表达一种随意的人生态度。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总不能天天愁眉苦脸的吧?所以这么多年,我看画、作画的感悟就是,其实我们国家文化传统之中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后人的很多东西远远不及古人。
王正升作品:写意竹石圆光 君子之交
天津美术网:看您的这本书画集,我觉得您似乎对“文人画”这一类型的画特别感兴趣,画风那么多,您为何独爱“文人画”?
王正升:的确,我的美术创作以文人画为主。“文人画”么,顾名思义,一定是文人作画。那文人又为何要作画呢?一般就是读书有感,那么这就又有一个问题,既然是文人,既然是读书有感,怎么不写文章去表达呢?这就说明画有着文字所没有的特殊表达效果,即“意会”的效果。我总说“画本无禅,唯画通禅”,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你看这幅《君子之交》,画的是竹子与石头高风亮节,互相吸引。再看这幅《雪梅争春》,大家都知道那句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文人借此来强调“不争”的心态,主张应欣赏各自的特质。所以你看,文人画用一个情境将一个道理表现地极为精炼传神,从效果上来说,比大段论文讲的要清楚得多。
天津美术网:刚才在翻看您的画集,留意到这幅《知足常乐图》,画面构图很简洁,就是画了一个蜘蛛悬垂在自己所拉的长长的线上,我觉得其中应该包含了很多意蕴。
王正升:这幅画也是我构思了很久的一个小品。画面主要就是由这个小蜘蛛和它所拉的一根似有似无的长线组成。看似简单,但其实还是挺见功力的。这其中的笔墨浓淡、行笔快慢都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你再看画面旁边的文字,写的是孟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古文。这样一来,其实寓意十分明显,就是“知足常乐”啊。
天津美术网:您这么一说我更加感觉奥妙无穷,颇有醍醐灌顶之感。如此看来,文人画的确是中华文化极尽灵巧精妙之所在。我知道您有多次出国访问的经历,相信您对于西方美术也有了解,您是怎么看待中西美术的差异的?
王正升:其实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个最基本的分野就是,西方注重“写实”,而我们侧重“写意”。这个美术表达上的差异是由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和审美差异造成的。而具体到美术技法来讲,西方美术是“焦点透视”,而中国美术则是“散点透视”。你看这幅山水画,近景有中心,远景也有中心,这就是典型的散点透视。如果我们用西方的焦点透视的方法来创作这幅画,我们是看不到这么宏伟雄奇的场景的,而是只能看到眼前的一个景物。
所以,正是由于对艺术的追求不同,便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法。中国传统美术强调“意”的表达,那便造就了“散点透视”的方法,将全部景致纳入画家笔下,可以极好的营造“意境”;而西方美术追求“形”的塑造,所以采取“焦点透视”的方法,细节上极尽纤细逼真。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文化和审美的差异。
王正升作品:行草条屏 送贺宾客归越
天津美术网:说了这么多关于画画的事,我留意到您的作品集中还有不少的书法作品,看得出您似乎对行草以及汉字的演变很有兴趣?
王正升:是的。文字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作用我不必多言,大家都知道。但如果我们放在古代的语境来讨论这个问题,则结果又不太一样——要知道,古人写字并不会太多留意什么“文化传承”。我觉得,文字对古人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实用“,一个是“好看”。我国传统书法就是这种诉求的产物。
天津美术网:这些年来对简化字的争议一直不断,您觉得简化字有没有在保持我们优良传统的同时又提高了我们的写字效率?
王正升:这么多年我接触对文人画和传统书法以来,我有一个总的观点,那就是尽量不要驳古人的好意。每一个汉字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源流。当我们以现代化效率之名修改它们的字形的时候,也截去了一部分它们的文化生命。每个小小方块字文化生命的消逝,也就意味着每个使用简化字的中国人的文化记忆的消亡。这绝对是利小弊大的一件事情。
天津美术网:所以您其实是一个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您认为传统优于现代?
王正升:哈哈,到不用急着给我扣帽子。我只是谈我这些年的感悟罢了。倒并不是说传统的一定就比现代强,而是说,我们一定要尊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再求发展。以前我们总说要“跨越式迈进”,却忽略了这背后一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传统的东西一旦被修改、被丢弃,那它们就永远的消失了。
所以其实我是认同“科学发展观”的,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我去美国的时候总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五千年的文化都不要了,那我们那什么和美国拼?
天津美术网:您说到这里,我就想问个问题了,您看,美国建国才两百多年,它们没有那么多传统,而如今却成为世界一极;咱们国家五千年的传统,却在近代受尽欺凌,这又该怎么解释?
王正升:这是个一直都在讨论的问题,也有很多种说法。就我个人来说,我在美国最喜欢逛得不是大城市,而是小镇——美国有那种拒绝一切现代化的小镇,没有电视、人们也不用手机。我倒是认为,这种“恪守原始”是大智慧。为什么在现代化如此强盛的美国会有这种现象?我觉得是因为那些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所谓“盛极必衰”。
你看这些年来,几乎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GDP指数”上,但是近些年大家开始纷纷讨论和关注“幸福指数”,这种注意力转变的背后,其实就是对现代化的反思。我理解的人民幸福,就是老百姓安居乐业,但不一定生活多么奢侈。但为何我们现在做不到安居乐业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人欲望太大、太多。而书画的作用,其实就是打开一扇窗子,带来新的视野和对生活的反思,重新给自己的心灵定位。
天津美术网:听完您的话,我确实觉得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祖国历史上的文化精华,其实它们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可能是社会发展的下一个趋向。
王正升:其实很多东西就是反复的。我国古代文人非常强调“敬畏和感恩”。我们应该去重新审视、学习这样的品质。
编后语
在与王正升先生对话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王先生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文化气场。仿若一瞬间,与笔者交谈的并不是西装革履的现代人,而是一位风度翩翩的文人雅士。其言谈之高古,兴味之风雅,让人顿生“故国神游”的穿越之感。“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在那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丹青世界,王正升先生肆意挥洒,飘逸风流。 (本网特约撰稿人、嘉宾主持 路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