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良与他创作的齐白石肖像
李铁良简介 李铁良,1961年生于天津,1978年参加工作,曾在国营大企业工会担任美工,进修于鲁迅美术学院。 擅长人物肖像。对领袖的热爱,是他创作伟人肖像的最大动力,他用线条和色彩勾勒出了一代伟人的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豪迈奔放。其领袖肖像作品包括毛泽东像、周恩来像、刘少奇像、陈毅像、叶剑英像等,名人肖像作品包括齐白石像、鲁迅像、孙犁像,其中孙犁
津城知名画家李铁良虽然不是美术科班出身,但其酷爱美术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为自己敬佩的人画像是他的创作动力。曾经做过国营企业工会美工的李铁良,虽然在油画、宣传画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他更喜欢国画的大写意。中国画一讲笔二讲墨,大写意就是性情所至的笔墨酣畅淋漓,很像书法中的草书,其境界高,难度更高。所以说,工楷工笔的书画可以复制,而草书写意画很难再“复原”。李铁良的人物写意常常如此,众多伟人、名人在他笔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领袖情结催生伟人肖像
李铁良创作的画作中,很大一部分作品都是伟人、名人的肖像画,对领袖的热爱,是他创作的最大动力。对于自己崇拜敬佩的人,李铁良会花很多时间做“功课”,除了全面搜集资料,他还会阅读革命领袖的传记、事迹,然后再观摩照片,仔细揣摩他们的气质风度,研究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每次都要做到胸有成竹才提笔作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神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肢体语言,正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DNA那样,当这些烂熟于胸时,那便是‘下笔如有神’了。”李铁良说。肖像画是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按其不同的创作要求和表现手法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画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它要求画家对人物的容貌、体形、情态、服饰及背景等做真实生动的描绘,表现其精神特征、身份地位、民族属性、时代风尚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思想感情。李铁良说,画领袖肖像,首先要有敬仰心,还要有坚实的造型表现力。画肖像重在研究被画者的生平和思想,同时也要研究他的形象随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流失而产生的变化,画家要不遗余力地挖掘和表现其形象、思想和精神,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神韵。他创作的一幅毛泽东肖像画,用线条和色彩勾勒出了一代伟人的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豪迈奔放。“领袖们的传奇经历、伟人风范、平易近人的品质,像磁铁一般吸引着、激励着我用笔墨进行倾诉。我画领袖是为了展现中国伟人的风采,传递他们忧国忧民的气魄情怀。每画完一幅画,看着领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我顿时忘记了作画时的艰苦和困难。”
李铁良创作的周恩来肖像
有创作激情才能画好画
激情是画家与生活相连的神经,它能使画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敏感。在创作激情的“帮助”下,画家尽可以驰骋笔墨,创造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与独特性。李铁良的绘画创作属于无师自通,创作激情成为他画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具备诗人画家潜质的李铁良表示,自己绘画创造时必须有激情。画人物肖像,首先要感动自己、打动自己,等到产生非画不可、非创作不可的欲望之后,再提笔才能一气呵成,表现力应运而生,作品也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独特面貌。
虽然李铁良在画人物肖像上悟性过人,但在他眼中,无论旁人多满意的作品,自己看起来总会有所欠缺,觉得还能再画得好一些。他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是孙犁先生的肖像画,在四尺整张宣纸上,孙犁先生于荷花淀中,手持一蟹笑靥满颊。李铁良有一张孙犁先生坐在藤椅上的造型照,本想仿照相片绘制一幅作品,后来他改变了思路,决定不用大家常见的场景、姿势、表情,而是为孙犁先生换一种全新的、大家都没见过的形象。众所周知,孙犁先生不爱笑,平时也不苟言笑,李铁良便琢磨着一定把老先生画笑了。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很好玩的场景——孙犁先生夏天抓螃蟹,惟妙惟肖地画出了孙犁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孙老终身写农村题材,说明他喜欢农村的清新自然,即使螃蟹夹了手,相信孙老也会笑的”。
创作人像重眼神求传神,“画人物肖像光外形像不行,情绪、思想、眼神都需要同时到位,一定要传神。很多人喜欢在‘外形’上下功夫,唯恐自己画得不像,我认为人各有各的神情,抓住人的眼睛,提炼人的眼神才是画作的灵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旦打开眼睛这扇窗,由眼神而至心神,豁然而开,你要画的人物情感就会升华出来。”李铁良创作的周总理像,尤其抓住了一代伟人那深邃无比的眼神。当年李铁良为了表达对周恩来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决定画出敬爱的周总理在自己心目中的真实形象,经过大量地参考照片、资料,李铁良画出了周总理的精神气质,展现出了一代伟人聪慧敏锐的思维、洞察一切的眼神、刚柔结合的气质。李铁良的观点与古人的观点暗合,初唐时期的大画家阎立本,他创作的《历代帝王图卷》,画有历史上13位帝王像。这些像很注重人物的传神,尤其是眼睛,如画魏帝曹丕目光锐敏,画宣帝陈顼平庸两眼无神。正如中唐大画家吴道子所言:“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创作人像求其传神,确是找到开启这座艺术洞府的钥匙。
李铁良创作的孙犁肖像
笑了的孙犁像
今年年初,李铁良应友人之邀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的孙犁先生画像,几个月后两幅作品出炉,大的为四尺整张宣纸,孙犁先生于荷花淀中,手持一蟹笑靥满颊。全国帛书第一人、书法家赵伯光先生在画上跋录一首曾镇南写的五言诗,此诗将孙犁先生“耕堂劫后十种”书名皆嵌在其中,后来此画转赠给了孙犁先生的小女儿孙晓玲。另一幅小画则是孙犁先生头像,求画友人为表仰慕之私,把自家五律《忆旧游白洋淀》诗作为诗堂装池,又把书画家曾昭国藏拓的“万岁不败”汉砖题跋后放于一画中,将画悬之于书房“以朝夕仰慕之”。
给孙犁先生画像的难度在于之前没有人画过,李铁良画的毛泽东、周恩来肖像都曾经有人创作过,伟人的身姿由照片变成线条后,头脑中能够留下印象,但是孙犁先生资料都是照片,很难变成线条,也很难画得像。李铁良初期画废了20多张宣纸,就是找不到作画的灵感。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友人的一句无心直言,原来友人求画时曾向李铁良提过孙犁先生不爱笑。李铁良顿时有了创作的激情—— 一定要把孙犁先生画笑了。
李铁良先确定了孙犁先生肖像画的面部形象表情,然后就开始琢磨用何种场景把孙犁先生画笑了。查阅资料后,李铁良发现孙犁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芦花荡》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他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终身创作农村题材是孙犁先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李铁良决定就抓住这个特点,为画作设计了十分富有野趣的野外场景——孙犁先生夏天在野外抓螃蟹,被螃蟹夹了手,但他仍旧笑容满面,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
李铁良创作人物肖像画通常会先理解人物,再看明白人物,然后读懂人物,最后把绘画场景设计成最美的或是最容易被人家接受,抑或是画家自己最心仪的场面。“孙犁先生当年本来可以留在陕北,但是他自己要求回到农村,说明他对农村那种自然清新的美十分偏爱。老先生即便螃蟹夹了手,也会是笑的。”李铁良谈到自己当初的想法时说道,“按照外人的理解,孙老先生不爱笑,不苟言笑,他突然笑了肯定有玄机,而这玄机就是爱生活。”
后来,这幅画得到了孙犁先生家人的肯定,因为孙犁先生的儿子、女儿保存下来的照片中都没有几张有笑容的,所以当他们看到这幅肖像画时,称赞李铁良画出了孙犁先生内心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