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万里图》首度展示活动在北京举行
《黄河万里图》首度展示活动在北京举行
《黄河万里图》首度展示活动在北京举行
《黄河万里图》首度展示活动在北京举行
天津美术网讯 尽管之前对《黄河万里图》百米长卷的创作有着比较充分的了解,但是第一眼看到它时,还是为它宏大幽深的气魄给震撼了。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薛永年这样评价这幅图卷:“黄钟大吕,盛世强音。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情怀的交辉。”
8月17日,由中国画学会主办的《黄河万里图》的首度展示活动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展厅里,这幅横220米、纵1.5米,由4位主笔和30多位国内知名画家历时一年时间合作完成的山水画巨制,沿着精心设计的展板回环错落地铺展开去,一如黄河的九曲十八弯。画卷之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流经的九省区的地标性景物——自然的、人文的,远近高低,你隐我现。卷首是中国美协主席、中国画学会名誉主席刘大为题写的卷名“黄河万里图”,卷尾装裱着薛永年先生构思月余所得、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克先生以郑文公碑体书法誊录的“黄河万里图赋”。全卷跌宕起伏,一气呵成。
薛永年说,这幅巨制,填补了中国美术史关于画黄河的空白。美术理论家刘曦林也说,黄河的魅力是其他任何题材无法替代的。古人没有关于黄河的画卷,是因为黄河沿岸自然条件多凶险恶劣,人们很难走近去观摩它。但是古人对黄河的向往与赞美之情与今人无异,于是才会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对黄河展开遥望与想象。《黄河万里图》的完成,也是对古人黄河情怀的一种告慰。
这次展示活动中,中国画学会邀请了十几位著名美术理论家召开座谈会为长卷把脉,提意见,道不足。王镛、陈醉、赵力忠、邓福星、刘龙庭、罗世平、马鸿增、夏硕琦、尚辉、杨惠东等都畅谈了各自的看法。他们充分肯定了这卷创作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也道出了创作本身存在的一些缺憾,比如全卷节奏过于致密,少了些蒙古长调式的平缓、悠扬。
但是,瑕不掩瑜。《黄河万里图》还是堪称开先河的巨制。长卷按省区分九个板块展现黄河的历史文明和当代风貌,两岸的景致在湍飞的激流中展开叙述,一路浩浩荡荡,从巴颜喀拉一直讲到五岳独尊,九省区的城市建设各有风神,最可观处,是那许多跨越时空的文化际合,仰韶文明、黄帝陵古柏、贺兰山岩画、殷墟甲骨、秦兵马俑坑、关外胡杨、敦煌石窟、孔庙孔林,还有鹳鹊楼、杏花村、延安宝塔山……
孙克说,这次创作,采风很深入,搜集了大量的照片资料,当时最担心的,是完成的作品会像游览图或照片集。但是结果表明:作品的语言很水墨、很绘画。
4位主笔画家张复兴、程振国、施江城、王梦湖都参加了座谈会。张复兴代表四位画家讲了一些创作心得。他说接到任务时,大家心里很忐忑,长卷从立项到完成仅一年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思想上、技法上的协调统一,很不容易。但是,大家团结一致地做到了。后来,程振国告诉记者,合作创作,技法的统一是最关键的。这次创作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都觉得很紧张。好在几位主笔画家都有驾驭大画和共同协作的经验,因此,在统一绘画语言、体现共性方面非常默契。这次创作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了对细节的推敲上,比如黄土高原正在退耕还林,几乎看不到黄土了,该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从哪个角度画才更显气势;泰山不在黄河岸边,但却是山东甚至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该怎样收进画卷,等等。
薛永年先生所作《黄河万里图赋》,堪为此图的注脚。该赋文辞优美,意境宏深,道尽黄河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绵延,创作此图的初衷与意义,绘制过程中的思考与艰辛。
《黄河万里图》由刘大为担任艺术总监、总设计,中国画学会会长郭怡孮,副会长龙瑞、孙克担任艺术总监。据介绍,此卷将于今年10月参加在济南举办的第十届艺术节。为了更深入地弘扬中华文明、宣传黄河精神,此卷还将赴全国20多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进行巡展,并择期走出国门赴海外展出。
最后,记者想做一点说明。在这次为《黄河万里图》举办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共同提出了一个担忧:在美术界热衷跟风的当下,这幅优秀的中国画巨制会不会引发大量的劣质中国画长卷问世。为此,专家恳请媒体,告诫美术界不要盲目跟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个告诫是有责任心的专家学者的心声,其实也正说出了媒体要说的话。(记者 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