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开作品:《津城古韵》
方大开作品:《津城古韵》(局部)
方大开作品:《津城古韵》(局部)
方大开作品:《津城古韵》(局部)
方大开(左)与本文作者王焕庸
王焕庸
浓眉、浓发、络腮胡,颇似古代游侠。这些年,方大开也像风尘游侠一样,去国怀乡,仗剑远游,祖国的壮丽河山,留下了他傲岸的身影,他用手中的画笔,开创出了一片绚丽的景象。
方大开,著名书画家、诗人、金石学家、鉴赏家、收藏家、美术评论家,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宋代诗人、月泉吟社创始人方凤的第二十四世孙。
方大开的绘画兼擅各科,人物、山水、花鸟、草虫无所不能,尤以人物和兰竹最精。书画鉴定家杨仁恺题词称赞方大开:“书画兼工,艺苑白眉。”著名书画家也是他的恩师宋雨桂更评价他“绘画艺术非仅画之技也,读大开画友之作,笔含千古之韵,书法入画甚为难得,重气重境,不舍笔墨,今之画家颇罕耶”。
《津城古韵》是一幅以海河和天后宫为背景生动表现近代天津民俗风情的长卷。为创作这幅作品,方大开从构思到完成耗时两年,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天津老照片,几易其稿,颇费心思。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地记录了二十世纪初海河三岔河口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作品以天津卫的风土人情为背景,以老城鼓楼、天后宫码头海河沿岸风光为中心内容,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天津的历史风貌,展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景、名胜、建筑、兵备防御、民俗风情。画家用细腻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景象,光线、色彩、色调的把握为整幅画面呈现出朦胧的意境。运笔纯熟,墨色简洁明快,老宅、拱桥、石板等静态的物体被画家刻画得生机有活力。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设色,把国画的意境渲染得恰到好处。
在运笔上,方大开继承了自唐宋以来传统青绿山水画法,用笔上更趋细腻严谨,勾画点染均能一丝不苟。江河交错,烟波浩渺,气势十分雄伟壮丽。瓦房茅舍,杂树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在用色上,画家以工整细腻的笔法表现坡石与河面水纹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施以赭色,冷暖对比,富有变化和装饰性,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津城古韵》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清丽淡雅,不同于一般的界画。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寂静的远景郊野,河流纵横,城郭耸立;舟车人物,摊贩货物,市招文字,丝毫不失。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手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貌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回味无穷。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画中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各不相属。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王焕墉 天津著名词学家,天津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客座教授;著有《崇斋诗存》、《诗词基础讲义》等著作。)
方大开
方大开,天津市著名书画家,字泽朴,别署寿山,号方山子,上山人,自在堂主,室名:奉衡山雪渔三桥寳印阁,百印精舍;书画家、金石学家、鉴赏家、收藏家、美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