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初评结果
- • [公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初评结果
- • [公告]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复评结果
- • [公告]2013年全国油画作品展初评结果
- • [公告]第三届桐乡廉政漫画大赛评选结果
- • [展览]2013中国(厦门)漆画展征稿启...
- • [展览]北京艺博会首推新写实油画展
- • [展览]马泉从艺60周年书画展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王学仲
时人要识凌云木 一代大家在眼前
——著名书画家诗人作家艺术理论家、天津大学教授王学仲散记
靳莹
2013年10月8日7时17分,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作家、艺术理论家,天津大学教授王学仲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8周岁。
王学仲先生病逝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曾留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他交代:不要惊动领导、组织和弟子们,不搞封建迷信那一套,不设灵堂,不要吊唁,不接受花蓝,只在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设立接待站。
高山仰止 音容宛在
设在研究所的接待站陈设简单而肃穆:墙上悬挂的王老照片笑容慈祥,弟子敬献的对联“黾园恩泽育桃李 夫子翰墨传后人”列于两侧,旁有“恭宽信敏惠义仁和永垂懿范 文史艺哲诗书画印长著华章”的黑色挽联追忆这位蜚声中外的艺术泰斗。唯一没有遵守老人愿望的是,天津大学、天津画院、天津市文史研究馆、九三学社、天津文联、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等单位及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等还是敬献了花篮,以寄托哀思。
今天前来拜祭的人还不多,“王先生住院的消息只有两三个人知道,他叮嘱我们,谁也不要告诉,他说大家都很忙,不想惊动,直至今天先生逝世,很多弟子都还不知道。”王学仲弟子、天津市书法协会主席唐云来说。10月6日,王学仲先生住进了ICU病房,唐云来和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所长孙国喜前去看望,医院破例允许他们穿上防护服,进到病房。“先生意识还清醒,看到我们来了,用眼神示意我们坐,虽然说话有些含混,但是我听得出来,先生是说谢谢我们。我摸着先生的手,很暖。”唐云来回忆说,眼睛有些湿润。
8日下午,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校长李家俊等校领导到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吊唁,慰问家属。李家俊表示,今年春节时去王先生家里看望时还见到了老先生的笑容,如今回想起来好像仍在眼前。王先生的逝世是天津大学的重大损失。冯骥才特意从北京赶回来吊唁。他表示,与王先生在天津大学共事多年,是好“街坊”,王先生的故去,毫无疑问是天津市和中国书法界、文化界的一个重大损失,自己心里很难过。
王学仲作品
“诗书画三怪” 创立“黾学学派”
王学仲曾受业于徐悲鸿、齐白石、吴镜汀、黄宾虹、蒋兆和、叶浅予、容庚等前辈大家。1946年,王学仲到当时的北平投考国立北平艺专(抗战胜利后,徐悲鸿担任校长),徐悲鸿评审挂在粉墙上的新生作品,他对几幅作品格外用心观赏,说:“作者夜泊。他的诗、书、画看去都有些怪,合称三怪如何?”随后又说:“‘怪’字的含义有贬也有褒,‘扬州八怪’不也是‘怪’吗?你的书画有一些文人画的趣味,但还要下深功夫,形成你个人的风貌。”夜泊者,王学仲也。他少时在家乡研习书画,喜欢唐诗《枫桥夜泊》、《夜泊牛渚怀古》,觉得“夜泊”二字很能代表自己的画风、诗情和生活情趣,便以“夜泊”(或呼延夜泊)自号。
徐悲鸿曾挥笔称赞王学仲:“呼延生方在少年,其书得有如是造诣,禀赋不凡,盖由天授,与之古人,在唐则近北海,宋则山谷,明则倪文征、王觉斯,而非赵、董世俗之姿可相并论。”
在大师前辈的悉心指导下,王学仲踵武前贤、勇于探索、自出机杼、标新立异,之后成为了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大家,他在绘画、书法、诗文等文艺领域的造诣,远远不止“三怪”了。
20世纪90年代,王学仲创立了“黾学学派”,又是“黾学”最好的践行者。“黾”为王学仲的名,据王学仲介绍,当初父亲为他取号“黾”,典自《诗经》,意为“黾勉鞠瘁,不敢告劳”,这也成为他一生所遵循的信条,贯穿于他的工作、生活和艺术创作中。“黾学”可以概括为一画、二合、三怪、四我、五象、六学、七艺。“一画”就是文人画,文人画要以诗书画印为基础。“二合”是指意象合一。“三怪”是“黾学”的美学基础,即诗书画三位一体。“四我”是“黾学”的精神支柱,即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轶出自我,超越时代。“五象”即表象、意象、气象、空象、色象,把佛、道、儒三家的哲学观融合为一体。“六学”包括文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经学)、哲学、历史学等。“七艺”即绘画、书法、诗词、治印、雕塑、散文、小说等。“黾学”学术体系,为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学仲作品
民族风骨 德艺双馨
王学仲,诗、文、书、画四绝,著作等身。从他的言行、著作、艺术创作上,处处体现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特殊使命感和崇高责任感。他曾说:“在欧风披靡之下,我们要有华夏汉文化强大的自信心和独立精神,还要有弘扬推广中华文化的远大抱负”。“一个热爱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要有几根硬骨头把自己撑起来。我们有责任在海内外大力传播、弘扬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励民魂,这是中国人的责任”。在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黾园”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四我庭”三个大字,何为“四我”?一问方知是王学仲的16字箴言:“扬我国风,立我国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
然而,八旬高龄、崇尚传统民族文化的王学仲“古朴”却不“迂腐”。他的学生刘珺回忆说:“网络、奥运、金融危机甚至是博客、微博这样的时尚和时事话题也会经常听王先生谈起”。翻看王学仲先生的作品集,会发现除了中国传统风格的水墨作品外,还有很多与西画相结合的艺术创新之作。在王学仲的油画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属于印象派,在现在看来,依然十分“前卫”,而这些作品其实都是他二三十年前创作完成的。
“平时,王学仲先生还十分关注新闻,常常要我把当天的网络新闻讲给他听,甚至在医院治疗期间还每天要我给他念《参考消息》等报纸,并常和学生就某个事件展开讨论”。刘珺说。关乎国家、社会、民生的事件都会牵动王学仲先生悲天悯人的真善之心。新闻中每每有慈善活动,他便会站出来捐款、捐画。捐助非典、汶川地震,扶助下岗工人、贫困学生,几乎都能看到王先生的身影。“我们曾带着王先生捐助的几万元善款,乘坐出租车挨家给下岗工人送去生活补助,王先生反复叮嘱一定要送到”。弟子唐云来感念起先生的善举,印象深刻。
王学仲
淡泊名利 桃李满天
当很多艺术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时,王学仲却固守着他心中的一块纯净的艺术圣地。曾有同行问他:“呼延老师,人家都画钱,你怎么还画画呀?”他只是淡然一笑:人各有志嘛!多年来,他向各大艺术馆、博物馆捐赠了珍藏的名人字画700余件。“我认为自己是个纯粹的艺术工作者,名、权、利都不是我所追求的,我每时每日所不能忘情的就是艺术。”王学仲如是说,“我的大批作品,以及我收藏的大量作品,我认为捐给有关机构,用于馆藏展示,有利于更多人观赏,这对于艺术的弘扬、发展是有更多好处的”。
“他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只是一心教书育人,一心吟诗作画。”王学仲儿媳徐小荣介绍说。2013年是王学仲在天津大学执教的第60个年头。“我在这里的教学不拘一格,不给学生以固定模式,以启发其个人的心灵智慧为旨归。”王学仲曾表述。在多年的教书育人中,他不仅教治学之道,还教做人之道。他再三叮嘱学生静下心来,潜心做学问,切忌浮躁。“当时,先生身兼中国书协副主席等职,社会活动繁忙,但先生把他的时间调配得很好,无论早晚,总是把他的渊博学问和书画心得循循善诱地传授给我们”刘珺说,“他教导我们一定要把时间用在画画和学术研究上,要努力,要勤奋”。
在天津大学幽静、朴素的“黾园”中,王学仲先生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佳作,著述了多部艺术专著,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冯骥才回忆起王学仲先生,感慨道:“我20多岁的时候认识了王学仲先生,他那时已经是一位非常出名的画家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正式落成的时候,我来剪彩,那天是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做的演讲。中国的艺术界需要拥有巨人气质的人物来支撑,王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的离世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界的重大损失。王先生有这样一个艺术研究所,有很多学生,希望学生们能够继承王先生的艺术、学术的精神,把先生未竟的事业继承下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