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2013年全国油画作品展复评结果
- • [公告]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初评结果
- • [公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初评结果
- • [公告]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复评结果
- • [公告]2013年全国油画作品展初评结果
- • [展览]2013中国(厦门)漆画展征稿启...
- • [展览]北京艺博会首推新写实油画展
- • [展览]马泉从艺60周年书画展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尚世元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市政协书画研究会理事,天津日报文化专副刊中心主任编辑。
山水四屏 (中国画)
秋山白云图 (中国画)
梦见云山 (中国画)
夏日沐云图 (中国画)
春山春雨 (中国画)
冬日画雪图 (中国画)
知音 (中国画)
翠崖山居图 (中国画)
观赏了尚世元山水画展,仍沉浸在安静淡雅且“心随天籁”的美好回味中。参观者人头攒动,低声品评,虽热烈但并非嘈杂——作品是静的。静观品读,便知作者是不涉轻浮但能净名求知者。多元化躁动的现实中,文化艺术多倾向于轻薄浮躁,令人生厌。同质而平庸的作品更是比比皆是,无论是“延续派”者不求甚解的抄袭、低俗滥造,还是盲目无知的模仿臆造。标榜为“开拓派者”,结果只能以荒诞低庸的劣作,沉淹在民族艺术真正的巨浪中。
世元的作品不然,虽不是长篇巨制,也非一般戏墨小品,作品均是精心安排,严谨制作,既古雅清丽又诗意盎然。看得出,他是以唐宋诗意为精神契机,深入探索,深掘流失已久的青绿技法为手段,创造一种充分表达自己人生观、艺术观的绘画语言,以此去摆脱前人的桎梏,抵御粗制滥造之风的侵蚀。就这一点来说,世元是有见地的亦有成果。所以其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又纯粹空灵的境界。
“画”是要读的,“诗”是要品评的。“诗”的广义的理解,应是作家的思想深度与文艺修养的集中表现,形象思维通过语言表现为诗,通过视觉形象表现为画。“画”的语言也和“诗”的语言一样,无不借景抒情,借情寓意。从这一论说,看世元的画,是有可读性的,正因为此,在他的每张作品前,都能留你驻足细读和品味。如《青曲幽居(团扇)》、《唐人诗意(立轴)》、《冬日话雪图(斗方)》、《窗聚春山(斗方)》等,读其画无不使人联想到林下高士,参禅静坐,晋之陶、邵二名士,使观者能有入画潜游之想。
人类天才的作品,超越时空,直诉性灵,不需传译——艺术语言是灵犀相通的。我们在看世元的画,无需另加说明,不必别人讲解,更不必追究画的故事性、情节性。读着画,使你不期然地进入画境中,作者“引领着人们进入一种纯粹而又空灵的境界。”
通过画作,我们可以想见到世元多年来所作的“功课”,这可不是一句“他喜欢画青绿山水”所能了得的。青绿山水,包括大青绿山水、小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数种,是我们民族绘画中,一个很重要,而又失传多年的画种,近百年间,虽有部分先辈画家有所涉猎,但只能是偶一为之,像潘 兹先生,以重彩工笔人物为终生创作手段的画家,在其他山水、花鸟画中几乎是空白,有之也如晨星凤毛之稀,世元之画真可谓麟角也。要想画好青绿山水,对传统必要深层挖掘,以吸取原创作力和养分。
工笔青绿山水趋于成熟应首推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父子继承隋展子虔、郑怯士“细密精致而臻丽”的风格,他们已能比较真实地描绘山川景色,并能通过致密的刻画,构拟动人的意境。但这里须先指出的是,李家细密精致的青绿山水,所以能达到“鸟兽草本,皆穷其态”。画一张画,是需数月之功的。唐代诗人牟融在《题李思训山水》诗中,记述思训所画山水景色说:“卜筑藏修地自偏,尊前诗酒集群贤。丰岩松暝时藏鹤,一枕秋声夜听泉。风月漫劳酬逸兴,渔樵随处度流年。南州人物依然在,山水幽居胜辋川。”使诗人触景生情,仍是画山水所呈现的景物。松林、清泉、渔樵、幽居,所构成的平远山川,表达了当时士大夫所追求的意趣。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世元之青绿山水。多有前辈各家最精华、最富创造性的影子,如《青曲幽居》颇具大小李将军之神髓,《仙山论道图》、《翠崖山居》极得仇十洲之精韵。多幅山水、树、石、流湍勾斫法与景物之外造型的笔法,或多或少得老莲极富装饰趣味的影响。
世元之画并非死学硬套先辈之法,亦非老瓶装新酒,而是一种正确继承传统,并注意吸取某些现代绘画中的黑白构成与色彩构成,突破单纯的线结构,糅进团块分割的构成法。弃水墨为上而施以“五彩彰施”。作品根据寄情不同很讲求画面调子,如《冬日话雪图》的冷调子,《寻故人》、《春山》等作品的暖调子,《访友人》、《山居图》的暖亮调子等,其色彩处理不是直觉的而是意念的,世元之画主要特点还在于创作态度与境界,不是现代新潮流派、光怪陆离,而是轻盈淡雅颇具意境,犹如听刘欢的“弯弯的月亮”,清心典雅抒情寄意。
画如其人,字如其人,能有这般了得的成就,除作者本身思想境界、忘我的探求精神,还要有良好的悟性。这一切又需归结于人品之高韵。近读《南村草堂记》(明·邵亨贞撰),读后颇有所悟,中有记云:“自昔有道之士,能终身不沽名利,天下无异辞者,唯晋靖节先生(陶渊明)与吾宗康节先生(邵康节)二人而已……九成(陶渊明之后裔)生长浙水……唯耕艺读书,从容于逢掖颠沛之时,漫浪于世道纷纭之际,无隐士之名,而潜合隐士之行……”略摘数句记于此,与尚世元小友共勉之。(作者:孙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