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网讯 詹鸿昌和陈行是中国画坛的艺术伉俪,60年代时,他们共同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詹鸿昌学习油画,师从国画大师吴作人先生;陈行学习中国画,是李可染先生的授业弟子。二人师出名门,成绩优异。他们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品德也在美术界留下深远的影响。昨天下午,在中国美术馆4号展厅内,这对艺术伉俪名为“思念与徘徊”的展览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作为詹鸿昌、陈行在中国美术馆的首次个展,展出了二位艺术家最具各自代表性的作品,为观众们呈现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开幕式,许多艺术家的同学和朋友赶赴现场,他们都是60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大家纷纷为詹鸿昌和陈行今天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贺。展览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
开幕式上艺术家与嘉宾们的合影
詹鸿昌先生致辞
詹鸿昌与陈行作为性情率真、一心向艺的艺术家,“思念与徘徊”既是他们对生活的眷恋与思念,也是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留恋与徘徊。
作为吴作人先生的学生,詹鸿昌学习接受的是欧洲油画学派,这也使他的油画和时代下的主流画派区别明显,特别是在那个强调艺术服务政治的年代,詹鸿昌的艺术也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当时的中国是以苏联学派作为艺术主流,而詹鸿昌则是以后印象派油画为学习榜样。这也使詹鸿昌不得不保顶着社会压力坚持自己的创作。但詹鸿昌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坚持艺术本体的探索,在湖南工作生活的二十八年间,将自己的艺术热情奉献给生活的湖南乡土,创作了一大批乡土气息浓厚、具有现代风格的油画作品,在本次展览中,詹鸿昌以后印象派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呈现家乡的一幕幕场景,其中有《乡村小路》《洞庭渔舟》《村后池塘》《梯田》等等描绘乡间美好生活的作品,也有《我家窗台》《我住过的村寨》《栀子花》等等反应自己生活的作品,不难从作者笔下看出其中蕴含着对生活故土的眷恋与思念。
陈行在本次展览中带来了她多年来在中国画领域的探索成果,作为一位接受20世纪中国普遍流行的“中西融合”教育的艺术家,陈行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不断思索打破传统既定的模式,多年来在材料领域进行新的发现。本次展览展出了她以麻布为材质的水墨系列和部分纸本水墨作品。展厅内我们看到了陈行的麻布水墨系列作品《徘徊》和纸本水墨系列作品《朵云》,充分反映出作者经历探索尝试所获得了全新的水墨效果。陈行的水墨画主观即兴色彩很浓,游动于画面的水墨符号像一个个音符一样演奏着不同的旋律,或深沉,或活泼,或迷惘,或直率;把观众们带引入现代抽象的美感之中。
展出的詹鸿昌油画作品
邹佩珠先生表示,陈行的作品比较抽象,画面总好像处于运动中一般,生机勃勃。她把传统水墨画的韵味和导师李可染先生对“光”的运用都引入画面中。詹鸿昌的油画里生活气息很浓厚,而且散发着浓厚的中国韵味,其中既有民间的东西,也有传统年画的东西,非常好。
二位艺术家在不同画种上各自探索又相互借鉴,造就他们在艺术创作上保持开放的思想。詹鸿昌一生致力于研究油画的民族化,陈行致力于研究国画的现代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也是彼此之间中西融合,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他们反应湖湘文化的合力创作《牧人与太阳》一举摘得壁画的金奖。
陈行在向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建龙表示,詹鸿昌和陈行一直以来致力于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今天在中国美术馆看到二位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令我们高兴。二位老师的创作,除了对技法和材料的研究之外,更深刻的是扎根于本土文化的独立思考。詹鸿昌和陈行从1991年进入同济大学任教起,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生带来思想上的震撼,这种习惯也是每一个学生最需要的。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致辞中这样说道,詹鸿昌和陈行作为50年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有着那一代人共同的理想,即正直、健康、充满希望与憧憬。他们在艺术道路上追求真实的自我,在思想观念中始终具有创新意识,他们在艺术道路上孜孜追求地同时不断打破一个个既定的规范,做出了很多探索和革新。他们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圆个人的愿望,也是我们这些对新中国美术研究者的共同愿望,也是圆更多观众期望看到更多老一辈艺术家艰辛探索一路走来的愿望。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今天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可以引发很多对历史的思考,对一代艺术家更加敬重。
展厅内的前言
展览在4号展厅呈现,时间将持续至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