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展品:施大畏《长征系列NO.3·湘江血·涅槃》
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展品:林曦明《泼墨漓江》
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展品:程俊杰、何小薇《东方大港》
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启幕
天津美术网讯 11月8日,经过两年的准备,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近50年来上海美术界首次以集体形式在北京举行展览。展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承办。此次展览,不涉及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这些已有定论的“海派”前辈,而是以当代艺术家作品为主线,展出油画、国画、雕塑、版画作品102件。其中32件作品来自45岁以下作者,约占三成。
海派美术 多元共容味道厚
“海派”美术有着辉煌的历史。上承明清绘画之余绪,下开20世纪中国画之新格局,曾占据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新中国成立后,“海派”美术紧跟时代节奏,涌现出大量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
今天的“海派”美术作品,常给人勇于创新、个性鲜明的印象,尤重形式创新,讲究轻松、时尚。而这只是上海美术的一个方面。“上海美术的另一面是饱含人文关怀,艺术家充满责任感,作品体现厚重感。”上海市文联主席、美术家协会主席施大畏说。
据悉,在2011年,上海美术界启动了“历史文脉”工程,鼓励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创作优秀的美术作品,反映近代以来上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与此同时,上海美术家协会还组织艺术家前往上海市重大建设工程现场及浙江、贵州、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等地采风写生,让艺术家深入火热的生活一线,通过现场速写、素描、拍照等方式积累一手的创作素材。
此次展览中,就展出了如《昆仑月色》《泼墨漓江》《高原红》《吃小米饭缴三八枪》等深入生活、有积淀和思考的作品,还有《长征系列NO.3·湘江血·涅槃》《1949———新中国少先队员》《星火日夜商店》《东方大港》等记录历史事件的作品。开幕当天举行的座谈会上,有与会者表示惊讶:没想到“海派”也画主题性作品、军事题材的作品。
上海,一边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悠久的革命传统,一边是改革开放的门户,融进多元的世界风情。包容、开放和创新的精神,植根于“海派”艺术之中,使它难以定义。而正是这种难以定义,形成了独特的“海风”,此次展览也是对海派美术百年历程的全面梳理。
“进京赶考” 谋求更进一步
一个流派的形成,可能潜藏着固步自封的隐患。上海美术发展态势繁荣,创作环境宽松,也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可以更多地关注上海美术的长远发展。为了将上海美术的整体形象推向全国,进一步拓展上海美术的整体状况和影响力,上海市文联和美协第六届主席团研究决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
对此次进京展,施大畏说:“必须强调学术性、高端性,对上海美术整体艺术风格进行梳理和诠释。”他还将此次展览比喻为“进京赶考”,是为了将上海美术整体形象从北京传递到全国,让其他地区的艺术家增加对上海美术的了解,加强美术交流,听取各方的批评建议,以谋求进一步的提升。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迟志刚表示:“以作品质量为入选标准,展示上海美术家创作的精品力作,提升上海画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琪也认为,上海美术界要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促进国内外的沟通和交流,胸怀大局,把握方向,唱响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在开幕当天的座谈会上,美术理论家、书画家邵大箴称赞说:“我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吹来。上海美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而这种创新同时还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看似随意发挥的地方也有着文化内涵。”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郎绍君则建议,上海应充分重视前辈传统,培养更多融通古今的画家。面对当代绘画的多元趋势,艺术家要更多思考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发展本土传统。美术评论家徐虹认为,不同于其他地区“呐喊”式的表达方式,海派美术总体更低调沉稳,这也正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海派艺术特点。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在开幕式上说:“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摇篮,也是新中国美术的引领地之一。今天,通过这样的展览,作为排头兵的上海美术也将收获更大的影响力。”
展览将持续至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