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画家卢德辉接受天津美术网访谈。
高清图:旅美著名画家卢德辉绘画展在天津美术馆展出
他是从天津走出的旅美画家,以融会中西的风格和手法描绘世界——
卢德辉:丹青抒写游子情
杜仲华
从《香江印象》到《远眺布达拉宫》;从《巴黎凯旋门》到《纽约扬帆航行节》;从《水乡明月夜》到《威尼斯大运河上的九月盛会》;从《白虎星君图》到《世界之舞》……正在天津文化中心美术馆展出的《旅美画家卢德辉绘画展》上,一幅幅描绘世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绘画作品,给津门美术界吹来一股清新雅致的画风。
卢德辉身材矫健,面容清癯,谈吐幽默,完全看不出已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作为中央工艺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高材生,著名画家袁运甫、张仃、张光宇等人的学生,卢德辉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壁画作品,80年代又为邮电部设计亚运会邮票,为拉萨绘制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等。
从1993年到2009年,卢德辉以访问学者身份旅居美国纽约,其间足迹踏遍欧美亚诸国,像一个艺术朝拜者,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吮吸着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消化吸收后化做自己的绘画语言,创作出一批融会中西,意韵独具的作品。此次展览便是为了向家乡父老做一个汇报。
近日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卢德辉畅谈了他出国前后的经历和感悟,言谈话语间,难掩一位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思乡之情。
卢德辉作品:《石油新篇》
卢德辉作品:《渤海月夜》
卢德辉作品:《白族少女》
卢德辉作品:《运河上飘荡着<桑塔露琪亚>的歌声》
固守传统为本的理念
上世纪60年代的中央工艺美院,师资荟萃,品貌独特,陈叔亮、张仃、张光宇、袁运甫、吴冠中等,皆为业界翘楚;培养出的学生自然也桃李满天下。在校期间,卢德辉曾参加周令钊率领的国庆、五一庆祝游行设计工作,协助张光宇创制壁画《北京之春》,为人民大会堂宁夏厅绘制壁画《六盘山》……最令他难忘的是,他还曾在北京市民夹道欢迎印尼总统苏加诺的车队中,见到了毛主席。“那天,毛主席和苏加诺乘坐的敞篷车开得很慢,为了多看毛主席几眼,我就一直跟着敞篷车跑,后来胆子大了,甚至用手扶到车身……”回忆当年的情景,卢德辉脸上依旧泛着幸福的光芒。
大学毕业后,卢德辉留校给老院长陈叔亮当助教。陈叔亮向卢德辉提出一个要求:半年之内你什么也不用干,就“泡”在故宫里熟悉、理解和临摹故宫珍藏的历代名画。也是在这里,他邂逅了文化学者、《边城》的作者沈从文,沈先生搁笔后被安排在故宫工作,居然编著了一部《唐代服装史》。有了私交后,卢德辉不时登门造访,虚心向老先生求教。在故宫,卢德辉还结识了红极一时的影星赵丹——他也是个书画爱好者。二人经常一起看画聊天,成了忘年交。
1964年,卢德辉调入天津工艺美院任教,曾随天津美术代表团到山西进行学术交流。在永乐宫,他和孙其峰、孙克纲、王颂余、张德育等名家被满目精美绝伦的壁画迷住了。白天开会,晚上挑灯夜战,认真临摹起来。交流结束,壁画尚未临完。怎么办?恰在这时,孙其峰先生忽然生病了,于是,卢德辉等便借机留下来,一面照顾先生,一面继续临画。画临得差不多时,幽默大度的孙先生笑道:“怎么样,我的病能好了吗?”
正是在故宫、敦煌和永乐宫,卢德辉浸润了中国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文化,此后无论走到哪里,不管画风如何变化,都固守着传统为本的理念。
卢德辉作品:《船厂不夜》
卢德辉作品:《老人头像》
卢德辉作品:《叹惜桥》
卢德辉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运会邮票
曾欲骑车周游世界
改革开放后,卢德辉的创作空前活跃,不仅创作了许多反映国家建设的国画,反映民族团结的壁画,还为全运会、亚运会设计了纪念邮票。
在广东设计全运会邮票期间,卢德辉利用闲暇时间,骑车或乘车周游了改革开放的前沿珠三角地区,聆听到中国阔步前行的铿锵足音。而他的全运会邮票设计,亦将抽象元素融入其中,以清新动感的现代风格,一扫我国体育邮票呆版单调的旧有模式,深受集邮爱好者青睐,并成为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珍贵收藏。
当朋友鼓励卢德辉参加1990年北京亚运会邮票设计时,征集工作早已结束,组委会即将对征集上来的十几套设计方案进行最后评选。卢德辉心里一下凉了。不料一周后组委会来电告诉他:应征作品全部未获通过,他还有机会一试身手,时间是一个月。为了一次成功,卢德辉精心构思,昼夜奋战,终于在最后的期限完成了设计。三天后,他得到了作品入选的喜讯。
卢德辉的成功一方面在于他长期的艺术积累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是他善于对中西方文化兼收并蓄。他的眼界相对比较开阔,应当感谢他的恩师张仃。张仃是中国画家中唯一见过立体派大师毕加索的,他在课堂经常以毕加索为例,教育学生们要尊重西方艺术。
“但不出国,总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现在,国家开放了,我要走出去,开阔眼界……”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个春天的夜晚,卢德辉走进了本报记者家中,兴冲冲宣布了一个大胆决定:我想骑自行车周游世界!
卢德辉作品:《永乐宫壁画》
卢德辉作品:《玉女像之一》
卢德辉作品:《千手观音图》
穿行在东西方“水城”之间
1993年,卢德辉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在纽约这个多元艺术荟萃之地定居下来。
卢德辉在纽约教过中外学生画画,还与一个叫杰姆的美国画家合作,承揽为宾馆绘制壁画的业务。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他有幸得到纽约艺术基金会的资助,创作了一幅长卷式壁画《世界之舞》,以绚丽的色彩,富有装饰意蕴的风格,描绘了世界各地优雅妩媚或充满原始野性的翩跹舞姿。
卢德辉还到了欧洲,法、英、意、德、比、荷、卢,甚至袖珍之国摩纳哥和列支敦士登,都留下了他不倦的足迹。他的主要目标是各大博物馆。 在卢浮宫,当大卫、维纳斯、蒙娜丽莎……这些在课堂上画册里神往已久的世界名作呈现在面前时,他感到自己的眼睛不够用了,心灵全部融化其中了。
在卢德辉看来,中西方绘画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体系。二者很难说谁高谁低,而是各有所长。有一次,卢德辉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参观一批来自中国台北故宫的藏品,其中有怀素的自序贴、明代帝王像、郑板桥的墨竹和朗士宁的《百骏图》等。他看到一个外国人正在小本上一笔一画地临摹怀素的草书,很奇怪,便请英语好的朋友帮他打听一下。老外说,他从中看到了音乐,看到了旋律。这令卢德辉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更加确信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为了使自己的绘画为外界所接受,卢德辉在“固守传统”、以中国画笔墨线条传神写照的同时,适度糅入了西画的构图、色彩、明暗、光影和透视法,丰富和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例如《威尼斯大运河上的九月盛会》,是卢德辉众多威尼斯题材中,花费时间最长、付出精力最多、也最能体现中西绘画语言相互融合的作品,描绘了威尼斯大运河上舳舻相衔,百舸争流,万民同乐的节日景象。这幅画是在美国创作的,草图完成后,卢德辉专程到纽约意大利人聚居区求教,一群意大利移民看后告诉他:“你的画,我们意大利人认可了!”恩师袁运甫也对他的作品表示赞赏:“这些作品透射出明显的传统印迹和民族艺术气息,一看便知是中国的。”
在威尼斯乘坐“贡多拉”,卢德辉一度恍如回到了水乡苏州——同样在水中穿行,看白墙黛瓦,遍野黄色的菜花。所以,他下一步打算,把威尼斯和苏州的不同风韵一一展示画中,举办一个中西对照的“水城”主题画展。
卢德辉作品:《威尼斯大运河上的九月盛会》
卢德辉作品:《香江印象》
卢德辉作品:《纽约扬帆航行节》
卢德辉作品:《世界之舞》
水流千遭归大海
在美国生活了15年后,有一天卢夫人忽然对丈夫说:“我们该回家了……”
一句“回家”,触动了卢德辉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一般而言,‘家’对我的意义比较宽泛”,卢德辉对记者道,“我在黑龙江出生,黑龙江是我的家;在北京上学,北京是我的家;到天津工作,天津也是我的家。我在美国被视为杰出人士,又担任了美国华人艺术家协会艺术总监,每年都要举办美术展览活动,起到了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的作用。有人劝我加入美国籍,我始终没有动心。离开祖国时间越久,思念越甚。我有时路过中国大使馆,看到五星红旗,会瞬间产生一种冲动,一种心跳加快的感觉……感觉那才是我的家!”
卢德辉回忆,有一次参观国内一个“走进中国”文化展,一进展厅,听到熟悉的中国京剧曲牌《夜深沉》,感觉特别亲切,眼圈一下就红了。平时,夫妇俩最爱看国内的电视节目,还有家乡的报纸《今晚报》美国版,“就是觉得薄了点,看了不太过瘾,想多了解点家乡的情况。”
水流千遭归大海。2009年,卢德辉伉俪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故土。祖国和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们欢欣鼓舞。当朋友问到“回家”的感受时,卢德辉发自肺腑地说:“感觉山也亲,水也亲,人也亲!”并请人为他镌刻了两枚画印“看山应是祖国山”、“看水则是家乡水”。
高清图:旅美著名画家卢德辉绘画展在天津美术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