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吕少英做客天津美术网
嘉宾:吕少英,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天津美协艺术理论委员会理事,天津城建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简介:吕少英,生于山东莱阳,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取得硕士学位,2011-2012年进修于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作室,2012-2013年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孙志钧工作室骨干访问学者。主攻中国花鸟画,受到范曾、陈玉圃、韩昌力诸先生的指教,发表过学术论文20多篇,多幅作品刊登在美术类核心刊物、画册上,其作品多被各机构或个人收藏,参与并主持了天津多个重要性科研项目,出版有《吕少英国画作品选》;《没骨花鸟画技法全解》;《中国画名家典范课堂—工笔牡丹》;《中国画名家典范课堂—工笔荷花》。
参展情况:
2003年作品在“中越书画联谊展”中获优秀奖
2003年作品获首届中国书画小精品创作大奖赛银奖
2008年《轮回》在天津美协主办的天津市第二届花鸟画大展获优秀奖
2009年《翠染晨雾》在天津美协主办的天津市第七届青年美展获铜奖
2009年《碎红栖晚》入选天津市第11届美展
2009年《细语》在山东省美协主办的庆祝建国60周年美展中获一等奖
2010年1月作品参加第三届连云港工笔画展
2010年《晨露》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
2010年《十月飞雪》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现代工笔展
2010年《静月和清》参加天津市第三届青年十佳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2011年《春晓》参加纪念建党90周年天津市大型美术作品展中获优秀奖
2012年8月《斯文在焉-陈玉圃师生画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
2012作品参加“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画家作品展”
2013年3月作品参加天津女书画家佳作邀请展
2013年8月作品参加日本东京“迹与魂”——当代中国绘画展
著名画家吕少英在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网]:没骨花鸟画的画法始于五代,您也曾出版过《没骨花鸟画技法全解》一书,您对这种技法有哪些深入的研究?
[吕少英]:之前我说过,我学中国画从写意入门,后来又从写意转向工笔,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工笔之后,我又感觉到,单纯只画工笔,实际上也是有局限的,工笔这种绘画形式,画家画着画着就会走向一个极致——极为工整的一个极致,也就是开启了对形似和微观的无限追求,从而陷入到对细节刻画精细到无以复加的窠臼之中,而对整体画面缺乏宏观、大气的美感把握。有了这层认识之后,我就开始寻找一种能将工笔和写意二者互为补充、互相调和的表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尝试着画了一些写意画和没骨画,正是在画没骨画期间,我渐渐地有了一些体会,也对没骨画的源起和发展沿革做了深入的研究。说到没骨画,实际上它也是我读研究生时期的一个研究课题,我曾经对恽寿平做过专题研究,恽寿平是清代花鸟画的大家,他的代表性作品就是没骨花鸟画。我当时除了研究恽寿平的文论外,还临摹了他所有的没骨花鸟画作品,并由此展开了对没骨画的研究。没骨,作为一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其历史由来已久,有文献记载的应该是南朝的张僧繇借用天竺(印度)画法,用朱红、青绿等颜色绘成“凹凸花”来装饰佛寺。这种绘画形式虽然没有影像资料和实物流传下来,但在历史文献记载中,这样的绘画形式是的确存在的。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就是五代时期徐熙的“落墨花”形式的没骨画,徐熙的孙子徐崇嗣在“落墨花”的画法基础上画出了“没骨花”。徐崇嗣画过一张芍药,题名“没骨花”,这三个字一语双关,既是芍药花的花名,又成为了一种新的绘画手法的代名词,“没骨”一词就由此叫开了。
在何家英桃李英华展览上与唐勇力合影
在孙志钧老师家中
没骨画,是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一种绘画形式,我出版的《没骨花鸟画技法全解》一书对此有过详细介绍:没骨画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中一种是偏工笔的表现形式,靠着层层渲染,不用勾勒添彩,不用线来造型,靠色彩和水墨起到造型的功能,由此代替了造型的线条,更为具体地说,就是把轮廓线和结构线去掉,用色来造型,以层层晕染或积色、积水渍染来塑造物体;另外一种就是偏向于写意画的表现形式,它不像工笔的反复渲染,勾花点叶一气呵成,意笔和勾勒相结合,不局限于形象的形似。
[天津美术网]:没骨画更考验画家的技法水平?
[吕少英]:没骨画里偏向于写意画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更考验画家对造型和色彩的把握,它要求一笔而成,没有斟酌和反复修改的余地。我画没骨画,探索和尝试的也基本是后一种表现形式,一笔而成。我很喜欢陈之佛的没骨画,也临摹过很多他的作品,他与恽寿平的画,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特点:设色淡雅、用色非常明净,这一点对我的没骨画影响也很大。在技法上,通过临摹,我从他们的绘画中也学习了很多,特别是恽寿平的画,有一个很重要的秘诀就是掌握好用水,控制好水分,用水来造型、调和色彩。可以说,水分的运用是否得当是没骨画成败的关键。重视用水调色,画面才会雅致,而且在用色上,我尽量做到少调、少反复、少覆盖,控制好用水,一气呵成。
吕少英作品:《清荫》
吕少英作品:《秋瑟》
吕少英作品:《融》
[天津美术网]:除了何老师对你影响大,还有哪些画家对你影响比较大?
[吕少英]:对我影响大的老师有很多,在这里我可能没办法一一列举,就说说其中的几位吧。我在南开大学上研究生时,印象最深的是范曾先生,范先生以一种潇洒不羁的大师气质,令无数晚辈敬仰,我也是他的崇拜者之一。范先生经常给我们上课,他谈庄子的大美哲学、中国画的笔力之美、中国绘画与老庄哲学的关系,也谈后现代艺术的真与伪,纵横捭阖,贯古通今。我非常敬佩范先生超强的才气和大气,这些气质溶于他的艺术,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是我们这些后来者在艺术上的精神向导。东方艺术系的陈玉圃老师、张永敬老师、田蕴章老师都给我们上过课,他们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家对待艺术的赤诚之心。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李春霞、韩昌力两位老师,他们待我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一种“视如己出”的感觉。他们二位对我的影响,不只是艺术上的,还包括生活上、做人上,他们不仅是我绘画艺术上的导师,也是我生活道路上的导师。在艺术上,他们志趣高雅,强调严谨踏实,但又力求创新,两位老师最常提醒我的一句话就是:绘画的格调一定要高雅,格不高,画得再精到,也是下品。这是老师们对绘画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我绘画的一个准则。我毕业至今已经近十年,他们仍然在指导着我,一直帮助和支持我,每当我生活上遇到困境,想退缩的时候,他们都会循循善诱地从侧面来引导我、鼓励我坚持下去。在绘画上,每当我遇到难关,画面出现躁动的时候,常常是他们引领我回归正途,开导我化解心灵上的团团迷雾,启发我想办法用另外一种思路来渐渐攻克。他们为人淡薄,不追逐名利,不慕奢华,不喜喧哗,安安静静地画画,认认真真地做学问,以一种朴实而自然的心态来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他们的这种心态,深深地感染了我,也教育了我。在我的艺术之路上,我一直是安静的、不紧不慢的,从容泰然地去对待绘画。
吕少英作品:《私语》
吕少英作品:《细语》
吕少英作品:《小楼听雨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