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吕少英做客天津美术网
嘉宾:吕少英,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天津美协艺术理论委员会理事,天津城建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简介:吕少英,生于山东莱阳,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取得硕士学位,2011-2012年进修于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作室,2012-2013年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孙志钧工作室骨干访问学者。主攻中国花鸟画,受到范曾、陈玉圃、韩昌力诸先生的指教,发表过学术论文20多篇,多幅作品刊登在美术类核心刊物、画册上,其作品多被各机构或个人收藏,参与并主持了天津多个重要性科研项目,出版有《吕少英国画作品选》;《没骨花鸟画技法全解》;《中国画名家典范课堂—工笔牡丹》;《中国画名家典范课堂—工笔荷花》。
参展情况:
2003年作品在“中越书画联谊展”中获优秀奖
2003年作品获首届中国书画小精品创作大奖赛银奖
2008年《轮回》在天津美协主办的天津市第二届花鸟画大展获优秀奖
2009年《翠染晨雾》在天津美协主办的天津市第七届青年美展获铜奖
2009年《碎红栖晚》入选天津市第11届美展
2009年《细语》在山东省美协主办的庆祝建国60周年美展中获一等奖
2010年1月作品参加第三届连云港工笔画展
2010年《晨露》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
2010年《十月飞雪》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现代工笔展
2010年《静月和清》参加天津市第三届青年十佳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2011年《春晓》参加纪念建党90周年天津市大型美术作品展中获优秀奖
2012年8月《斯文在焉-陈玉圃师生画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
2012作品参加“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画家作品展”
2013年3月作品参加天津女书画家佳作邀请展
2013年8月作品参加日本东京“迹与魂”——当代中国绘画展
著名画家吕少英在天津美术网
吕少英在桂林展上捐赠
与画家何水法在菏泽牡丹园
[天津美术网]:您的花鸟画对色彩的把控非常好,艳丽而不乱,厚重又不失唯美,您是如何去理解和运用的呢?
[吕少英]:色彩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就是“中国画色彩的意象性研究”。我觉得中国画的色彩基本上都是意象的,意象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专有名词,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意象”这个词,要说起来,范畴特别广、特别大,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提纲挈领地说一点。“意象”分解开就是“象”与“意”,它是“意念”与“形象”的复合物,也就是将一个富有寓意的形象,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注入新的意念,用笔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外化成为一件艺术品。顾恺之的“迁想妙得”就是对意象产生过程的概括,也是我们常说的一种“人格化了的自然”的过程,由此,才产生了意境,才有了内涵无限意蕴的意境美。
吕少英小品
吕少英作品:《晓窗凝艳》
吕少英作品:《晓雾》
中国画的色彩,它的根基就是意象性的,中国画敷色的原则,取自于六朝时期谢赫“六法论”中的“随类赋彩”。关于“随类赋彩”也有很多的解释,在不同画家眼中,“类”是不同的。第一种解释,“类”就是指物象的本身属性,例如画牡丹花,花是红的,叶是绿的,红花绿叶,“类”就是指牡丹花本身的红色,叶子本身的绿色。牡丹花怎么长的,就怎么画,是红花就画红花,是绿叶就画绿叶,尽力去仿真,跟自然物象没有任何差异。这是一种对绘画赋色观的理解,应该说这种理解属于初级的认识,我在我的毕业论文中也提出来过,中国画的赋色观远远没有停留在物象的表象层面上。潘天寿先生曾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学”,我们从古代先哲的文论中能看出,中国画可以把自然物象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概括为一个“类”,同样把色彩的冷暖、色相、饱和度、明度、纯度等统统过滤掉,整合成一个类别的固有色,进而演化为浓淡不同的墨色,这是西方的写实油画很难想象的。这种赋色观是抽象的,是随心随意的,是心向的艺术,画家看到的是红花,但画出来的不一定就是红花,画家心里想到的是红花,才会画成红花。元代吴镇的“意足不求颜色似”就表明了中国画用色的一个态度。“随类赋彩”,“墨分五色”实际上就是意象性的色彩,我看到一个红花,但是它给了我一个启发、一个想象,我在想象,它如果是蓝色的或者绿色的,那么这个画面是不是更美?这种画面跟我的内心想营造的意境契合,那花就会画成绿色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随类赋彩的“类”,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它是意象的表现,与中国画所蕴含的意象性哲学是相通的。
吕少英作品:《烟笼芳华》
吕少英作品:《依旧春风》
吕少英作品:《悠游》
吕少英作品:《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