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雷鸣
《霁锁秋源》
《圣湖之光》
《祈福》
《暮重柳更红》
《山水》
杨雷鸣,原天津武警总队师级大校警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武警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天津市政协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十佳”青年美书家。幼承家染,酷爱诗画,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文学专业、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专业,受教于杜滋龄、刘大为、任惠中、施胜辰。
从军旅中走出的画家
杨雷鸣出身于冀南的军旅世家。奶奶是一位崇尚美学的人民教师,爷爷是一位著名的军旅记者。从最初奶奶指导他画的《儿童戏画写生》到爷爷指导他写的《少年小诗自赏》,便已经显露出他不同于同龄人的艺术天赋。
五岁学画,早年成才,十六岁踏上军旅之路,从战士、班长、放映员、电影组长、指导员、文化干事,一直到文化站长,一晃就是二十几年……杨雷鸣的人生经历似乎与人们印象中的画家完全不同。在海河两岸、津沽大地,同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忧乐与共,杨雷鸣把绘画艺术之根深深地扎在了军旅这片沃土上。
杨雷鸣总是把自己所从事的文化职业喻为一方“热土”,把自己所钟爱的绘画当作一块“绿地”。每当感到厌倦和疲惫之时,他便见缝插针,沙沙运笔,将自己从文化职业这方热土上汲取的创作灵感与激情,挥洒在绘画这块绿地上,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娱悦与歇息。
开拓青藏高原特质美
杨雷鸣酷爱写生,塞外草原、天山戈壁、青藏高原虽然已经去了多次,但仍让他魂牵梦绕。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体验生活、审视生活,早已成为他生活中最为享受的事情。
作为青藏高原特质美的开拓者,杨雷鸣的创作主要是来源于他对高原生活的总体感受。他常背着一个画夹子,形只影单地出没于藏北高原。那呼啸的风雪,巍巍的雪峰,莽莽的冰川,将人类映衬得多么微不足道。然而豪放、淳朴、善良的当地人,却在如此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他们热爱那片土地,总是顽强、乐观,自信地对待生活,时而低唱远古英雄的壮烈史诗,时而高吟动听的情歌,而那歌谣又总是充满了自强不息,激越昂扬的格调。每当他在空旷的原野上偶尔听到一两声悠扬高昂的牧歌,就会一扫旅途的劳顿,热血沸腾,感叹这大山大河的神奇。
青藏高原的天神秘莫测,令杨雷鸣陶醉向往;青藏高原的地诗意无限,使杨雷鸣的笔充满灵气。于是,他从美丽的大自然中吸取诗意,哲理与激情,一口气创作了《野趣》、《牧归》、《古道驼玲》、《高原吸水》、《大漠落日》、《雨过天晴》等四十余幅系列作品。
譬如作品《大漠落日》,画面近处的晶莹雪峰,远处的莽莽高原,在天边落日余辉的交映之下,大地一片桔红,尤为壮观而神奇。在点辍以象征高原灵气的一匹骏马,尽情地吃着漓漓原上之草,更显得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充溢着一股逼人的生命气息和大自然本身的节奏感。光与色的交响,富有生气的视觉效果,留给观者以美的呼唤,以诗的遐想。
以大幅作品展示气度
也许是近三十年的军旅生涯,赋予了杨雷鸣磅礴与粗犷的特质,加之后天的文化素养,使他的艺术气质更为大气。他每次参加重大美展的作品,都大到规定尺寸的极限。在他的大画面前,您会感受到一种力的冲撞和感染。
譬如他表现平津战役的《热血春秋》,表现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来满眼春》;表现章臣桂女士研制成功“速效救心丸”的《巾帼女神》;表现滨海劳模“孔祥瑞小组”事迹的《一方热土》;表现油漆工为美化津沽作出贡献的《大地泼彩人》等国画作品,画幅无不在两米见方以上,人物布局合理,混厚有度,富有坚实的雕塑感。
杨雷鸣说,军人从浪漫的审美意义来说,应该是顶天立地强者,排山倒海的勇士,气贯长虹的化身,这是军人特质美的升华。这些大幅作品,也可以看成这种军人特质美的表现。“一个画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其人,亦造就了其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取向,进而取材立意,形制画法。我一直倡导清代画家郑板桥主张艺术的‘真气、真意、真趣’,便是这样的含义。”
使观者感到“在人意中”
古往今来,任何卓有成效的艺术家,其作品的感人,无不以艺术家的真诚作为重要标志。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如何奇绝,最终总有一条与观者感情相通的桥梁;无论如何出人意料,最终总能使观者感到“在人意中”。
杨雷鸣就是这样一位画家,他从不舍弃作品真、善、美的内核与灵魂,绝不以表面的奇华而斗胜。所以,他专注地描绘着他所忠爱的一切,不假笔藻地倾吐衷曲,一往深情。这一切使他的艺术在淳朴健康的生命中,蕴含着一种严肃的哲理和典雅的气质。
通往天堂的路有几条?有多远?只有虔诚的人知道。画家杨雷鸣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西部高原是他的天堂,也是他灵魂栖息的地方。他曾经八次踏上西部高原,而且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情感,甚至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他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内心中最真切的感悟,他用震人心魄的笔墨引发着所有观者的共鸣。(作者: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