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画家夏明远做客天津美术网
嘉宾:夏明远,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宋庄画院名誉院长、香港特别行政区书画社名誉社长。
简介:夏明远,男,汉族,1912年生,安徽怀宁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工山水,工写兼长,画作清新朴拙,尤善画柳,曾于汉口、西安、天津等地举办过七次个人画展,并多次参加国内外联展。传略肖像和代表作分别编入《两岸美术观摩集》、《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世界美术集》、《世界美术家传》(华人卷)等典籍。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夏明远画集》。作品《皖南云山》为南京艺术学院所收藏,《黄山烟云图》中国历史博物馆所收藏,《柳荫泊舟》为美国密尼安波列斯美术和美术设计院所收藏,《江都春晓》等6副作品为安徽省博物馆所收藏。1994年二月被菲律宾有关部门授予国际文化交流荣誉金奖。1997年《黄陵庙》获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中国三峡画院授予特别荣誉金奖。1999年《青龙涧一角》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建国五十周年诗书画大展优秀奖。
夏明远在天津美术网
和老同学蔡若虹、王麦杆
2006年黄山写生
[天津美术网]:对于山水画创新这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您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夏明远]:我的山水画创作原则是:不远离传统,亦不囿于传统,必求有时代精神与个人风貌,未必如此,但力求如此。
唐末五代以来,山水居首,历代画论也主要在山水,历代的画法、画风、画派演变也主要在山水,不能不与此无关。中国古代绘画,山水居首,中华民族的精神形之于绘画,也是体现在山水画上最为清晰。
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源远流长的中国画传统到了明清,总的趣向也走向了下坡路。陈陈相因,固步自封,创作题材与审美领域因之越来越窄,由于技法不多,要求不严,文人画逐渐成为文人及非文人之墨戏、玩票,无休止的相互抄袭和抄袭自己,的确使中国画缺乏生气,而无时代气息。这种情况,也主要表现于山水画方面。中国画如何创新?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为人们所提出,并有不少人士在这方面发表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如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鲁迅等都认为应该用西方绘画技巧来改造中国画。与此同时,如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则在实践中作了不懈的努力。但时至今日,围绕山水画如何创新,尚有很多争论。中国民族绘画,正面临一个非常活跃的时代。山水画科的创新,更是令人注目。以黄宾虹、傅抱石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山水画,或如“墨沈翻腾”,或“若风雨骤至,海涛澎湃”,一反明清萎靡甜俗之末习,正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代表趋势。
夏明远作品《海天东望》
夏明远作品《山村傍晚》
夏明远作品《山水》
夏明远作品《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国山水画创新,必须立足于民族传统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国画所具有的民族精神、美学思想和相应的造型规律和笔墨形式。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说:“山水画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其实,山水画的发展远非只经历这五大变化,中国山水画在发展中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营养的过程。所以,中国画要创新,就不能抛弃民族传统,割断历史,而是要在继承民族传统和吸收西方绘画之长的基础上创新。另一方面,还要有“敬业”精神。苏轼曾说过“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由此,我认为,对于中国画的创新,如果离开了“难”和“美”的“创新”实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画贵在“意”的传达,强调“虚实相生”,“气韵生动”,这些都离不开“骨法用笔”,抛弃这些基本点去创新,就不是中国画。
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必须以能否体现时代精神为标准,笔墨技巧不过是为内容而服务,历史证明笔墨技巧随时代也不断在发展创新,纵观中西绘画史,莫不是如此,抛弃民族传统,割断历史去创新是不可能的。在继承民族传统和吸收西方之所长的基础上创新,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创新赋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抛开这样的原则,就谈不上创新。我所主张的中国画创新,既要尊重、继承传统,又要努力创新,追求发展,善于借鉴采用西洋画的技法。最终的结果是要在笔法、构图以及已经上达到和谐统一,形成纯正的中国气派绘画风格。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去探索的。
夏明远作品《万里飘蓬到海西》
夏明远作品《芜湖江畔》
夏明远作品《月黑雁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