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艺惊世 名垂画史—记当代文人画家梁崎

文章来源: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时间:2014-04-03 08:54

画家梁崎

画家梁崎

 

·组图: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记天津著名画家梁崎

 

著名画家范曾为病榻前的梁崎画像留影。

著名画家范曾为病榻前的梁崎画像留影。

 

范曾为梁崎题词“崎艺惊世,砺笔不平”

范曾为梁崎先生题词“崎艺惊世,砺笔不平”。

 

梁崎山水作品

梁崎山水作品

 

    张精来  高德钦

    1996年4月7日,久病卧床的梁崎先生陷入深度昏迷。著名画家范曾尽管从未与梁崎见过面,但是闻讯后,立即赶到梁崎家中。病榻前,范曾先生神情庄重地望着弥留之际的梁崎先生,景仰之情油然而生。范曾先生坐在梁崎病榻旁破旧的画桌前,静静地为梁崎先生画像留影,并题“天留大师,余心深祷”。4月10日梁崎因病医治无效归真。范曾送挽联:“斯人甘寂寞赢得崎文臻道,我辈复登临应知砺笔不平,后生范曾敬挽。”范曾还曾为梁崎挥毫题词“崎艺惊世,砺笔不平”,并评价“像梁先生这样水准的画家,全国不过十人而已。”

    梁崎先生,一生坎坷,淡泊名利,不善逢迎,甘于寂寞,苦恋丹青七十余年,苦熬毕生精力与心血,付出了高于他人几倍的代价,于流派林立的画坛上以存自我。其画苍润古朴,雄健淋漓,具有豪放、浑厚、苍郁的独特风格,尤擅指画。  

    少迷丹青 弱冠出道

    梁崎,1909年2月23日(农历二月初四)出生在河北省交河县东王武乡曹庄村的一个回族诗书世家。祖父梁文翰,父亲梁汝揖皆以诗文见长。外曾祖父刘光第、舅祖刘恩溥均为当地知名书画家。梁崎少年时,家境富裕,天资聪颖,生活无忧无虑,养成独处的性格。据说六岁那年,一场大雪过后,村儿里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绒毡。天刚亮,小梁崎推开屋门,惊奇地发现雪地上有两行清晰的蹄印,蹄印从院子里一直延伸到客厅里,继而上了八仙桌,最后消失在八仙桌上的八大山人名画《松鹿图》前,蹄印上的雪痕,还没有融化。“咱家画上的鹿活了,活了……”,小梁崎惊奇地喊着,祖母见他稚嫩的样子,对他说:“画儿,画到好处,就能活”。这也许是“画能出古”的传说。然而,小小的心灵产生出如此的幻觉,这说明梁崎从小就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达到如此痴迷程度。那有形无声,静中寓动,奇妙莫测的丹青世界,一下子竟让他迷了七十余年。

    梁崎的祖父母,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对梁崎倍加宠爱,倾心培养,视梁崎为家族的继承者。梁崎也常随祖母左右,听祖母讲故事。童年时,梁崎经常随祖母省亲,外曾祖父刘光第对梁崎更是言传身教,赠梁崎的《古今名人画稿》和《十竹斋画谱》两本书,成了他启蒙范本,梁崎朝夕临摹,爱不释手。梁崎五岁时,进入父亲等人执教的私塾学堂,临写柳公权、欧阳询帖,课余时临乡贤名家安佩兰的写意画,安佩兰的亲传、指导,使梁崎获益匪浅。梁崎临摹家藏八大山人巨幅《松鹿图》,几可乱真,名噪乡里。而后随舅祖父刘恩溥学指画,攻小楷《乐毅论》。小学期间,仍对指书乐此不疲,每每运指书写,围观者都惊叹不已。梁崎十四岁考入河北省沧州第二中学(现沧州一中)。

    1925年,梁崎与明崇祯年间礼部尚书,兼书画家戴明说的后裔戴淑卿订婚。翌年,中学毕业,回曹庄私塾学堂任教,于1927 年结婚。婚后,梁崎一头钻进书画艺术之中,文史双修。此后,梁崎又得画家苑麟阁先生传授,系统地临摹了八大山人、周之冕、华新罗等名家的真迹,精研《桐荫论画》等理论名著,其艺术才华有了很大飞跃。而后,梁崎以数十年不遗余力地收集坷罗版古今名画。读画、临摹、思考,是梁崎学画的主要途径,耐得寂寞,鸡窗灯火,有时竞不思饥渴,物我俱忘,神游其间。

    1931年,22岁的梁崎便步入画坛,其绘画作品基本成熟,并形成了其早期简约、疏朗、飘逸、洒脱的写意画风格。湖社画会创始人金潜庵发现梁崎,并邀为会员,取名“漱湖”(当时,湖社在北平,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绘画社团,会员皆以“湖”字为艺名)。梁崎最早刊于《湖社月刊》的作品,有野卉、竹石和翠鸟并题诗:

    水边飞去青难辫,竹里飞来色一般。
    磨吻鹰鷂莫相害,白鸥红雁满沙滩。

    辛未初夏,劲予写于壁院,香池仁兄教正。

    后来,梁崎以梁松庵、梁凝云、梁琦等署名,数次在《湖社月刊》发表的作。由于梁崎居住地闭塞,受传统教育影响较深,长辈不鼓励他外出闯荡,而是希望他继承和维持祖业,他只能以普通会员身份和书信的方法与湖社保持联系。1936年,梁崎在《湖社月刊》第九十八期发表《松风涧响》,这是他在该刊发表最成功的一幅作品,也是最后一幅作品。两个月后,这本已有十年历史,出刊百期的综合性图文并茂的文化艺术杂志被迫停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梁崎的弟弟出远门谋生,数年未归,母亲十分挂念,多封家书,音信皆无。梁崎得知后,画了一张《鹡鸰图》 并题诗寄给弟弟。诗中写道:

    岁序云八月,  沙原起秋风。
    鹡鸰时栖止,  啾啁意融融。
    手足游陇上,  天涯叹飘萍。
    每诵鴒原句,  掩卷泪纵横。

    梁崎用诗经“鹡鸰在原”和唐玄宗与众弟兄“长枕共眠”的典故,绘画赋诗,打动了外出谋生的弟弟。弟弟怀揣着《鹡鸰图》,洒泪回到了母亲身边。

梁崎作品:《铁树老梅》

梁崎作品:《铁树老梅》

    箪食瓢饮 不改其志

    1936年夏末,梁崎因家遭劫难,家道败落,被迫迁居河北泊镇。家中发生的一切,好像对梁崎没有造成多大影响,他依然是“天天读”,读书、读诗、读画,一日“三餐”,沉湎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七.七事变后,被迫南行避难,至济南、开封、连云港等地。1939年返乡,受聘泊镇惠真小学做教员,教授国文和美术。颠簸流离的生活,梁崎仍然醉心于翰墨丹青、诗书写作。

    1945年秋,梁崎移居天津,居住拉萨道,1948年,迁至三条石宝昌栈胡同,先在天津中医师工会工作,后到红桥建德中学任教。

    新中国建立后,梁崎并没有引起人的注意,仍旧从事着与钟爱的艺术事业无关的工作,先后在天津市中专卫生学校、天津中医学院工作,干的无非是打杂的活。中医学院在天津王串场时,梁崎家住三条石,上下班得往返数十里,皆以步行。

    1966年,文化大革命,梁崎也遭劫难。一通折腾后,他们把梁崎几十年节衣缩食积攒的书画、瓷器、书籍、画册毁了不少。庆幸的是,老伴儿急中生智藏起来的一块汉代永平瓦砚,还有一盏没被抄走的油灯。梁崎望着这两件劫后余生的物件,甚感慰藉。他给这个家徒四壁的小破屋起了新斋号一“守砚庐”、“一灯庵”,还欣然命笔以短文记之,其中意味,令人深思。“余质顽钝似木石,樻樻半生,迄无所成。喜读却不甚解,更昧于世务,亲旧多疏。茅屋一椽,环墙萧然,适讵秦火一炬,图籍荡然。每牵物累,未能去怀。幸劫后余烬,一砚独存,堪慰寂寥。曰名所居‘守砚庐’,盖记实耳。”后来书画评论家何延喆先生对梁崎这篇文章有了深刻的解读,认为“这斋号的纪实意义,凝聚了梁崎对物质世界的根本看法。财富不意味着存在和拥有,而在于按自己的意愿去品尝那独有的感觉。”

    在十年浩劫、“一打三反”和“清理阶级队伍”等政治运动中,文艺界地覆天翻地折腾起来,专业画家不是进了“牛棚”,就是被打倒。此时,梁崎倒像一位“局外人”,“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冬秋”,任何干扰难动其心,难消其志。梁崎我行我素,利用家中仅有的纸、颜料等,继续画自己的画,写自己的字,凭借着幼学和经年的记忆积累,仍在先贤的传绘作品中浏览,笔耕不辍,自得其乐。有细心人统计,仅1967年,梁崎画的团扇、斗方、扇笺等达100 余幅。此时,梁崎又喜欢上大青绿山水画,仿赵大年等人的作品,“慕前贤而不为所掩,法古人而不囿陈规”,择其优而为我所用。

    1969年年底,梁崎随天津中医学院调至石家庄,在河北新医大学,一直干工会、总务和挂号工作,略和画画有一点关系的,是一度曾从事过绘制解剖图、标本图。梁崎平时被人淡忘,因需要写写画画时,有关负责人才想起让梁崎干抄写、宣传的活计。在石家庄的七年中,梁崎掏过厕所,看过大门,种菜。人们不知道梁崎是位画家,只知道新医大学有个会写会画的种菜的老头。梁崎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性格中蕴含着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怯懦成分,甘于忍辱负重,与世无争,甘于奉献,不彰性显情。梁崎每天兢兢业业完成好本职工作,而更多的时间是在思考着艺术,因为艺术已融进他的血液之中,难割难舍,其迷之深,情如稚童。时常被一个问题困扰,魂不守舍,食不甘味。他觅新探奇,丰富、完善自我。他不是轻逞小发凡才之人,先生识见高卓,探艺理直达本源,艺术目标是达到高峰,达到一个新境界。穷而不怨,富而不夸,博而不炫,脚踏实地,探求不止,殊堪钦仰。

    梁崎从挣工资那天起,一直到退休,拿的都是49 元5 角的薪水。退休回到天津,为了贴补拮据的日子,梁崎不惜占用大量的业余时间,为杨柳青画店画六分钱一张的书签。在两寸左右的小纸片上,画着千篇一律的山水、花鸟。出于天性,出于对中国传统画的痴迷,梁崎始终我行我素,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他所钟爱的大写意画。

梁崎作品:《松鹰》

梁崎作品:《松鹰》

    痛失贤妻 坎坷以求

    一九七0年,梁崎随单位来到石家庄不久,在接受政治审查的同时,患幽门梗阻住进医院。梁崎在《寄友述病况》一文中写到:“勺饮粒粟不入口者二十余日,一束痩骨,宛然鹤立,奄奄一息,几嚬于死”,多亏老伴儿戴淑卿“守侍在侧,恒夜不交睫。人生所患,莫甚于病,病亦云苦,又况贫耶!内子黍中馈,日间生活琐事,悉出自一人,又所入微薄,汲深便短,计划良难。此已心力俱碎矣,又何堪日周旋于刀俎药之间?”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梁崎总算脱离病痛,转危为安。

    1971年,与梁崎结发四十年的老伴戴淑卿,经检查患了癌症。此时,梁崎犹如五雷轰顶,几十年来,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问题,都是妻子精心安排,梁崎埋头于艺术,遭受多少次打击,仍坚韧执着,都是妻子的理解、体贴、支持。据梁崎的二女儿梁霄鸾回忆,从自己记事儿起的几十年中,父亲除了上班以外,大部分时间就是画画,对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好像没有一点感觉,母亲曾说:“服侍谁,也不要服侍这样的人,你对他再好,你对他再坏,他都没有感觉”。你给父亲锦衣,就是锦衣的梁崎,你给梁崎乞丐服,那就是穿乞丐服的父亲。父亲爱吃捞面,可是他不会拌捞面,这让人们都不会相信,生活中的父亲就是这样,偶尔没顾上给父亲拌好,他就静静地,菜码、卤子、面条,一层一层地吃完。

    几十年来,梁崎和老伴儿相伴相随相依,饱尝世间之苦,老伴儿未尽天年,却要溘然离去,这一切让梁崎陷入了极度的苦闷和凄凉。梁崎拖着刚刚痊愈的身躯,携妻四处寻医问药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满含心酸地送走了与他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贤妻。

    梁崎在给妻子的挽联中,抒发了自己悲苦之情和悔悟之心。“苦我今朝只余薄命糟糠犹在天上,务卿来世非遇封侯夫婿莫到人间。”(其意:可怜我的结发之妻啊,如今别我而去,天上人间,苦了我这无能的穷苦之人;若有来世,没有富贵之男人,千万别回到人间)。

    梁崎的《亡妻戴淑卿悼词》,更是情真意切:“淑卿……性婉淑宽厚,遇亲邻疾苦,必量力资助。卿娴针线,擅烹饪,治家井然。以是先祖女考及叔伯诸母,均善遇之,内外翕然……余以愚拙,不谙事物,日惟埋首于蠹编断简中,稼穡未习,黍稷莫辨,终日愦愦,无能持家。淑卿人称干练,家事丛脞,一身任之,虽所入微薄,汲深绠短,赖卿周密擘划,仰事俯畜,尚各无缺。余体素弱,病胃经年,药石不灵,终赖耐心护理,得占勿药,而竟积劳致疾,一病不起,于辛亥八月二十六日晨返璞归真、与予永诀。呜呼,淑卿,卿我締姻,情感甚笃,本期共偕白首,享含饴弄孙之乐,讵造化弄人,弃我先逝。每怀往事,不胜嘘唏,枚泪述之,以志哀思云。”

    1974年,梁崎写《亡妻戴淑卿三周年冥辰悼词》,1981年,梁崎再写《亡妻戴淑卿十周年冥祭悼词》,其悼词写得真挚哀婉,让人不能卒读。梁崎在生活极度困苦中,面对着不公正的待遇,逆来顺受。薄粥度日却忘不了手中的画笔,凭着艺术家的良心良知做人做艺,把传统文人画家儒道合一的本色继承了下来。梁崎寄情于花鸟、山水之中,让笔下的物象吸吮着自己理想世界的甘露,心境是高远而恬静的。尽管现实生活中有诸多的不如意,一切都看淡了,守砚庐、一灯庵,这一小天地是他留给自己心灵的一块净土,不容俗尘所染。

梁崎作品:《秋景》

梁崎作品:《秋景》

    焚膏继晷 湮没不彰

    梁崎在河北新医大学期间,某美术学院的一位教授带着工农兵学员来实习,无意间发现了一张梁崎的山水画,便向学生说,这是典型的石涛韵味。然后又追问,梁崎是谁。学校陪同人员,谎说是本院的教师。对此,这位教授便以真诚之心,敬佩之意,非要拜见梁崎。校方无奈,才将梁崎从菜园召回,并给梁崎换了件衣服,权作接待人员。这次接待令梁崎终生难忘,他第一次得到了专业权威的认可。梁崎不但和教授及学员们交谈,而且还应邀在专门为他预备的八尺大的宣纸上作画。笔墨潇洒,淋漓尽致,笔笔传神。梁崎感慨地说:“人家的宣纸真好,多年没用过这么好的纸了,真是让我享受了。”

    梁崎的画渐渐地传到社会上,某大宾馆有几位慧眼识珠之人,请梁崎去宾馆休养、作画。一个种了七年菜的老农,平生从未受过如此隆重的待遇,当梁崎迈进铺着红地毯的豪华殿堂时,简直有点手足无措。“咱住人家的宾馆,吃人家的饭,不能白吃白住,总得做点贡献呀!”诚实敦厚的梁崎在宾馆住了四个月,竟贡献了一百多幅绘画精品。若干年后,有一个辗转传来的消息说,那几个人靠这批画,都成了万元户。对此,梁崎只是淡然一笑:“那是人家应得的,咱那时不过是个种菜的,谁待见?人家看得起咱,才请咱去画,人家识货,赚得是眼力钱。”

    1973年,梁崎退休回到天津,在友人的帮助下,续娶刘素珍,定居西北角大丰路房家胡同。时已年近古稀的梁崎,家境困窘,不得不受雇于人,为别人作画以贴补生活之需。梁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走古典画派的路子,直到去世前,梁崎的画皆作赠品,有求必应。在梁崎眼中,人人平等,长少一样,哪怕闾里小巷引车卖浆者之流,只要张口,来者不拒。回报者多不过二两、半斤茶叶,或送些宣纸、墨汁而已。大部分人只是一句“谢谢!”了之。从这里大家可以窥见他的人品,一个半生艰辛,一生心安,不趋炎附势,耿介率真,艺德高尚的老艺术家。
也曾有一些人,妄称某市领导出访,看中梁崎的画作,骗去数十幅代表作变卖;还有的人谎称为梁崎出书、发表、拿其精品画作,改头换面出版自己的画集;更有甚者,趁梁崎看病需用钱之际,拿去梁崎大幅轴画去画廊出售,竟泥牛入海,一去无消息。待梁崎去信询问,竞向梁崎摊牌,要倒三七分成。面对着频频索画者,梁崎尽日应付,却不知道自己的画在市场上的价格。虽然梁崎当时画儿的价格已经不低了,面对一些强取豪夺之人竟无可奈何。一顶价值几毛钱的线帽,竟然要去梁崎指画数幅。梁崎到外地讲学,他人代垫了几百元,数月后,竟逼迫着梁崎以一捆画相抵了。

    “文革”结束不久,天津查抄办公室通知梁崎去认领东西。工作人员见文质彬彬的老先生衣着简朴、儒态文雅,仔细端详每一件器物,便告知“只要相近的东西可以拿走”。梁崎先生生活寒俭,造反派抄走的东西不乏珍罕之品,可看了几小时后,一件东西未拿便走了。他以为岁月流转,感喟万端,杂事冗多,参悟甚广,家有万贯,不如有个太平的社会,和谐才能发展和创造。

    梁崎回到天津后,一直居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南房,最后10年,由二女儿、女婿将老人接来,才住进老式的小偏单楼房。 加之女儿、女婿的孝心,梁崎才得以潜心书画。由于受环境限制,写字桌狭小,梁崎这一时期保留下来的作品多是尺幅大小,画幅虽小,气魄很大。《梁崎画集》中的咫尺小幅,不少人以为是大幅,书画鉴赏家、书画家看到梁崎的画,竟误认为是明、清乡贤的画作。

    梁崎画略大的画时,画至下部,一般不移动宣纸,而是一手拽住纸的一角,一手完成,梁崎晚年时,由于行动不便,画大画,画到下部,由女儿面对他双手举着画,梁崎坐在那里当空作业完成。娴熟的驾驭能力,不觉令人倾倒,大家功力,显而易见。实力派风采,气象万千。

梁崎花鸟作品 (指画)

梁崎花鸟作品 (指画)

    枯木逢春 画隐再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了百废俱兴,书画艺术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著名报人吴云心《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记梁崎的画》的文章,见诸报端。文中写道:“他的家住在西北角一个小院的一间半南房里,在约有十二、三平米的大间里,迎窗一个书桌,后面是床,因是南房,不见阳光,阴暗潮湿。这就是梁先生的画室了……我才知道,他不但画花鸟,他的山水也很有造诣的。从他的作品看,他的画法基础是学‘四王’的。同时他又吸收了八大、石涛的笔法,章法诡奇,笔墨浑厚……他的花卉石学徐青藤的。他又把画花卉的笔法揉于山水之中。梁崎是一直没被人注意的‘画隐’,他自己不求闻达,因此没有在画坛大露头角。我这次看到画作,我既感到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我们天津还是人才济济的,惭愧的是我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个艺术家。”

    随之,默默无闻的梁崎,寓哲理、诗文、书法于一体的文人画艺术形式,典雅、含蓄、深邃的意趣和“破其格取其意,遗其质取其神”的大写意画,从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不为一般人所赏识而逐渐被世人认识和推崇。

    梁崎的一幅《祖国万岁》,在画展上展出,并在《天津日报》 上发表。浑厚的笔墨,深邃的内涵,表达了一位老书画家对党和国家的热爱。知道梁崎的人,为其文革后复出深感庆幸;不知道梁崎的人,为之一震---天津竟有可与北京李苦禅媲美的大写意画家!

    这一时期,梁崎以饱满的精力,喜悦的心情,创作了大批书画作品,堪称梁崎艺术的代表作。可梁崎从不计报酬,十几年如一日为公益事业、宾馆、会堂、工厂及部队作画。梁崎曾为昆曲名家俞振飞作《梅石缓带》以纪念其舞台生涯六十年。俞振飞欣然回访,一时传为佳话。评剧名家新凤霞仰慕梁崎,由吴祖光陪同来津拜访,互赠作品,确定师生关系。

    还有天津机场的巨幅《松鹰图》、正兴德茶庄的四屏花鸟、南开中学周恩来纪念馆的周总理诗意画、觉悟社的《英风千秋》、为天津友谊宾馆累计作画数百幅,在三径园(其八十年代与刘止庸、吴云心结合的组织)的一年中作画多达数百幅。梁崎还先后到首都机场、河北省石家庄、江苏无锡、北京回龙观宾馆等地作画,留下大量的作品。梁崎还应聘一些书画组织任教书画,先后在一些文化馆、俱乐部办学习班,培养了大量书画新秀。《天津日报》、天津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 迎春花》美术刊物等,都以大量的篇幅发表了梁崎的作品和介绍文章。梁崎的绘画生涯亦变得多姿多彩,迎来了人生的真正春天。梁崎曾在自画像上题诗一首:

    颓然一樻瞍,樗栎惭才慵。
    学废误鱼鲁,性僻疏世情。
    穷通非所虑,荣枯似梦中。
    晚幸逢盛世,亿兆颂升平。

    1986年3月,由民革中央、市民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梁崎大型书画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国画家梁崎和他豪放古拙的画”为题,做了报导。《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也发表了专门的介绍文章。梁崎被书画界称为今日“八大”、黄宾虹,“南有潘天寿,北有梁崎”等。

    1988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梁崎画集》,2001年出版了《梁崎书画集萃》、1994年由杨柳青画社出版了《梁崎书画作品集》、北京荣宝斋出版了梁崎的山水、花鸟两本画谱和《崎艺惊世 砺笔不平——范曾题识梁崎书画》集等。天津文物公司为梁崎举办了画展、天津电视台播出了《五指生花丹青,耄耋老人梁崎》专题片、书画评论家何延喆撰写,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梁崎》一书等,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扬。

    在此期间,梁崎应邀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被聘为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画院院外画师、广西石涛艺术学会聘为理事、江西八大山人艺术研究会会员、全国书画函授学院教授、红桥区政协委员、红桥区书画学会会长等。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赞曰:“展毫造化,缩楮乾坤,灵泉之源,书画之魂,四僧八逸,意倾神存,不狂不怪,奇气斯尊,万卷千卷,升堂及门,津沽光焰,炎黄子孙”。

    上海画院院长、著名的金石书画家韩天衡来津举办个人书画展,闲暇时专程拜访了梁崎。久病卧床的老人,精神振奋,被家人扶坐在轮椅上,两位大师亲切握手。韩天衡夫妇向梁崎祝福,并表达了对其书画艺术的敬仰。梁崎当即以病臂书诗,赠与韩天衡夫妇,表达对韩先生的知遇之感:

    欲托丹青写素心,几番磨墨几沉吟。
    一生闲弄荒寒笔,投老逢君谬赏音。

    时逢《梁崎画集》出版,梁崎题赠韩天衡,韩先生逐页品读,不时感慨“一流的书画”,并惋惜相见太晚,埋没了这样的大师。梁崎恳切地向韩天衡提出加入西泠印社(当年韩天衡任西泠画社副社长)的想法。韩天衡一再表示:梁先生的成就乃当之无愧。临别时,韩天衡夫妇回赠梁崎西洋参,衷心祝愿他早日恢复健康。  

梁崎山水作品

梁崎山水作品

    晚逢盛世 硕果累累

    梁崎年近八旬,依然康健。他远行湖南、广东,还回到了阔别数十载的交河故里,在那里为泊头清真寺、老干部局作画。当地有关部门提出要为梁崎盖四间瓦房,安度晚年,被先生婉言谢绝了。

    南方的远游和故里的重返,梁崎留下了大批高质量的书画作品,也是艺术成就最高时期的代表作,得到各地画坛、名家和广大书画爱好者的高度赞扬。

    数十年来,梁崎热心美术教育事业和群众文化,不但先后在天津市民族文化宫、工人文化宫、各区文化馆、工人俱乐部、少年宫、学校、工厂等单位举办的国画班任课,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更多的时间是课徒,入室弟子众多。

    1995年,梁崎荣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金特别奖。在《关于授予梁崎先生天津市鲁迅文艺奖金特别奖的决定》中写道:“……梁崎先生在七十余年的笔墨生涯中,勤奋苦学、甘于寂寞、寄情山水、潜心创作,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不遗余力、孜孜以求、创作出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梁崎先生擅画花鸟、人物、走兽、尤工山水,指画、指书也颇见功力。其作品气势磅礴、笔墨雄健淋漓,具有豪放、奔逸、浑厚、苍郁的独特风格……热心美术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培养了许多美术新人,并多次在社会活动中义务作画,把自己的艺术奉献给社会和人民。”

    正当梁崎热情饱满、一心为弘扬国画艺术多做贡献的时候,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患轻度中风。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得到康复,仍到各地作画,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教学、讲座。由于当时居住条件差,其病情再次复发。二女儿女婿将老人接到家中,日夜照顾饮食起居,大女儿也从呼和浩特市来津照料。尽管梁崎已年过八旬,不能自理,但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每天仍坐在轮椅上拖着病臂看书、习字、作画;仍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梁崎为天津电视塔竣工,写了“天津电视塔劳工神圣”的条幅;为天津义和团纪念馆和天津市红桥区少年儿童图书馆题匾;为天津举办世乒赛创作书画等。电视剧《渴望》 热播时,梁崎被贤妻良母刘慧芳所感动。后来听说演员张凯丽身体不好,便叮嘱家人打听她的通讯地址,要为她画一幅画以表示自己的敬意。后来一位记者为他送来《渴望》的小说,还将张凯丽的照片放大后送给先生。梁崎把这幅照片镶在镜子里,挂在床对面的墙上,来人就讲。女儿及晚辈们拿他打趣儿:“姥爷成了追星族了。”当梁崎得知《甲午风云》 演员李默然拒绝做广告,不走穴的高尚人品后,逢人便打听与李默然的联系方式,要为其书写作品,以示景仰。暇时梁崎常把收藏的几方砚台、铜镜等拿在手中赏玩。学生、朋友来访,梁崎拿过毛笔,天真地与其比试臂力和腕力……看画集是梁崎每日必不可少的事,病榻上仍手不释卷,直到弥留的前几个小时,还让学生端着画集给他看。病故前几天,梁崎打着吊针渐渐入睡,醒来竟对女儿说:“我脑子里已构思七十多幅画稿了,等我好了还要作画。”还有一次,梁崎一觉醒来对家人说:“昨晚这个好啊,做了一夜作诗的梦。”梁崎如此豁达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对艺术的酷爱和孜孜以求的精神,让人们深层次地触摸到了一个艺术家丰富而高洁的内心世界。

    1996年4月10日,梁崎静静地走完了七十余年痴迷书画的艺术之路,与世长辞。本市各个媒体分别予以报导。

    梁崎病故后,社会各多次为他举办了“梁崎书画回顾展”、“纪念梁崎先生逝世十周年遗作展”等。2004年,天津电视台特邀书画鉴赏家、画家及梁崎的女儿座谈,专题介绍了梁崎的艺术成就。2010年,红桥区政府出资,在风景宜人的西沽公园,还为梁崎建立了纪念馆。《天津日报》、《河北日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第四卷)、《中国美术》、《中国画坛》、《书画艺术》、《画林》、《回民研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的报刊也相继刊登了梁崎的作品和介绍文章。天津文史馆还撰写了《书画巨擘梁崎》、《梁崎现象》和姜维群撰写的《不负古人先后人》等文章。社会上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了梁崎热,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深地怀念这位饱受艰辛、默默无闻的艺术家。

梁崎花鸟作品

梁崎花鸟作品

梁崎作品:月季 指画 扇面

梁崎作品:《月季》 (指画 扇面)

画眉桃花  指画 扇面

梁崎作品:《画眉桃花》 (指画 扇面)

    崎艺惊世 名垂画史


    梁崎的人生境遇与书画艺术有着相互的关系。梁崎性情耿介、清高自许,特立独行,压力反而成了动力。他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进笔墨。在线条和色彩中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一草一木潜在着对传统绘画艺术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著名美学家薛永年在《荣宝斋画谱——梁崎花鸟》序言中写道:“在新时期美术上,这些传统画家的发现是划时代的大事,对二十年来中国画的发展走向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梁崎作为传统派中的卓越画家,他的艺术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

    文人画,是文学底蕴与才思,是铸就文人画的“画魂”。梁崎的文言短文和题跋,有苏东坡纵横恣肆、古朴简劲之风格,也有刘伯温、方孝儒托物言志、意境深远之特点;梁崎的记游,发古之幽思,怀古而吟今;其随笔,感情真挚、哀婉,发人情思,读来有一唱三叹之妙;其诗文多为五言、七言,风格高古、意境清寂,多不为平仄所约束,不因文害意,风格近孟郊与贾岛,更有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和王勃的“天高地回,宇宙之无穷”之气概。如《题严子陵钓台诗》:

    子陵鄙轩冕,遁迹为逃名。
    至今江心月,犹照钓台清。

    《过淮阴庙》是梁崎看到一片废砖残瓦的有感作画题:

    身经百战熟六韬,兴汉覆楚枉徒劳。
    九里威名今何在,空余衰杨草萧萧。

    书画自古就有“同源”之说。书画评论家王振德说:梁崎的书法“遒健奔逸的笔墨,峭拔奇古的结构,宕逸错落的布局和雄杰不羁的气势构成的自己书法面貌。从用笔上看,其笔力沉着有力,放而能收,纵笔之处,笔速多变,间有自然而然的飞白,也有婉转有序以合法度的律动。他擅用一波三折,或三折一停,连中有断,断中欲连,断连自如而妙趣横生。”

    梁崎的画作,豪放、苍厚、超逸。透过画面,让人们体会到藏于笔底的传统功力。梁崎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强调“欲创新必先识旧,无旧无以言新。”梁崎的写意花鸟,笔墨豪放,造型却不失准确;章法布置简约,形态却更灵动,意境更幽深。理论家薛永年撰文说:梁崎的花鸟画“就题材而论,虽然不出前人范围,但不像文人画家那样用特定的题材标榜自己的品格,也不像宫廷画家和职业画家那样以特定的花鸟象征一定的立意,而是发展了诗画结合的传统,借助诗句表达独特意趣……。”

    梁崎的山水画,从“四王”中得麓台笔墨神韵为多,更吸收了黄公望、沈石田、董源、巨然的一些特点,其中晚年的作品则参以方方壶、曹云西、石涛、八大、担当诸法,从中还可以窥见诸多笔、墨渊源的影迹,如米芾、王蒙、倪攒、石溪、董其昌等,其“笔墨苍厚而恣肆,意境沉酣而超逸。”不论画幅繁简、大小,总有一种冷僻高古之气袭人。

    指画是梁崎的专长,也是他将指画发扬光大的第三个里程碑之人。范曾评价:“先生之艺曰朴厚、曰真醇、曰天籁,非小家者可梦见……其艺盖为天下敬重激赏”。“多能兼擅的梁崎,不但精于笔画,而且妙于指画。其笔画和指画的成就,既表现在山水画中,也体现在花鸟画里”。

    指画自高其佩传至今日,数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画法别技、指墨游戏,不宜画过小或过大的画幅。尽管潘天寿将指画推向了指墨淋漓、大气磅礴的境界,但一直也没有解决指画、指题,这一统一的指画之风。梁崎将指书与指画有机结合、并开拓了指画表现的题材内容,是一位集大成者。

    梁崎的绘画理论,很有建树,不乏精辟与独到之处。其中自辑书《守砚庐画谈》,是一本难得的书画理论教材。其中包括自叙、画理、画诗、画法四部分,是梁崎翰墨一生的经验之谈,是他七十年心血的结晶。梁崎还留有《山水小稿》八册,《花鸟构图画稿》十五册,《画稿拾零》,以及自选的散文集《守砚庐闲窗琐记》等,是为后人留下的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

    梁崎的一生,卓尔不群、富而不夸、穷而不怨、博而不炫,平凡而又杰出,正如一位美术评论家所言:梁崎或梁崎这样的人,也许会被命运遗忘过,但他们必将被历史记住,因为人生总是在遗忘和记起间徘徊前进的……

画家梁崎

画家梁崎

    梁崎(1909—1996),字砺平,号聩叟、燕山老民等。著名大写意画家,被世人誉为当今“八大”。擅长大写意花鸟、山水、人物兼工,尤精指画。作品古拙厚劲、章法奇崛、笔墨雄健、意境深邃、格调超逸、气势逼人,于当今画坛独树一帜。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画院画师、天津市文史馆馆员、中国书画函授学院教授、广西石涛艺术学会名誉理事,并受聘于江西八大山人研究会,生前荣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金特别奖”,出版有《梁崎画集》、《荣宝斋画谱》、《梁崎书画作品选》、《梁崎书画集萃》、《崎艺惊世 砺笔不平——范曾题识梁崎书画》等。  

    (作者:张精来,男,书画家,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楹联协会副会长。高德钦,男,天津市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培训交流处处长。)

 

 

 

·组图: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记天津著名画家梁崎

53K
责任编辑:涾喏
  • 霍春阳2023癸卯年台历 霍春阳2023癸卯年台历
  • 央视介绍贾广健院长艺术人生 央视介绍贾广健院长艺术人生
  • 《万珂新砚边水墨集》欣赏 《万珂新砚边水墨集》欣赏
  • 申世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申世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孟宪维书画展天津美术馆举行 孟宪维书画展天津美术馆举行
  • 张洪千先生收徒师宝金 张洪千先生收徒师宝金
  • 蔡长奎三作壁画天后圣迹图 蔡长奎三作壁画天后圣迹图
  • 王天銮云冈佛造像画展 王天銮云冈佛造像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