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二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展初评结果
- • [公告]中国西部大地情作品展初评结果
- • [公告]首届全国花鸟画作品展征稿
- • [公告]中国美协关于发展会员的严正声明
- • [展览]第一届黄胄艺术收藏大展将在炎黄艺...
- • [展览]首届艺苑名家书画作品邀请展在京举...
- • [展览]百余件意大利绘画珍品长沙展出
- • [展览]巅峰之作——毕加索的沃拉尔版画
- • [展览]尘影无华—赵东中国画个展
图为柴博森近影
图为柴博森陪同中国美协副主席李翔考察天津美术网
图为柴博森与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在天津
图为柴博森书赠天津市老同志叶迪生
图为柴博森与著名书法家顾志新
图为柴博森在习字
作者:陈英杰
案头放着柴博森刚刚送来的一本山水画集,仔细阅览,被这些作品的结构、造型、笔墨技法所感染。他的画在自然之中透着凝重,在野逸之中蕴着情怀,凸显了山水画的神韵,张扬了画家的创作灵感,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一个画家的成长,离不开他的读书和阅历。柴博森从小浸染在一个诗书簪礼的氛围中,父亲对他的读书要求甚高,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要求他读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稍长后又系统学习中外文学史、中外美术史,以后他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闲暇之时总是手捧经典。他创作的《曲水流觞》、《银山塔林》、《天津五大道》等作品,紧紧抓住中国画抒情写意的根本特质,把历史与现实、艺术与自然、主观与客观巧妙结合,大胆构思,给人以出其不意的效果,使画有尽而意无穷,将读者带入一个又一个遐想的空间。
如今,柴博森主攻山水画,作品题材涉猎广泛。为了使自己的作品适应时代特点,他不重复古人,不拘泥传统,大胆创新。他对自己要求苛刻,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外出写生,把“师法自然”作为必修课。无论春夏秋冬,都要背上画夹跋山涉水,夏天为防止阳光暴晒和蚊虫叮咬,穿一身长衣不怕蒸桑拿;冬天为防止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穿一双大头鞋戴一顶皮帽子,一瓶矿泉水解渴,一包饼干充饥,风餐露宿,穿梭于遍布荆棘的山路上。寒来暑往,柴博森的感悟不断加深,他说:“大山是有灵性的,写生的过程就是感受灵性的过程,我们在写生时候,心态必须平稳,忘掉自我,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大山里面去,才能获取灵性,感受真知,启发灵感……”
于是,柴博森在写生中常常把自己的心锁在大山之中,一锁就是十天半月。他不像别的画家把写生当成游山玩水,背着一架照相机东拍西照走马观花。他遇到题材就静下心来画素描、写心得,一个人静观思索,默识心记,从中感悟大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所以,他的《半月古寺》、《乡野偶掬图》、《赵家沟印象(系列)》等作品,无论是古道西风中的枯藤老树山崖,还是太行山上的丛林古剎,或是黄土高坡沟壑里的村镇农家,无不体现了一种“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追求,寄托了一种静穆幽深的清雅韵致,营造了一种人与自然共语的人文情怀。
柴博森的画松灵通达,彰显个性,给人以大美之感,还在于他锤炼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他以书法入画,追求“书画同源”的笔墨韵味,深入理解和掌握了书法的用笔、结体、行气、章法,乃至意趣、情调和风格,他把篆隶笔法融入山水画中的勾勒中,看似逸笔草草、随意点化,表现在作品中却处处体现笔墨韵味,画作的题跋与书法都颇讲究,再配以才思横溢的诗词书法题款,更是相得益彰,增加了画面的抽象性,强化了情感的抒写性,扩大了内涵的外延性,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书法与绘画之间、形式与内容之间形成了某种默契,使作品张弛有度,率真天然,从而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